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取向與維度

延續閱讀 》》習近平·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3月28日,首屆“中國文化產業智庫論壇暨中國文化產業智庫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專欄作者、中國文化產業智庫研究中心發起人、首席科學家、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會上指出,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提出的,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驗與中國發展的一種全球化共享。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概念,它之所以會成為今天全球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架構,我認為最為核心的是,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我們講,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

(Feature Photo:Kyrgyzstan Tash Rabat by PhotoFass,500px.com/PhotoFass)


一、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與實施,最大的背景就是全球化。而在全球化背景中,最為重要的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在當下全球化發展出現的新的趨勢,對這一趨勢的梳理可以簡要的歸納為:從冷戰時期的二極世界到蘇聯解體後的一極世界,再進一步發展到由於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催生下的全球多極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在這一大趨勢的進程中,亞太地區的發展活力,以及中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被關注,這是全球多極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二是與全球多極化的發展相對應,全球化發展的中心已經在開始出現新的變化,美國、歐洲、亞太以及新的經濟體,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斷發展演變,舊的格局正在被一點點打破,特別是中國的不斷崛起與亞太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全球化發展中的重要一極,並會不斷成長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在中國面對更加復雜的重大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應對挑戰的戰略框架。當下中國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問題;二是國際化問題;三是有可能國際化的國內問題。國內問題最為重要的就是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內需的激發與擴大,內陸與沿海經濟的平衡發展及能源、環境等問題,在新常態下,這些問題與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中可以尋找更多的機遇、可能與發展的空間;國際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國際綜合競爭能力,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與提升人民幣在世界貿易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即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下,都會有更多的發展可能與發展前景。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的內在需求,而文化產業則是重要的戰略基礎與融合性戰略產業。一帶一路為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帶來新的戰略機遇與空間。我們知道,中國經濟持續30年的高速增長,我用兩句話來總結,第一句是促成了全球經濟與政治格局的根本改變,第二句話是取得這樣的成就,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要素投入、成本到資源控制效率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許多方面已經達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極限,到了一個極限狀態。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我們把文化產業的發展當做一個國家戰略提出來。這其中有兩個大的背景,一個背景就是目前從我國人均GDP來看,已經到了一個消費結構快速轉型的時期,2003年我們的人均GDP到了8700,據估算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中這種消費結構的快速轉型裏面,文化消費的迅速崛起是非常重要的體現,這是一個背景。

第二個背景,我們積極實現新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問題,因為不合理的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已經造成我國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和生產產品的大量剩余,到了今天我們必須要重視並且要盡快加以改變這種狀況,而改變這種狀況無非我們有兩個方面要進行轉型:一個就是發展方式必須要轉變,另一個就是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關於新的發展方式大家討論的比較多,在這裏我重點談一下新的發展領域和新的發展資源的問題。新的發展領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方面,互聯網是重要的發展領域,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的全球化則是更為龐大的領域與空間,文化藝術產業也是一個新的發展領域;新的發展資源首先就是文化藝術資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而一帶一路戰略架構下帶來的新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多元、更易進行價值的整合,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講更是如此。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僅從產業發展層面就可見一斑。

4.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國際社會合作協同、和諧發展的共同需求。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崛起需要有兩個大的前提:一是要有強大的國力和不斷創新發展的競爭能力;二是要有和諧、合作與共同發展的國際環境。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在當下來看,對我國國力的增強及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更為關鍵的意義,我認為在後者,即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框架,可以與廣泛的國際社會加強互利合作,建構雙邊、多邊或者是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的框架與平臺。在這一架構與平臺上,可以通過資本的聚合,通過投資大量的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來實現互聯互通,並在此基礎上,真正實現東亞與歐洲這兩大經濟發展極間的經濟、文化等的交流、互補與合作。同時,在這種互聯互通的合作中,大量的發展中國家也會不斷受益。在這一戰略架構下,中東、非洲等地區也會不斷地受益。可以這樣說,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架構下,通過資本的聚合與互聯互通的戰略突破口與抓手,中國發展模式也會不斷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這種認可與平臺的建立,很可能在今後不遠的將來,會引發新的一輪多邊、多元化的戰略合作的潮流,從而進一步從縱深加快加深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二、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定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從目前看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功能性戰略,而是一個超級的綜合性的構想,這個構想的落實,關鍵是要變中國的倡議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共識,這就需要通過多層面、多渠道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或是交流,取得在發展上的共識,共同打造文化互認、政治互信、經濟互融、產業互容的利益共同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文化共識與價值的認同,來建構面向未來的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這既是各相關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落實的需要。而要實現這一點,其中,最為重要的前提是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進一步落實文化共識與價值認同。

2.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基於歷史發展的脈絡,建立在文化共識之上的經濟合作倡議,強調的是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立與建設,突出在合作機制與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充分照顧各方面的具體利益及相應的區域發展地位,中國不會把一帶一路格局的建構當做地緣戰略的工具,而是著眼於開放、包容的建設態度。由此可見,文化共識的達成與取得是落實這一合作倡議的基礎,而文化價值的融合與新價值建構的形成是保障,但要落實這一基礎與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主要的一個戰略路徑。

3.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亟需突破口及落實的抓手。現在我們看到的突破口主要是,利用資源優勢,通過一帶一路格局中的互聯互通來實現雙邊或是多邊的國際合作,從而推動地域經濟發展,我們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建立絲綢之路發展基金就是構築突破口的有力舉措。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主要抓手就是首先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所建立的雙邊或是多邊合作機制,建立一帶一路的合作平臺,重點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鐵路、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經濟合作發展,如合作建設產業園區,在產業鏈整合中進行產業轉換和產能轉移。其實,在突破口的選擇方面,還有一個更具需求優勢、為具有親和力與認同性極高的產業,那就是文化產業。所以,在資本聚合的過程中,如何根據合作國家的文化資源特性,建構不同價值形態的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平臺,通過產業資本來發展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業態,從而實現保護不同的文化生態,這是極為重要又極具戰略前瞻性的突破口與重要抓手。

以上三個不同層次的文化產業戰略定位,從宏觀、中觀與微觀等方面勾勒了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這為進一步探討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認識,取向及維度打下了基礎。同時,這也從一個方面,探討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誤區

