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一帶一路”需要什麽樣的中國企業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崛起不僅應是經濟事件,更應該是文化事件。有一句話非常有道理,即五年的企業靠產品,十年的企業靠技術,百年的企業靠文化。中國企業目前可能不缺產品、不缺技術,但文化軟實力是中國企業的最大“軟肋”。

今天,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世界格局變遷的重要變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越是接近目標越要保持頭腦冷靜,我們要清楚,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巨型國家的快速崛起,從未有過如此眾多人口的全面現代化。

理性、客觀了解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框架與基本內涵,不僅是中國人的事情,更是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一個系統戰略,可以概括為:一條道路、兩大突破、戰略三角、四項原則。一條道路是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兩大突破是以“一路一帶”戰略為突破,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協調西北邊疆與西南海疆兩大重心,其中西北邊疆是安全重心,西南海疆是發展重心;戰略三角是從全球安全角度構建穩定的中美俄大三角關系;四項原則是中國在新形勢下必須要堅持與夯實的四項基本外交原則。

具體來說,四項原則包括:第一,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的總思路沒有變。第二,中國外交布局的總框架沒有變。第三,對世界物質貢獻和價值貢獻相結合的總方向沒有變。第四,夯實國家間關系的安全、經貿、人文總支柱沒有變。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崛起不僅應是經濟事件,更應該是文化事件。有一句話非常有道理,即五年的企業靠產品,十年的企業靠技術,百年的企業靠文化。中國企業目前可能不缺產品、不缺技術,但文化軟實力是中國企業的最大“軟肋”。

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價值,世界一流企業一定擁有被世界所分享的核心價值。因此,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成功塑造和有效傳播本企業的核心價值。早在2006年,國資委就指出,中央企業“軟實力”建設框架初現。根據對146家中央企業的調查,84%的企業初步確立了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管理理念,78%的企業初步建立了理念識別系統、行為識別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

今天這兩個數據可能早就變成了百分之百,但是筆者到央企調研時發現,大多企業高管依然不清楚本企業的核心價值是什麽,甚至有人覺得“這個東西可有可無”。雖然國家確定,中央企業將要用軟實力充實核心競爭力,但軟實力在中國依然是一個大家普遍熟悉但嚴重缺乏共識,都認為重要但在實踐工作中常常不被重視的一個事物。

因此,筆者認為不是所有“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能代表中國,都能代表“一帶一路”項目的。能代表“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應具備以下五點要求:

第一,能代表“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一帶一路”要增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質量。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中國十八大報告則言簡意賅地強調,“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走出去”不是目的,這個很容易,“走進去”才是目的,即要贏得尊重、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

2011年,美國《世界日報》刊文《中資企業要關註全球化形象》指出,“從追求自身經濟發展,到在世界經貿體系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中國企業值此轉型期,如何從量的優勢過度到質的優勢,易言之,如何從偏重亮麗的銷售數據,轉變為追尋消費者長期認同與忠誠度,是中國企業現階段所應思考的課題。”

“走進去”,即追尋消費者的長期認同與忠誠,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得不做。不論對國家還是對企業而言,“優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系的手段”。的確,偉大的公司要想生存,必須擁有一個持久的理念。核心價值就是企業員工的信仰。有遠見的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就在於不論發生什麽變化,它們的核心價值(企業文化)毫不動搖。

第二,能代表“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不僅要賣產品、爭奪市場,更要提升自我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整合資源的能力。中國企業改革的目的不是建立所謂現代企業制度或股份制等(這些都是途徑),而是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即做大,做強,基業長青。所謂“大”,主要指企業規模要做大;所謂“強”,是指創造不俗業績,在所在行業產生影響力;“基業長青”,則是要建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偉大公司。

對中國企業來說,做大並不難,做強和基業長青則需要企業在贏利的基礎上,建立長遠的願景、價值觀、使命和企業文化。

目前,中國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存在較大差距:在創新方面,中國企業的漸進性創新多,但突破性創新少;中國企業還處在模仿世界一流企業的階段,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在投資並購方面,企業的資源整合和有效管理力度不夠,甚至有的企業規模擴大了,管理水平跟不上,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在國際化經營方面,中國企業跨國指數還比較低,在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資源、打造全球產業鏈方面尚處於起步階段。

與鄰國日本相比,日本早已放棄用軍隊征服世界,改用“日本制造”征服世界。今天,日本的百年企業共2.2萬多家,創業超過1000年歷史的企業有7家,超過500年的有近40家,超過300年的有600多家。中國大陸的百年企業少得可憐:創業歷史超過150年的企業不到10家。“一帶一路”不會一蹴而就,世界一流企業需要做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偉大事業。

第三,能代表“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不僅要有產品、有技術,更要有品牌、有品牌價值。目前,有產品沒有品牌,或者有品牌沒有品牌價值,是中國經濟的“頑疾”。缺乏品牌價值往往同缺乏大師和大家是分不開的,一想到中國企業,就是密密麻麻的工人、匠人,但普遍缺乏大師和大家,缺乏對產品本身以及生產過程的人文理解,這樣的產品是不深刻的,這樣的企業是難以征服人心的。

2013年,全球企業品牌價值10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一家都沒有(雖然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已經多達100家)。前十名的企業來自三個國家,分別為美國的蘋果、谷歌、可口可樂、IBM、微軟、通用、麥當勞、英特爾,以及韓國的三星和日本的豐田。報告在羅列評選指標時稱:“很多時候,一家公司改變我們的生活不僅是由於其產品,也是由於其精神。”有研究顯示,消費者正轉向能改善人們生活的品牌:“類似蘋果、谷歌和三星的品牌正在改變我們的行為:我們如何購物,如何相互溝通。它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第四,能代表“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不僅要受歡迎,更要打造有魅力、可持續的商業帝國。《財富》雜誌“全球最受贊賞企業”評選,考量指標包括:(1)產品和服務的地位;(2)長期投資的價值;(3)公司資產的合理利用;(4)創新能力;(5)管理質量;(6)財務穩健程度;(7)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8)社會責任;(9)全球化經營的有效性。

威廉·紐曼提出了有關“世界級企業”的標準:(1)一流的產品和服務;(2)追求合適的規模;(3)有能力與全球企業在國內或者國際市場上競爭;(4)按照世界通行的標準運作;(5)能夠跨國界、跨文化管理;(6)具有高度柔性(有能力對顧客需求的不斷變化進行動態調整);(7)善於取舍和保持核心專長。

筆者認為打造商業帝國的中國企業,要朝三大方向努力:第一基礎要素方向,具體包括主業突出,具有較強盈利能力,擁有知名品牌,高質量管理,創新能力強。第二國際要素方向,即擁有國際化競爭力。第三主觀要素方向,主要包括領導及員工的高素質,企業文化及社會責任等。

第五,能代表“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不僅要講入耳、入心的企業故事,更要用能夠打動自己的優秀案例去征服人心。有一次,一位民營企業的高管按耐不住地與我分享這家企業董事長的故事,她說董事長有一句名言,“我一個人是為這一萬人打工的”。這是一家員工一萬人的漁業與船舶企業,董事長辦公室沒有空調,因為董事長一想到自己的員工(水手和漁民)在海上顛簸、風吹日曬,就不會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吹冷風。

這樣的故事雖然小,但體現了一位企業家的務實精神,個人的價值與企業的價值是分不開的,這樣的企業故事在國際上是受歡迎的。(2015年05月29日 作者:趙磊,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