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焦明光影:微電影數據分析報告

微電影指的是在電影和電視劇藝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小型影片。

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可觀賞性,適合於多媒體及現代化網絡、手機視頻、電梯廣告等多種平臺展出播放,更具有娛樂性、創意性和廣告價值,是時代賦予電影文化的新理念。

目前,互聯網平臺,是微電影發行和投放的主要渠道。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互聯網已經成為網民日常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將近 90%的網民都會選擇網絡作為自己日常的信息渠道。

特別在各種重大事件發生時,互聯網更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勢。

微電影受眾分析

微電影受眾中,98.7%的用戶使用寬帶接入看視頻。其中,60%以上的微電影受眾擁有 2M 及以上的帶寬接入。與往年相比,微電影受眾的網絡接入條件有明顯改善。 微電影受眾平均每周在網上看視頻花費的時間為 10.2 小時; 38.6%的微電影受眾每天至 少一次上網收看視頻節目。

使用瀏覽器觀看的微電影受眾占比 84.4 %, 使用視頻客戶端播放軟件的用戶占比 70.4% 在線觀看微電影的比例快速提升,占比高達 95.4%;找到需要的視頻資源後,下載觀看的用戶占比 47.6%。

電影、電視劇是微電影受眾最為喜愛的內容,用戶觀看比例分別是 92.6%和 87.2%。

新聞、資訊、時事類的視頻節目在近年也比較受網民的青睞,觀看的用戶比例達 74.5%。

電視直播類節目受歡迎度位居第四位,收看比例達到 67.8%。

微電影受眾特征

微電影受眾的男女性別結構比為 60:40,男性比例高於女性,並呈現增長趨勢。

微電影年輕受眾為主,70 後”、“80 後”所占比例小幅增長。 微電影受眾的學歷結構以初、高中為主,中等學歷用戶比例上升。

學生群體和職場工作人員是微電影受眾的主體人群。

微電影受眾屬性

 1. 性別分布眾中男性比例高於女性,並呈現增長趨勢。在本次調查中,微電影受眾的男女性別結構比為 60:40,男性用戶占比高於女性 20 個百分點。與往年相比,近年微電影受眾中男性占比保持增長趨勢。

2. 年齡分布微電影年輕用戶為主,“70 後”、“80 後”所占比例小幅增長。微電影受眾中, 19 歲以下、20-29 歲、30-39 歲的用戶分別占比 30.1%、32.3%和 22.5%。

與往年相比, 微電影受眾中 30-39 歲的“70 後”群體和 20-29 歲的“80 後”群體所占比例分別增長 了 3.7%和 1%;隨著這兩部分人群正在成為社會生產、消費的主力人群,微電影的媒體影響力和媒體價值將快速提升。

 3) 學歷分布微電影受眾的學歷結構以初、高中為主,中等學歷用戶比例上升。微電影受眾中, 高中學歷用戶所占比例達到 41.5%;其次是初中學歷的用戶,占比 21.8%;大專和大學學歷的用戶分別占 15.1%和 15.9%。

與往年相比,高中、大專學歷的用戶占比略有提升, 這與網民整體的學歷結構發展趨勢基本一致。

4) 職業分布學生群體和職場工作人員是微電影受眾的主體人群。學生是網民構成的主要群體, 也是微電影受眾中的主體人群,目前學生在微電影受眾中占比達 31.1%。

隨著網民向不同人群的滲透普及,學生群體所占比例開始逐漸降低;除學生外,企業、公司的工作人員(包括領導) 、個體戶、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占比 20.5%、15.8%、12.3%。

與往年相比, 微電影受眾中,職場工作人員的比例逐漸上升。

5) 收入分布微電影受眾的整體收入水平增長。微電影受眾中,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的群體占比 44.9%。與往年相比,低收入群體所占比例下降了近 9 個百分點。收入在 1500 元以上的用戶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微電影受眾的整體收入水平有所增長。

(此處收入指平均每月收入, 包括工資、 投資收益、 來自父母或他人的資助、 獎學金、養老金等收入)

6) 城鄉分布城鎮微電影受眾占比增長。微電影受眾的城鄉分布比為 80.2:19.8;與往年相比,微電影受眾中城鎮用戶所占比例增長, 這與城鄉的互聯網使用條件和城鄉居民的媒體使用習慣密切相關。 微電影使用頻率