隨著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不斷展開與深入,人們的認知也出現了多元化及不同層次的取向,特別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具體來講,對文化產業戰略在一帶一路格局中的認知,有以下幾個誤區需要我們加以關注與重視:

1.強調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合作的博弈問題,忽視了文化及其產業在其中的歷史與融合的基礎作用。大家都看到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是中國不斷嘗試通過雙邊、多邊等機制與周邊及世界共同尋找依存共贏發展的路子,可以說是中國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走出去的關鍵。與美國先軍事合作再經濟合作的方式不同,中國走的是先文化、再經濟、再安全的基本路徑。在這裏,文化及其產業的戰略基礎與緩沖作用不可忽視。目前,我們看到通過雙邊或多邊機制的合作國家,特別是我們的周邊國家,往往會出現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反復,這種反復除了爭取更大利益之外,對戰略的指向與意圖的不同理解不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文化共識及其產業的基礎戰略的地位與作用,不失為一個重要的認知向度。

2.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更是一個建立在歷史文化概念影響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文化影響力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貫穿的空間包括歐亞大陸,東邊連接經濟繁榮並具活力的亞太經濟圈,西邊連接經濟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在這兩大經濟圈之間,涉及中亞、南亞等數十個國家的廣泛地域,而在這些廣泛的區域中,政治勢力與政治格局復雜,美國的影響力大,不少區域可以說是根基深厚,在這種廣度多維的區域空間內,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政治、經濟手段則易形成硬碰撞。所以,如何淡化一帶一路的空間概念,通過文化及其產業先行,通過文化影響力概念來淡化地緣政治效應,逐步形成共識與相互信任,達成諒解,則更易架構一帶一路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時,這也有利於發揮傳統文化及其資源的巨大優勢。

3.在一帶一路的架構中,過分強調互聯互通過程中的經濟合作關系,特別是把基礎設施的合作建設,如鐵路、公路、港口、能源、通訊等項目的合作作為戰略突破口與抓手,而忽視了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過程中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及文化平臺的合作機制建設。事實上,通過雙邊或多邊文化交流與合作機制,在文化共識形成的基礎上,不斷建構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享利益、共識推動的文化平臺,不僅可以整合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長效機制與產業優勢,共築民意基礎。同時,在文化及其利益的共享中也會進一步提升對一帶一路的認同感。

4.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規劃與實施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的戰略後置問題比較突出。任何一個戰略都必須要有相應的突破口與抓手,充分發揮我們的資本優勢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後置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的趨勢,應值得警惕。大家都知道,在國際交易與貿易的過程中,文化具有其它無法替代的先天優勢,一帶一路的多元互聯互通,在巨大的要求中,文化的積極介入勢不可擋,以項目為抓手,以資本為紐帶,以平臺建設為根本,充分發揮文化及其產業的先行優勢,有利於形成平等與尊重的氣氛,推動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由獨唱到合唱。

四、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的取向與維度

在一帶一路格局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討論中,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在系統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中,我們認為其戰略的取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是戰略先行;二是建構平臺機制;三是發揮多元效應。也可以將以上這三個方面簡要地概括為: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及其產業的發展戰略要前置,一方面可以建立共識,清除戰略誤解,減少摩擦或沖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業態,也可以豐富與壯大一帶一路的戰略內涵與規模。文化的交流、資源的整合開發、產業的規模發展,一定要建立在平臺機制的形成上,這樣既可以提升有效性,又可以持續並做大規模。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多元效應,不僅僅包括短期與長遠效應、戰略與策略效益、資源與產業的效應、民意與認同的效應,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文化及其產業戰略的有效架構與落地,對最大程度地發揮一帶一路戰略的長效作用,推動形成中國崛起的戰略局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以上戰略取向的分析研究的支持下,我們認為,文化產業在一帶一路的格局中的戰略維度,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共識維度。從以上的分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總的來講,基本的戰略共識有三個:一是文化產業戰略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一個急需要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前置的一個戰略;二是文化及其產業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格局中的重要突破口與抓手,其意義不低於基礎設施在互聯互通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三是文化及其產業拓展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內涵與視角,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重要基礎。

2.戰略資源維度。文化資源是一帶一路發展中的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在一帶一路格局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生態,它們基於不同的民族與文化特性,培育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多元、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挖掘、整合,並使之能夠有效地流動與充滿活力,才能有效地激發不同文化背景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文化資源的融合、共同發展。也只有在這些文化資源的流動、融合、共生與競爭中,才能形成共識,達成認同。

3.戰略平臺維度。戰略平臺主要是指在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化機制。而這種平臺化的機制主要包括5個方面:一是文化交流的平臺化機制;二是文化資源流動,包括文化資源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平臺化機制;三是各種戰略力量聚合的平臺化機制,包括政府的支持,企業、社會及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產業市場支撐體系的參與支持等;四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及利益訴求而形成的雙邊、多邊或者是區域化的平臺發展機制,這都是文化產業戰略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新科技融合,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及信息管理技術融合,以及大數據技術、雲服務平臺及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平臺化戰略維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戰略資本維度。資本及其市場是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戰略推動的核心力量,沒有戰略資本及其市場的存在,就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格局中的文化產業戰略。所以,戰略資本維度是文化產業戰略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戰略資本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資本市場,在一帶一路架構下不斷發展統一的文化產業資本市場十分重要。為此,應該重點關注:一是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基金及亞投行機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關注與投資;二是可以設立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三是重點發展一帶一路格局下不同層面的產業投資基金與股權投資基金。

5.戰略產業鏈整合維度。產業鏈整合是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質而確立的。我們知道,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所以它的產業鏈構成比較復雜,從創意、設計、生產制造,再到流動銷售、消費,產業鏈較長。因此,如何發揮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先發優勢,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在全球整合配置產業資源,按照產業分工與整合的內在規律,合理布置產業布局與產業鏈布位,不斷在高端、戰略產業鏈整合中占有主動權,是有效利用戰略產業鏈整合策略,整合產業資源,拉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關鍵。

