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講師手記·沙巴的故事(27)石頭築起百年教堂

聖咪迦勒與諸天使教堂即使經歷戰火,它始終像百多年前那樣,站在那裡。儘管官方說那條通往教堂的路稱為“山頂路”,但當地人還是“教堂路,教堂路”地稱呼著通往百年教堂的必經之路……

盛產木材和油棕的山打根,有著一座逾120年歷史,用石塊築成的聖咪迦勒與諸天使教堂(ST Michael’s and All Angels Church)。

這教堂為何是以石塊而不是木材所建的呢?這事十分值得考究。

雖說以石塊建成的教堂在大馬很常見,但同時擁有百年歷史,並且坐落在山打根,那就真的是很少見了。

据說,為建這座教堂,那些石料都是從森林內搬運出來,可想而知這項龐大的工程在當時是何其浩大,費了整整20年的人力、財力、物力才建竣。

二戰期間,幾乎將東南亞併吞的日本來到山打根時,曾把這座建于1888年(有資料說是1893年開始建設工作)的教堂,用炮火炸得幾乎成為廢墟,只剩下孤單的石牆。

直到戰后,山打根的基督徒才集資重建教堂。雖然今天看到的老教堂並非是120年前的原始面貌,但那百年堅守宗教教義的精神,始終屹立不倒。

教堂歷史成謎

早期的客家人來到山打根,大部分是隨著教會安排,一家大小到這裡落腳。信奉基督教的華人在山打根是隨處可見的,而且歷史悠久。

信仰基督教的山打根先民既然來到這裏,自然就需要到教堂做禮拜、祈禱和其他宗教事務。在這裡,除了華人,許多土著例如卡達山族也多是基督教徒。

(Source:Wikimedia

 
至于這座聖咪迦勒與諸天使教堂是否在殖民時期,基于華人和土著基督教徒的需要或其他歷史因素而建,則是無從考起,不得而知。

緊閉大門憑券入場

千辛萬苦來到這間百年教堂,本來以為可以直接跑進去仔細研究,但當我們來到大門前時,才發現它的大門深鎖著。

站在教堂外面,我們看著它親切的外表,卻因為大門緊閉,那分親切感頓時減少了許多,不但如此,還多了幾分違和感。

雖然教堂的大門鎖著,但我還是覺得會有入口,于是我繞著教堂走,找到了幾扇門,當我嘗試把它打開時,還是不得要領。

后來在教堂的另一端看到開放時間,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座百年老教堂,不是隨時隨地讓游客進出的,必須購票才得以入內,並且設有開放時間,憑券入場。

艾頓神父功績大

這次拜訪的聖咪迦勒與諸天使教堂,坐落在以艾頓神父命名的艾頓山山邊。教堂旁邊是一所中學,附近的建築和路牌設計都極具歐美風格。

在欣賞周圍的風景時,同時還看到幾位中學生在校園內的籃球場上打籃球,那種感覺很青春陽光。

為什么這座小山會以艾頓神父的名字命名呢?可見這位神父在世時,對當地的影響頗大,而且對山打根也貢獻良多,尤其是他創辦了聖邁可學校。

 在尋找艾頓神父的資料時,意外在網上找到聖瑪麗學校原來是山打根第一間學校,以及創辦此校的傳教士的簡短說明,但因為沒在書上讀到相關歷史,也沒有詳細資料證明這所學校的事情,姑且在此打住,不往下說。

等不了時光錦囊

既然來到了教堂,我當然不甘願只在門外徘徊,唯有用盡一切方法,在教堂外拍攝教堂內的風采。

老教堂最吸引人的,估計是那美麗的七彩玻璃。我站在玻璃前,仔細研究著,之后用相機拍了幾張照片,只可惜技術不好,事后一看才發現照片太“朦朧美”了!

除了七彩玻璃,教堂外有塊大石頭,石頭下埋著時光錦囊,標明了錦囊打開的時間。

我看了看上面的期限,其中一個25年后就可見到,但另一個我就見不到了,因為要等到2088年!想要見證它從泥土裏被挖出來的那一天,想必我已經長眠于地底,屍骨已寒了。(收藏自 28 Oct 2013 《中國報》)

Views: 2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