 7) 微電影使用頻率近年,38.6%的微電影受眾每天多次上網收看視頻節目。其中,17.9%的微電影受眾每天多次上網看視頻;平均每周看微電影不到一次的用戶占比 25.9%。 與往年相比, 微電影受眾上網看視頻的頻率下降。

微電影受眾上網看視頻的頻率下降與目前用戶收看 的視頻內容密切相關。根據調查,90%左右的視頻用戶在網上看的視頻節目是電影和電視劇,這種內容播放時間較長的視頻節目增加了用戶單次訪問視頻網站停留的時間, 用戶使用粘性增強。

 8) 微電影使用時間 微電影使用時間 在本次調查中,微電影受眾平均每周在網上看視頻花費的時間大約是 10.2 小時。

其中,2/3 的用戶每周上網看視頻不超過 10 小時,每周平均上網看視頻 10 小時以上的 用戶占 28.8%。從微電影受眾每周在網上看視頻花費的時間來看,微電影已經發展成為 人們獲取視頻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

《愛墾電影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Views: 336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December 6, 2014 at 11:44pm

陳德武:微電影如何引爆營銷?

自從2010年《老男孩》的一炮走紅,“微電影”一夜之間成為了大家關註的新寵,這個體積極小的家夥,卻顯示出巨大的市場前景。2011年12月舉辦的“2011首屆微電影節”,參與用戶71766個,投稿作品1904件;微劇本大賽的參與用戶71958個,投稿近93049條。另一份數據則顯示,2011年,市場上出現的微電影已經超過了2000部。

由於微電影跨越了電影和商業的界限,受到了視頻網站和企業的熱捧,2011年以來,優酷、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爭相制作微電影,諸多名導演、明星也一起助陣,多方合力,共同推高微電影不斷飆升的熱度。


藝術與廣告間的平衡

微電影營銷,或者商業微電影,內容的感染力只是手段,本質上其目的仍然是打廣告。所以商業微電影不僅要能打動網友,獲得海量的自發傳播,還要能將企業產品或品牌信息巧妙植入其中,這兩者兼備才能實現營銷的目標。然而要在藝術與廣告之間尋找到合理的平衡並非易事。

如果一部微電影在導演的引導下,過於強調藝術性,與企業品牌或產品關聯度太低,那麽這部微電影即使再紅火,即使感動了再多的觀眾,也可能跟企業的營銷沒有多大的關系。但如果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微電影那樣,只不過是一支長篇廣告,商品力的呈現是夠了,但是弱化了故事本身的故事性和傳播價值,對觀眾而言,感動力下降,自然不會幫忙傳播。微電影如果在社會化媒體上不被關註和轉載,那麽營銷效果同樣微弱,再低的制作費用也是浪費。

一部優秀的微電影,不僅能打動觀眾,同時還要讓人充分感受到企業所傳達的品牌精神或產品信息,從而在藝術與廣告之間實現完美的平衡。在“2011首屆微電影節”上奪得大獎的《夢騎士》,其實是臺灣大眾銀行拍攝的一部廣告片,講述了5個老人環島旅行、實踐夢想的故事,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很好地契合了大眾銀行的理念:“不平凡的平凡大眾”。

騰訊在2011年春節期間推出的《彈指間心無間》廣告,講述一位學子國內學習和在國外留學時對父母的情感變化,其中細膩的親情表現感動了無數留學學子,甚至被譽為2011春節最感人廣告。同時很好地傳達了騰訊QQ常伴左右的品牌訴求,為騰訊品牌增添了不少溫情。

如果大眾銀行《夢騎士》、騰訊《彈指間心無間》親情篇是將廣告拍成了優秀微電影,很好地傳達了品牌精神的話,那麽桔子水晶酒店的《十二星座微電影》可以說是影視內容與商業結合的典範。

《十二星座微電影》分別拍攝了12星座男在酒店開房的不同表現,引發年輕白領人群熱議,同時影片很好地展現了桔子水晶酒店的溫馨舒適。通過這一創意營銷,桔子酒店成為時尚酒店的代表,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升,讓所有人都發現了微電影重要的商業價值。