6.戰略效應維度。文化資源、文化傳統的雄厚與悠久,以及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是我們實施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戰略並產生戰略效應的基本前提。在這裏,影響力的形成不是抽象的,它是共識形成的基礎及產業影響力不斷作用的結果。所以,戰略效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一是基於共識的戰略認同;
二是基於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形象的樹立及國際影響的產生;
三是基於文化競爭力基礎之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四是通過共建共享機制,彰顯尊重歷史文明,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文化自信與勇氣。(2015-03-28 中國經濟網)

Views: 22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9, 2015 at 1:35pm

王克修·“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文化發展路徑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於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願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新絲路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全球高度關註和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發端於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覆蓋約44億人口;“一帶一路”,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於上升期,無論是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從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角度看,沿線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新絲路戰略構想,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沿線各國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夥伴。

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推進文化先行,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是一條重要的途徑。無論是古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都源自於不同民族的人們對文化交流交融的向往與參與,更需要依托於促進文化藝術取長補短、商貿活動熱絡開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於促進不同文明的發展。古絲綢之路既是一條通商互信之路、經濟合作之路,也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對話之路。古代中國許多物質文化和發明創造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後,對促進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等知識,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這兩條通道所展現的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態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涉及幾十個國家、數十億人口,這些國家在歷史上創造出了形態不同、風格各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發掘沿線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絲綢之路”這一具有廣泛親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號,積極發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作用,使沿線各國都可以吸收、融匯外來文化的合理內容,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

首先,善用恰當話語體系,闡釋倡議內涵。“一帶一路”建設的障礙和不確定因素主要是來自沿線有關國家的疑慮。減少疑慮、建立互信至關重要。突出“一帶一路”和平、包容、共贏的發展理念;強調政治上相互信任尊重,經濟上平等互利共贏;“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經濟擴張”,也不是“中國一家獨大”,更不是謀求海洋霸權、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和勢力範圍。從歷史上看,絲綢之路的核心是經貿,其性質是和平的。不要把絲綢之路的話語“戰略化”。強調中國不搞單邊主義,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避免使用“西進”“崛起”等帶有單邊色彩的概念引起外界疑慮。

其次,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推動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深入發展。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穩定和牢固的官方文化交流平臺;與上合組織、東盟、阿拉伯國家聯盟等多個組織成員國及中東歐地區建立了人文合作委員會、文化聯委會機制,這是我們今後可以進一步借重的重要基礎。未來,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制定政府文化交流的中長期戰略規劃,落實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年度執行計劃,視情況在相關計劃中納入共建“絲綢之路”的內容,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時,要註意發揮上合組織、東盟“10+1”、中阿合作論壇等現有機制的作用,豐富現有機制框架下的人文合作內容。

再次,積極發揮市場主體性作用,推動文化企業“走出去”。文化企業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去參與、互動。一是做好“走出去”的準備,必須事先對國際商務的各種通行慣例和規則了然於胸,對目標國家或者地區的政局狀況、法律規章、風俗人情等充分熟悉,同時,為提高屬地化水平,有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當地的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環境意識等特點特色,這方面的了解越透徹,越有利於在當地長期紮根發展。二是文化企業“走出去”在產業層次、科技含量、供應鏈管理、品牌打造等方面還亟待提升。企業必須適應當前在國際價值鏈中位置的上升勢頭,順勢而為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與層次,並最終形成綜合性的良性互動。總之,對於眾多有意向並有實力“走出去”的文化企業來說,獨善其身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企業怎樣收到這種信號並積極落實到市場活動中去。(來源:《學習時報》 2015年3月16日)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9, 2015 at 8:26am

北京文博會地方展區主題各異產業融合促創新發展

在11日開幕的第九屆北京文博會上,文化和旅遊、科技、資訊等產業的融合是一大亮點,在省市文化創意產業展區內,地方文化被產業融合賦予新的內涵。

海南展區以“國際旅遊島——文化圓夢、綠色崛起”為主題,著力推介重點文化產業成果和知名文化品牌,重點展示“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特色文化產品。海南省文體廳市場產業處調研員張浩淵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使海南文化創意產業重新騰飛,海南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得以顯現,也使國際旅遊島更加具有內涵。

                                                                                     西藏展區獨特的墻星展示。攝影:寧菁菁

他還表示,海南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不斷地發展壯大,現在海南已經完全改變了靠自然資源發展旅遊業的模式,而是更加註重於吸引遊客來體驗海南的本土文化。


藏香製作互動表演和藏紙書法表演是西藏展區的重頭戲,西藏自治區文化廳文化產業處副處長羅布次仁向記者介紹,與以往的展會不同,這次西藏圍繞“書香西藏”的主題,著重展示藏香和藏紙以及其衍生產品。

羅布次仁介紹,西藏的傳統技藝很多,以藏香和藏紙為代表的企業生產水準現在已經得到了整體提高,並形成了產業規模。目前不僅在國內,藏香和藏紙還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新疆展區的絲綢之路工藝品展示。攝影:寧菁菁

羅布次仁手指著展區墻上掛著的五顏六色的墻星說,“墻星本來是藏區小孩在初學寫字時所使用的木板,目前已經被開發成裝飾品和文化產品。”除此之外,還有藏香水、黑玉石香爐等產品也是從其他原始的形態中衍生而出的文化產品。


安徽省的展區主題鮮明並緊貼文博會主題,安徽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處黃會處長表示,“文化融合科技,創新潮湧江淮”是安徽展區主題,安徽通過打造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一批企業脫穎而出。

傳統唐卡、掐絲唐卡、皮雕、藏毯、黑陶等手工藝品在青海展區亮相,唐卡的價格為幾十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據青海省文化廳負責人介紹,這次有26家企業組團參展,主要目的是面對不同群體進行展示和銷售。

結合地方資源特色,深挖文化內涵,大打“文化牌”,已經成為本屆文博會上地方省市的共識。同時,產業融合也為差異化的發展註入強勁的動力,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創新在將來會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2014-12-13, 記者寧菁菁, 來源:國際線上)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15 at 5:46pm

