大鱼大肉吃多了,连吃饭也觉得腻口时,吃点粥吧。马来西亚华人大部分的祖先早期都是中国以南一代迁移下来的,也把粥的文化带了下来,在这半岛萌芽滋长,传承。

我家小时候并不太常吃粥,家里也没这习惯,感觉上粥是生病时候才吃的。

偶尔母亲大人有煮粥,也就是简简单单的肉碎粥、鸡粥,要不然就是白粥或是地瓜粥,伴着咸蛋、腐乳、咸鱼、罐头菜心、洋葱煎蛋、肉碎煎蛋、菜脯煎蛋之类。

因为当年家境也不太好,所以佐料没来的那么丰富。感觉上,吃粥,不是吃饱,是吃那股温馨,宁静。

关于粥的记载实在太多,有广东人吃粥的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由中原人士带来的饮食文化,其实当时还是甲骨文的年代,那时的“粥”字,相当于“鬻”字。

“鬲”是煮粥的器皿,在鬲之上有“米”,煮时反覆波动,那便是米旁的两个“弓”形。所以这个“鬻”字真的十分象形。

公元前2200年已有粥

也有的记载在指公元前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五帝时代,《周书》已有黄帝蒸谷为粥的记载。

《说文解字》也有“黄帝初教作糜”之说。《札记·檀弓上》开始把粥分成“娘、粥之食”。

《辞海》释饘(zhan)为厚粥,“厚曰饘,稀曰粥”。可见粥食的兴起不会晚于周代。

关于粥食,历代典籍医书记叙茫多,比较著名的专著就二十多部。

《札记》中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记载。清人《老老恒言》载有粥方百种。

 

黄帝发明粥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记载是在《汲冡周书》也有说道,粥是黄帝发明的,凡六谷皆可以为粥。此所谓“六谷”,是连豆类也算进去。

这样说起来,今日的红豆沙、绿豆沙,便应该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只是当时一定并非甜食,因为黄帝时代有盐没有糖。

当然,粥的煮法五花八门,因区域性及习惯性的缘故,每种不同的粥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基本上在马来西亚粥底分为潮州粥底和广东粥底,前者是把米煲到软身刚刚开花水份较多,和台湾的地瓜粥几乎是相同,只是台湾粥加了地瓜(番薯)。

后者则是煲至浓郁糜烂;选用的米则奠定了粥的质量,水的质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熬好了粥底,至于要加入什么食材搭配,就看个人喜好了。

关于粥,要怎么去评说呢?无须历史考证,无须查询典籍,只须一看中国人的饭桌心中就释然了,粥与全球华人的关系,就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

在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地位确实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民族。随着资讯的流通,市场的开放,粥的文化也被全世界广泛的接纳和认可了。

 

【梅菜鲜虾花生鸭丝粥】

材料:

粥底(随意)400gm

鸡汤 150gm

配料(A):

姜丝 10gm
焖好梅菜 40gm
卤水花生 40gm
烧鸭丝/卤鸭丝 40gm

配料(B):

薄脆 适量
葱花 1汤匙
发好枸子 1汤匙
炸葱 1汤匙
生菜丝 适量

调味料:

鸡精粉 1茶匙
盐 半茶匙
胡椒粉 少许

制作方法:

首先把鸡汤煮开后放入配料(A)和调味料;倒入粥底用小火煮开后倒入碗里;所有配料(B)摆入小蝶,按照个人喜好伴着粥一起食用。

温馨提示:

粥底不限制任何一种,喜欢可以吃到颗粒的可以煲潮州式的粥底,喜欢浓郁幼滑的可以用广东粥底,两者煮的区别在于时间的长短。

( 2012-04-21, 南洋商报美食版)

Views: 4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