蘇格蘭威士忌尊尼獲加贊助的《語路》系列微電影,自始至終沒有出現贊助商產品,但卻體現其“Keep Walking”的品牌精神。聯想集團資助的《愛的聯想》系列,分別拍攝3個公益組織,寓品牌於公益,都是在商業和藝術之間尋找平衡的不錯選擇。

鏈接

2010年,肖央的微電影《老男孩》在網絡上一舉創下了2500萬次的累計點播數,以完整的人物命運和人文情懷感動了無數追求夢想的80後,在藝術上的成就毋庸置疑,然而由於觀眾選擇性記憶的問題,人們可能對其中的雪佛蘭汽車毫無印象。隨後肖央推出的微電影《贏家》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沒有節制的商業植入,極大影響了影片的口碑,營銷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被過度消費的微電影

視頻網站如饑似渴的內容需求,與廣告商們強烈的營銷需要一拍即合,一方面促進了微電影狂飆突進式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微電影的藝術成分,加快了商業化進程,甚至走上了“過度營銷”的道路。

“過度營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制作數量的過度,各大企業跟風微電影,一年上線數千部微電影,讓消費者應接不暇,真正成功的卻屈指可數;另一方面是內容上的營銷過度,絕大多數企業為宣傳特定產品而打造的微電影,實為廣告大片,有著“追求速成、粗制濫造、產品導向、植入牽強”等共同特征。

營銷過度造成的後果之一是用戶的審美疲勞乃至反感,畢竟用戶不會為看廣告而看廣告,在視頻網站和微博社會化媒體上,用戶有權決定看還是不看,當用戶不願意觀看時,微電影的過度營銷就變成了無效營銷,而播放數據造假更會助長這一虛假遊戲的泡沫成分。

從長期發展來看,微電影的發展面臨著四大瓶頸。

首先,不是所有的企業和產品都適合做微電影營銷。微電影火爆以後,一些企業喜歡盲目跟風,往往忽略企業自身性質及資源配置能力,另外有些企業不懂微電影特點,企圖通過網絡雷人或浮誇粗俗的劇情快速吸引消費者註意,純粹娛樂的心態反而給企業品牌形象帶來負面傷害。

第二,缺乏標準,難以量產。文化產業一向都沒有標準,無法復制。胡歌《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和肖央導演的《老男孩》都可以被稱為佳作,此後雖然兩位都拍攝了不少微電影,但都無法復制當年的盛況。姜文為佳能拍攝的微電影《看球記》同樣反響平平,這是電影文化產業特性所決定的,但是企業營銷的需求卻一直在增強,從未被減弱。

第三,效果難測量,僅靠“播放次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市場部門KPI的需求。而某些虛假數據更是讓廣告主對實際營銷效果產生懷疑。

最後,尺度越來越大,行業監管將來臨。雖然目前微電影暫未進入電影審查程序,這也讓目前微電影的內容在尺度上要比普通電影大得多,一旦突破了尺度,“逼出”相關部門的那一紙禁令或加強監管,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微電影營銷的作用,是在於給企業的品牌精神、核心價值與目標顧客的心智之間搭上一座橋梁,讓品牌走進消費者的心裏。因此,微電影適用於表達企業品牌精神內涵或產品核心價值,而特別忌諱產品功能說明書式的直白廣告。

明白這一點,企業應當從“重視產品或logo露出次數”轉到“重視傳遞企業核心價值”層面,以企業品牌精神或核心價值宣傳為核心,輔之以創意劇情或超級明星,這樣才能發揮微電影打動人心的營銷力量。


如何引爆微電影

既要有足夠的故事情節,又要照顧到提供贊助的廣告商,制作一部微電影實在並不容易。一部優秀的微電影,要具備足夠傳播性和引爆點,總體而言,微電影在內容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種引爆方式。

一是劇情為王。吸引觀眾主動觀看,借人際之間完成轉發擴散,這是微電影營銷的價值所在,而在用戶自主選擇內容的微博和視頻網站上,影片內容才是打動用戶的最終因素。微電影的“微”決定了它必須在短時間內,高效地吸引觀眾並讓觀眾產生繼續看下去的興趣,這就對微電影的內容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內容上不僅要新鮮有趣,而且要貼近生活和社會熱點話題,適當采用較為詼諧的網絡語言。以內容為王,以劇情取勝,以趣味吸引,是微電影營銷的關鍵。