誰持彩練當空舞:“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紀實

一端連著歷史,一端指向未來﹔一端系著中國,一端通往世界。這是一條穿越時空的彩練,神奇而瑰麗。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概念,一經提出,應者雲集。僅僅一年多時間,“一帶一路”就已經從倡議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行動。一系列務實合作,結出了早期的果實。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各部門各地區積極行動、抓緊落實,沿線國家紛紛響應、主動對接。從陸地到海洋,從鐵路港口到油氣管道,從金融貿易到生態人文,各領域、各層次的合作豐富多彩。古老的絲綢之路,正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習近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多個場合對“一帶一路”進行闡釋,各部委、各地方積極行動,中部、西部等過去開放的“末梢”,變成了開放的前沿

2014年10月24日,烏蘭巴托。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通過決議案,規定與中國臨近的兩段南線鐵路將採用與中國相同的標軌。這一突破性的舉措,不僅有利於雙方實現互利共贏,更是兩國鞏固政治互信的重要標志。

同一天,北京。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簽署了《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共同決定成立亞投行。

這一天,距離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不過僅僅一年時間。是時間上的巧合,更是心靈上的共鳴。

駝鈴聲聲,帆影幢幢。以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為起點,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薪火相傳,成為沿線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証與紐帶。

今天,共建“一帶一路”,順應時代潮流,將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符合中國和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有利於沿線各國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沿線國家中,已經有近60個國家明確表示支持和積極參與建設。

過去一年間,從俄羅斯的索契到蒙古國的烏蘭巴托,從印度到斯裡蘭卡、馬爾代夫,從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到APEC領導人北京會議,習近平主席多次就“一帶一路”建設與各國領導人深入交換意見,有力地推動了“一帶一路”理念在國際上的理解和認同,讓“一帶一路”更加深入人心。

2014年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研究“一帶一路”規劃、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

過去一年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出訪和參加國際會議期間與相關國家領導人會晤時,深入闡釋“一帶一路”的深刻內涵和積極意義,就共建“一帶一路”達成了廣泛共識。“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蹄疾而步穩。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201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45項建議和議案。

2014年8月,全國政協舉行議題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需要重視的問題及建議”的雙周協商座談會。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從2013年10月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外交部、商務部等各個部委研究落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有關事項。

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司副司長歐曉理去年1月曾帶隊就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去中亞調研。他感到,有關國家反應積極,都希望盡快看到中國拿出具體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並根據中國的具體方案來研究合作事宜。

“調研中,有哈薩克斯坦媒體對於哈市場遍布‘中國制造’提出應該有‘哈含量’,反映出哈薩克斯坦實現自身工業化的訴求。‘一帶一路’建設正好契合這種訴求,說明產業投資合作將是‘一帶一路’建設中大有可為的重點領域。”歐曉理說。

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到柬埔寨、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從中國大使館到對方經濟主管部門,從官方決策智囊到民間智庫,從當地行業協會到中資企業,由部委和專家組成的聯合調研組舉行了幾十場磋商、座談,了解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深入聽取各方關切和建議。

新疆、陝西、寧夏、青海、內蒙古等過去改革開放的“大后方”,忽然發現自己變身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體制機制改革和觀念意識的轉變明顯提速﹔

福建、浙江、江蘇、廣東、廣西等沿海開放地帶,更是搭上“一帶一路”建設的快車,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當一列列滿載貨物的火車從中國內陸腹地隆隆奔向亞歐大陸腹地和波羅的海沿岸,當中國高鐵駛出國門走向全球,當中國企業在俄羅斯、馬來西亞工業園區紛紛落戶……這個時候,人們可曾意識到:“一帶一路”正在給中國和世界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從政策到基礎設施,從貿易投資到融資平台,從環境保護到人文交流,“一帶一路”建設催生了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

今年1月,新西蘭、馬爾代夫、沙特阿拉伯和塔吉克斯坦4國正式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意向創始成員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數量已增加到26個。

打開地圖可以看出,“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發展潛力巨大。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根據“一帶一路”的走向,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在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攜手努力,共謀貿易發展的“大棋局”,推動投資進入“快車道”,開辟創新合作的“深海域”,這是中國,也是沿線國家的共同心願。

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一個整體。

人心齊,泰山移,再大的困難也會突破。

2015年初,喀什綜合保稅區通過十部委聯合驗收,成為繼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之后新疆第二個綜合保稅區。作為中國向西開放最前沿的新疆,正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前導,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過去一年間,中國—俄羅斯同江鐵路橋開工建設,中國—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升級改造項目、瓜達爾港東灣快速路建設項目建設順利。進展迅速的交通、物流、信息通道、國際航線等互聯互通項目,打通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血脈。

貿易投資項目迅猛發展。中緬天然氣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投入運營、D線開工建設,在中亞一些國家的電站合作項目,在俄羅斯、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等國的工業園區合作項目,奠定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堅實基礎。

金融合作已經起步。一年來,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規劃區域金融中心,加快在沿線國家設立金融分支機構,推動籌建亞投行,發起設立規模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新批6家沿線國家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跨境金融合作,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人文合作陸續展開。一年間,中國與許多沿線國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圖書展、電影節、旅游節等交流活動,在斯裡蘭卡、老撾、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設立了中國文化中心,並向沿線有關國家提供政府獎學金。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夯實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情感基礎。

生態環保合作已經啟動。一年間,中國與印度、俄羅斯、柬埔寨、老撾、土庫曼斯坦、波蘭、伊朗、羅馬尼亞、新加坡等國先后簽署了涉及跨境河流、防洪、水資源以及森林、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協議、備忘錄,生態環保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家園。

“一帶一路”建設如同一根彩線,把東方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恆河文明的珍珠穿在了一起,構筑了一幅人類文明史上的動人圖景。

基礎良好、挑戰巨大,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攜手推動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中國和沿線國家的合作內容將更加充實,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合作前景更加美好

2014年12月初,泰國國家立法議會批准中泰鐵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草案。據此,中國將參建泰國兩段鐵路,並最終與即將修建的中國—老撾萬象鐵路相連,歷時數年的中泰鐵路建設合作終獲實質性進展。

“跟中國開展合作,我們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泰國總理巴育這樣說。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與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卡塔爾等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與科威特簽署了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與“絲綢城”有關合作的備忘錄,與俄羅斯簽署了地區合作和邊境合作的備忘錄。研究提出了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比鄰地區合作綱要,正開展中蒙俄經濟走廊合作綱要編制的前期課題研究,與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斯裡蘭卡、馬爾代夫、瓦努阿圖等簽署了海洋方面的合作文件。一批合作項目建設已經開工。

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區域內合作機制正在不斷完善、蓬勃發展。在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亞信、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等一批多邊合作機制中,“一帶一路”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和參與者。

在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等區域論壇、展會平台中,“一帶一路”像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各方的參與。

“中國從2014年開始已成為對外投資的資本淨輸出國,資本大規模‘引進來’的同時也大規模地‘走出去’,這正在成為中國新的開放模式。‘一帶一路’戰略正是適應了國際宏觀環境的需求和中國新的開放模式,因此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國務院參事湯敏說。

誠然,“一帶一路”涉及國家眾多,文化背景各異,發展程度不一,推進起來還面臨巨大的挑戰,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絕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倡議,也是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的事業和願望。隻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中國提出,願與沿線國家一道,不斷充實“一帶一路”的合作內容和方式,共同制定時間表、路線圖,積極對接沿線國家發展和區域合作規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和備忘錄。

中國提出,願與沿線國家一道,穩步推進示范項目建設,共同確定一批能夠照顧雙邊多邊利益的項目,對各方認可、條件成熟的項目抓緊啟動實施,爭取早日開花結果,讓當地人民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成果。

雲開巫峽千峰出,路轉巴江一字流。

人們相信,在中國和沿線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這條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10年乃至20年后的沿線各國,必將收獲更加豐碩的合作成果。

(新華社記者車玉明、劉東凱、劉華、安蓓、王優玲、柳絲)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04日 06 版)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15 at 5:37pm

陸學者魏德東:宗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意義

2013年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設想,現已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回應,對未來世界格局的影響正逐漸展現。

“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涵蓋了中亞、西亞、東南亞、南亞、北非和東非,輻射東亞及西歐。“一帶一路”沿線主要都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一帶一路”多被理解為經濟發展帶和區域合作平臺,有人還稱其為“中國版馬歇爾計畫”,即中國通過此一區域合作,轉移自身過剩的產能,改善相關地區的基礎設施,實現經濟發展的多贏。

不容回避的是,“一帶一路”還涉及宗教文化。加強對宗教文化的認知,充分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一帶一路”建設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宗教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掣肘。

從宗教學的角度看,“一帶一路”首先涉及伊斯蘭教。從中國的新疆開始,到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特直至耶路撒冷,這一古老的絲綢之路從唐宋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伊斯蘭教文化區;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諸國,如印尼、馬來西亞等,也都是伊斯蘭教影響巨大的國家。伊斯蘭教深刻地影響著“一帶一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關係。進入21世紀以來,伊斯蘭教還日益走到國際事務的前臺,成為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顯著因素。無論是發生在中東地區的戰爭,還是針對歐洲、美國的恐怖行動,還是一些國家的“顏色革命”,都與“一帶一路”的伊斯蘭教有直接關係。因此,如果不能對伊斯蘭教及其習俗、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不能對伊斯蘭教文明予以充分的尊重,僅僅將“一帶一路”理解為經濟或政治行為,是不可能如願建設好的。

“一帶一路”還涉及佛教文化。一般來說,當我們提到絲綢之路的時候,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唐僧取經的形象。可以說,在中國文化鼎盛的漢唐時期,絲綢之路就是佛教文化區。今天,佛教在海上絲綢之路上依然佔有重要地位。越南原本就是漢傳佛教文化區,新加坡等地的很多華裔有佛教信仰,而泰國、老撾、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則是傳統的南傳佛教文化區。重建海上絲綢之路,佛教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帶一路”還涉及基督宗教文化。作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宗教體系,基督宗教在很多國家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菲律賓的天主教、新加坡的基督教,都是影響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視。

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一帶一路”建設,根本上是多元文化的融通,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境界。作為“一帶一路”的宣導國與領頭羊,中國的作用,不僅是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大的經濟保障,也不僅是為地區發展勾畫新的藍圖,而且是充分呈現2000多年來形成的多元宗教文化相互尊重、和諧共存、一併致力於社會發展的中國經驗,為化解“一帶一路”上的各種與宗教有關的衝突,建構和平、繁榮、豐富多彩的新世界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要弘揚傳統的多元宗教和而不同、和諧發展的經驗,首先就要自己認可、尊重這一經驗,並努力研究、提煉這一經驗,建構出博大寬容的當代中國文化,並以此貢獻於“一帶一路”及整個世界。中國文化有這樣的歷史底蘊,需要我們好好地挖掘與呈現。

魏德東 - 哲學博士,副教授。1982至1986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1991至199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學習,先後獲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86至1991年任職于天津社會科學院《道德與文明》雜誌社,1997年至200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02年3月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任教。

1999年3月至9月由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ACLS)資助在美做訪問學者,考察全美宗教概況。2000年10月至12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佛教學院講授“唯識學概論”。2000年起為美國科學研究宗教學會、美國宗教社會學會、美國宗教學會會員。2007至2008學年在美國貝勒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公共物品供給視角下的中國農村居民信仰選擇行為理論與實證分析”(管理科學部(70973132)),負責教育部985創新平檯子課題“中國傳統宗教的現代轉化”等。

自2004年起,創辦“國際宗教社會科學年會”,創辦“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

自2007年起,創辦“宗教與公益事業論壇”。

主編:《宗教社會科學》年刊,《宗教公益事業論叢》年刊。

 
代表性著作
1,《佛教唯識哲學要義》,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4月,167頁。
2,《辯中邊論釋譯》,臺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4月初版,267頁。
3,《北京宗教現狀研究》(執筆),90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98年12月印行。獲統戰部1999年度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4,《佛教學》(合著),北京:當代出版社2000年6月,50頁。


代表性論文
《佛教的生態觀》,《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
《美國憲法中的政教關係原則及其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宗教市場論》,《宗教研究》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015年01月30日, 佛教在線)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15 at 4:30pm

沈鐵梅:用世界語言講中國故事·促"一帶一路"文化交流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女士做客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兩會”特別策劃“知·行”演播室。她在專訪中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中國傳統戲曲應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

“絲綢之路不僅是經貿之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傳遞文化,相融共生。我相信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的啟動會拉近國際之間的這種文化交流。常言說得好,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如果只有經濟沒有文化,那麼就顯得非常單薄,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還需要這種平臺向世界去推廣。”

沈鐵梅女士在接受專訪時介紹說:“2012年,我受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的邀請,我和作曲家郭文景合作的作品新歌劇《鳳儀亭》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首演,得到了《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的高度讚譽,這可以說是用世界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有這種自信。”

嘗試把川劇搬上電影銀幕

“作為一名戲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應該用敬畏的心態去對待傳統,用與時俱進的態度去吸納優秀的東西注入我們的傳統文化裏面。”沈鐵梅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我去美國邀請好萊塢的導演來為我們的傳統戲曲拍攝,準備下半年開機,把優秀川劇《金子》拍成戲曲電影。我們既要保留戲曲舞臺表演的特色,又要發揮電影鏡頭的特點,相得益彰,這是我的想法,希望借助好萊塢成熟的製作團隊來為中國傳統戲曲的進一步發揚做貢獻。”

呼籲保護傳統刺繡工藝者

沈鐵梅女士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建議:提升傳統手工刺繡工藝者繡娘群體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我們在舞臺上表演所穿的戲服是出自繡娘之手。但是近年來由於低廉的工價不能滿足繡娘的生存,收入過低使一批年長的繡娘不斷轉行,而新入行的年輕人更願意從事設計而不願從事一線手工勞動,整個行業面臨人才流失、技藝失傳的險境。”

重慶開放將迎來新的機遇

“我覺得重慶是一個開放的城市,重慶人非常敬業、非常好客、又愛學習,重慶又是思想非常新的一個城市。隨著‘一帶一路’各項政策的實施,我相信會給重慶的經濟帶來勃勃生機,而且通過‘一帶一路’的推進,特別是渝(重慶)新(新疆)歐(歐洲)鐵路的運輸全面運作,可以進一步拉動重慶的經濟,並傳遞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國際線上消息,記者張意,2015-03-16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15 at 3:42pm

“一帶一路”戰略給亞洲電影合作帶來極大想像空間

“亞洲電影業的絲綢之路:挑戰、機遇與合作”論壇25日在香港舉行。與會嘉賓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給亞洲電影合作帶來了極大的想像空間。亞洲電影市場的合作前景和潛力非常大,只要各國能夠攜手共同尋找發展機遇,亞洲電影市場一定能飛速發展。

論壇上,來自內地、香港、韓國、日本、泰國等地的資深電影人共同探討在“新絲綢之路時代”下亞洲電影市場的發展前景。

內地電影票房過去10年以年均30%的增幅領跑亞洲,2014年度票房達47億美元,為世界年度電影票房增長貢獻近八成。大盛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總裁安曉芬在論壇上說,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的發展令人矚目,對好電影的需求也更多。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席、亞洲電影大獎學院主席及香港電影發展局副主席王英偉表示,數據顯示內地的大銀幕數量在快速增長,柬埔寨,越南、緬甸等國家也是如此,他預計在未來10年,亞洲電影製造業將進入互相合作、共同發展的全盛時代。

優酷馬鈴薯集團高級副總裁、合一影業CEO朱輝龍以四個“大”概括亞洲電影業的發展機遇:大市場,即龐大的亞洲市場;大資源,即不同國家擁有的不同電影資源,如韓國先進的後期製作等;大產業,即發展電影的衍生產品,如線上市場、DVD租賃、周邊商品、收費電視等;大資金,即豐富的資金來源。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其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人,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與會人士認為,“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亞洲電影業帶來不少機遇,同時也不乏挑戰,其互聯互通的核心價值將加強沿路地區的聯繫,繼而促進各地電影製作的交流和合作。

東京國際電影節主席椎名保指出,電影行業的發展可以為各國的文化交流提供一個更加多元的平臺,希望通過交流能夠促進亞洲電影業作為交流媒介,增進亞洲國家之間的互相了解。

談到面臨的挑戰,王英偉表示,同投資基礎產業相比,投資電影業要難得多。因為除了資金以外,投資電影業還需要克服不同的文化、傳統和語言障礙,要面對人們不同的口味和年齡。

安曉芬也認同地域和文化差異給亞洲電影發展帶來一些障礙,她還認為,面對龐大的需求,亞洲尤其中國內地還缺少大量電影相關的人才。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總裁馬潤生則建議亞洲國家之間可以效倣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做到共同投資、相互引進、相互譯製的無障礙合作,促進全球電影業的發展。

愛奇藝副總裁李岩松從內地公司尋求合作的角度指出,香港是內地電影走向國際的非常重要的橋頭堡,香港公司在東南亞及國際電影市場有豐富的資源、經驗以及強大的運作能力,內地公司可以先從香港開始,再逐步擴大到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記者謝希語,2015年03月25日,來源:新華網)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15 at 3:38pm

吳溫基:發揮新媒體優勢,帶動“一帶一路”多元文化交流

在中國海南參加2015博鰲亞洲論壇媒體領袖圓桌會議的緬甸電影發展局副局長吳溫基說,絲綢之路沿線不同國家人民的共同參與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各國的相互了解,對於成功實現“一帶一路”倡議也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吳溫基表示,為了讓區域內更多人民積極參與到其中,媒體必須成為不同文化之間對話與溝通的橋梁。媒體在承擔不同文化之間的媒介任務過程中,應該做好兩項工作:首先,要將“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理念以及沿線國家的相關資訊介紹給各國人民,提高大家互相理解與合作意識,形成合力。其次,媒體還應該盡力嘗試,為區域內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民搭建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

吳溫基還強調,需要依賴今天的新媒體,比如社交網站,這樣才能使“一帶一路”沿線人民能夠更好地互聯互通,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收藏自 2015-03-27,來源:國際線上專稿  )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15 at 9:21am

讓文化產業驅動輪轉起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對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貢獻越來越大,已成為許多經濟體的支柱產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為5.26%。文化、娛樂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實在的汽車制造、鋼鐵、金融服務業,正在迅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的驅動輪。

在我國,文化產業日漸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南、湖北、廣東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超過5%,成為新的支柱產業。第二,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金融、設計、服務、旅遊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催生了信息化時代的新業態,必將有力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第三,我國文化服務貿易增速在全球領先,文化服務貿易的國內外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第四,中西部地區若能充分利用文化產業發展與相關產業融合的優勢,創造新型文化融合發展業態,必將大大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第五,實施“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將為文化產業發展註入新活力。

不難看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培育好文化產業這一新的增長點,對於驅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意義重大。讓文化產業驅動輪轉起來,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發展。

政府職能由辦文化、管文化轉向服務文化。政府職能應從微觀管理向宏觀調控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重構文化管理職能系統。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減少直接控制和具體幹預,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政府應為文化產業發展做好服務,搭建文化服務平臺,為各類文化主體發展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競爭環境、創新環境、消費環境。

加強部門協調,使相關政策形成合力。參照科技行業建立健全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體制,提高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力度,進一步明確各成員部門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統計監測、空間布局、人才建設、項目投資等領域的工作職責,完善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同時,鼓勵地方建立文化產業咨詢委員會、行業協會聯席會等社會組織和行業組織,構建各類企業、協會組織、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決策的平臺和機制。

推進文化院團改革,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將轉制院團納入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範圍,鼓勵和引導其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為轉制院團解決排練演出場所問題。多渠道籌措資金,切實加大演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文化院團的市場活力和競爭力。

(Maldives by Panayiotis Mavrommatis,500px.com/mavrommatis)

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促進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以數字化內容、數字化生產和數字化傳輸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文化業態,促使不同產業門類合理布局、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良性互動。建立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新機制,培育面向制造業、金融業、旅遊業等相關產業的專業設計創意機構,扶持文化創意企業發展,形成以文化創意產業引領相關產業升級的良好局面。

將文化開放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文化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文化傳播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互了解,增信釋疑,凝聚共識,推動國家間政治互信、政策協調。穩步推進示範項目建設,可以文化領域先行,與周邊國家共同規劃建設有影響的項目,讓當地社會和老百姓切實分享合作成果,起到示範效應。(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民日報》 2015年04月15日07版)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15 at 9:11am

文化先行·讓“一帶一路”有人情味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和實施,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將走上一個新臺階。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近日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在合作重點中提出,沿線國家間將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和圖書展等活動,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聯合保護工作。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表示,“一帶一路”戰略以絲綢文化為基礎,促進了我國與周邊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我國對外文化形象。然而,時移世易之下,絲綢之路的文化精神在今日的環境中應當被賦予新的含義,方能為我所用。

對外文化交流先行

近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來越新、內容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

目前,中國已經與沿線大部分國家都簽署了政府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及執行計劃,高層交往密切,民間交流頻繁,合作內容豐富,與不少沿線國家都互辦過文化年、藝術節、電影周和旅遊推介活動等,在不同國家多次舉辦了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一帶一路”既是經濟帶,也是文化帶,它既包括經濟交流,也包含文化交流。只有有了文化交流,“一帶一路”才有人情味,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因此,在魏鵬舉看來,“一帶一路”戰略中,文化交流不僅應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而應該具有更深度、更基本、更基礎性的地位,應成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核心部分。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蔡武在此前發表於《求是》雜誌上的署名文章中也提到,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應當堅持文化先行,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

機遇多多亟待挖掘

“一帶一路”的建設將正式進入實操階段,文化能做哪些文章呢?

魏鵬舉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公路、鐵路等大量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將首先受益,可以實行“絲路公共工程藝術計劃”,挖掘絲路文化的淵源,利用諸如壁畫、設計、雕塑對其進行現代呈現,將絲綢之路的文化特點和歷史底蘊賦予更多的內涵和附加值,不僅提高了文化的經濟效益,也彰顯了文化的社會效益。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近日下發了《2015年度特色文化產業、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和藏羌彜文化產業走廊重點項目名單》,26個項目入選為2015年度絲綢之路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記者在名單中看到,這26個項目涵蓋了文化產業基地、旅遊服務平臺、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演藝等多個方面,涉及內蒙古、廣西、海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8個省(自治區)。

魏鵬舉表示,一來,“一帶一路”也是一條黃金文化旅遊線路,其中蘊含的文化旅遊潛力巨大,當年青藏鐵路的開通就使得沿線的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二來,“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使得文化資源和文化人才的聚合力再度迸發,文化產業交易所應在此方面大做文章,實現文化資源的品牌化。同時,應發揮中國的文化人才優勢,將中國打造成“一帶一路”人才創新的橋頭堡,帶動文化創意人才的整合。此外,“一帶一路”還將帶動文化市場的開發。

範周也認為,一直以來,絲綢之路都是旅遊發展的重點領域,旅遊產業的發展將引領“一帶一路”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並與體育、科技、互聯網等產業進一步融合,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打造貫通東西的文化旅遊長廊。(文章來源:浙江商務廳,2015-04-10 15:56)

Comment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7, 2015 at 5:35pm

范周·大陸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思考

自1998年中國文化部設立文化產業司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納入到國民經濟發展的管理體系之中,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日益凸顯。從「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情況來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國人的普遍共識。根據相關統計,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或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3.77%,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已經超過或者是達到了5.5%。在今年各省市經濟下行、增速發展放緩的情況下,文化產業的增速仍維持在10%左右,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增速仍保持在16%左右。

在此期間,文化產業的內涵式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的更新換代、文化產業品牌建設、文化與金融的高度融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是小微文化企業和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當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特色。面對中國即將到來的下一個中短期規劃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文化發展的深水區,關注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大領域。

一、強調依法治國,使文化建設有法可依

文化發展要有法可依,法治是國際發達文化產業國家用來為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重要保障的關鍵舉措。目前中國在文化領域的立法只占總體立法的2.7%,文化建設及其相關門類,多數無法可依。目前尚無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方面的專門法律,例如文化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產業促進法、電子商務法等等。在依法治國大背景下,文化立法的嚴重滯後與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之間的突出矛盾亟待解決。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保護產權、限制尋租、維護契約、公平競爭、懲戒失信等一系列涉及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可以預想,新一輪法制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勢必將進一步從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規範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發揮法治的規範和引領作用,強化契約精神和法律意識,使法治成為文化市場建設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文化各領域的立法,完善法律體系建設,修訂和完善已有法律法規,將文化政策法定化,通過法律來保障政策建議的有效實施。應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振興法》、《圖書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文化市場管理法》、《文化企業法》、《互聯網法》等文化產業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

二是依法行政,提升服務效能。目前在文化建設和管理中,相關主管部門領導的素質作用仍是關鍵。改「人治」為「法治」是未來文化建設的重要命題。法治建設將進一步明確責權,強化法制意識,規範政府的管理行為,儘快推進現代文化產業制度的形成。

三是優化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要推動全行業法律意識的塑造,通過產權制度激發活力,守法守信,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二、實現產業帶發展,推動區域協同創新

伴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一體化、京杭大運河經濟帶、西南大通道、環渤海經濟圈以及成渝經濟帶的產業發展下,「十三五」規劃期間,文化產業也將在區域經濟和特色化發展等方面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背景下,文化產業將成為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國各省、市、縣已經展開的「十三五」規劃的各項調研和編制工作都凸顯了上述特色。

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是基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升到更高層面的文化戰略總體思考。以互利共贏為前提,通過文化產業帶的規劃和落地促進中國與歐亞地區實現五位元一體的協同合作與創新模式,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地緣政治、社會交往、生態共建與文化交流。通過傳統經濟模式向文化經濟轉型,從而降低投資成本,實現廣義經濟共同體與文化經濟的有效融合。以少數民族特色、中國特色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文化產業成為產業帶的核心內容,重塑地緣格局優勢,使文化產業帶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尤其是文化貿易的新亮點和增長點。

2011年3月,涵蓋京津冀地區的首都經濟圈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之中,並提出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真正駛入快車道。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而言,京津冀三地各自的特點十分明顯:北京的定位是文化創意,天津的優勢在於文化產業高端製造業,而河北則在文化資源方面有巨大的利用和開發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做好三地文化協同發展。京津冀的一體化,是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立體發展的一體化,是形神兼備的一體化,是制度體制的一體化,是各行各業的一體化。三地的文化協同發展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三、推進科技創新融合,打造現代文化服務與產業體系

一批新興的文化產業新業態正在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活力在移動新媒體、電子出版物、智慧城市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等方面表現尤為顯著。文化企業融合科技元素,有助於傳統產業發揮科技活力。科技企業增加文化內涵,有助於創新科技經濟新模式。

在數位化、資訊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級政府發展數位化公共文化建設,提供資訊服務,實現文化共建共用,是產業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必然選擇。在保障基本內容和服務提供的基礎上,通過數位化進一步實現區域文化服務的「特色化」、「多樣化」,提升公共服務的有效到達率。

互聯網數位技術催生下的文化新業態層出不窮,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推進文化生產,構建新媒體發展的全新商業模式;每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都突破10萬億,2014年上半年已經比同期增長了20%;社交網路推動服務入口和用戶來源的精准把握,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基於移動互聯網等新科技的文化新興業態迅猛發展,比如4G技術的廣泛應用,可穿戴設備、5G技術等的應用推廣,將會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大數據、電子商務、物流等細分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相應的互聯網金融、網路安全和電子商務市場等領域的管理規範需要儘快出臺。

四、公共服務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政府、企業、社會公益組織三大板塊構成了現代社會結構。當今,文化發展已滲透到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文化管理與服務要實現政府、社會力量、企業和個人等多方參與,豐富建設管道,激發建設活力。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同樣受著市場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的影響,表現形態要與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規模、方式和管道不僅是政府著力的重點,也是未來企業、個人、NGO組織著力投入的重點。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不僅體現在GDP的比重上,更要考慮文化建設對於促進文化共用、拉動就業、推動消費的重要作用。

事業和產業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文化事業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而文化產業中的許多產品也理應成為政府公共文化產品採購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民生體現在文化產品的消費上,既要兼顧公共文化消費的基本權益的保障,還要同時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特殊文化消費。

文化建設需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雙輪驅動、雙管齊下,這也正是新時期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的核心原則和基礎。一是構建多主體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供給的機制,二是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文化管理,三是建立社會廣泛參與的監督評價機制。

五、加大貿易出口的比重和品質

在全球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並將產生倒逼機制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與此同時,我國的文化貿易也將伴隨著產業的發展進行結構性調整。文化產業是提升中國話語權,提升社會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抓手,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將成為政府工作的重要議程。

儘管中國文化貿易在全球範圍內將面臨更為廣闊的領域和市場空間,但也毋庸置疑受責任與義務的約束更大,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爭端和國際貿易領域的摩擦不斷,經濟文化一體化和文化標準的一體化成為必然,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化貿易將實現更為開放的戰略。

要進行國際文化產品創作、研究與引導,研究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和規律,建立符合全球文化價值普遍性原則,符合國際通約性文化標準的原創內容創作迫在眉睫。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要正視文化品牌與文化市場,文化與文化產業的區別。與中國文化符號相比,文化的傳播範圍並不等於產業的市場份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品牌尚未建立。版權輸出的產品形態要從過去單一的圖書、期刊版權拓展到報紙、音像電子、數位版權等多種形態,進而向互聯網、移動新媒體等新業態拓展,逐步提升文化服務業在全球範圍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

伴隨著「十三五」的到來,中國文化產業將全面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在越來越多的政策利好之下,文化產業將不斷與裝備製造、建築、體育、旅遊、農業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科技日益成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推手,中國居民的文化消費有望出現「井噴式」增長。在這一機遇期中,國有文化企業全面深化改革、民營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新型文化業態下多重混合文化經濟的不斷呈現,尤其是目前正在強力推動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立法工作,都將為文化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提供保障。(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2014-12 第012期,兩岸文創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