例如《老男孩》、《玩大的》、《夢騎士》等優秀微電影,無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並且以某些特定的情感回憶,引發觀眾深深的情感共鳴,在被影片內容打動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認同了企業傳達的品牌精神。

二是明星效應。以諾基亞《不跟隨》最為典型,雖然《不跟隨》並沒有特別完整的故事情節,僅僅只是惡劣環境的一種寓意,但是擋不住範冰冰超帥男裝的驚艷表現和超強氣場,再加上給力的臺詞,這種不服輸的戰鬥精神,正好契合諾基亞目前的市場處境和品牌內心的吶喊,自然贏得一片喝彩。明星是影片獲得粉絲關註的一個重要籌碼,但如果微電影劇情太過平庸,明星的作用也不能充分發揮,反而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三是話題性。橘子水晶的《十二星座微電影》、Mike隋為陌陌制作的《老外屌絲中文哥超強12人模仿》都沒有完整的動人的劇情,但是勝在話題性和精彩橋段上,《十二星座微電影》包含星座和開房兩大熱門話題,Mike隋的作品除了精彩的各國人模仿秀以外,還加入了油價高、五一旅遊、李雷和韓梅梅學英語等眾多精彩橋段,激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當這些應景話題與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碰撞,就如同化學反應一般產生爆炸性的傳播擴散效應。

四是借勢熱點。母親節、情人節、聖誕節、春節等重大節日都少不了相應的微電影前來捧場。2011年春節期間,百事可樂的《把樂帶回家》、風行《票2012》、金山毒霸《回家》、智聯招聘《情感銀行》、金六福《春節回家互動聯盟》等賀歲“大片”雲集,主題只有一個——“過年回家”,但是毫無疑問的,這個主題永遠都能打動中國人。


微電影趨勢:精細化創作+整合化傳播

從2010年快速發展至今,微電影已經從一個新營銷工具變成了企業品牌營銷的標配,除了內容引爆以外,微電影正呈現出精細化創作和整合化傳播的趨勢,詳細來說,主要有以下四個趨勢:

一是精準營銷趨勢。即針對目標用戶精準定制微電影內容,從而引發情感共鳴。巨人公司推出的《玩大的》,就是針對遊戲玩家專門制作的低成本微電影,描述兩位玩伴從紅白機到街機遊戲的成長歷史,真實地反映了1980、1990年代青少年的社會娛樂文化生活以及與小夥伴之間那份真摯的友誼。寫實的鏡頭與劇情,勾起了80後和玩伴一起玩大的回憶,上映一天之內在各大視頻網站的點擊率達到6位數,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之高。

innisfree悅詩風吟邀請其代言人李敏鎬出演的互動微電影《初戀》,更是將營銷目標直指李敏鎬的女粉絲,其互動方式是通過官網進入“《初戀》微電影”活動頁面,上傳照片並輸入姓名,就可以成為影片中李敏鎬最愛的初戀女主角,這一招對於李敏鎬的粉絲無疑極具殺傷力,而這群女粉絲正是悅詩風吟的目標用戶群,如此營銷不可謂不精準。

二是互動劇情趨勢。微電影因為在社會化媒體上傳播,天然就具有互動的平臺,而最新流行的互動微電影,更是加深了微電影的互動基因。互動微電影一般會根據觀眾的不同選擇形成不同的結局,卡薩帝互動微電影《獨家》,就采用了AB互動劇形式,觀眾在關鍵時刻動用智慧從A、B選項中做出自己的判斷,因選擇不同會出現五種結局,體驗完互動微電影,還會產生一本由用戶獨家打造的雜誌。

三是技術創新趨勢。由土豆網為“百事淘寶商城”推廣活動量身打造的微電影《為渴望而創》,創新推出了“視鏈”技術。網民在視頻中看到被標記的產品,點擊產品直接進入到“百樂淘寶專區”實現即時購買。微電影《初戀》則引入HTML5技術為支持,用戶可以自己在網上DIY自己和李敏鎬的初戀故事。

四是整合傳播趨勢。微博和視頻網站仍然是微電影傳播的兩大利器,不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引入電視廣告、新聞傳播、博客營銷、論壇營銷、網絡廣告等綜合營銷手法,通過一系列整合營銷推廣來擴大微電影的影響力。

百事可樂《把樂帶回家》在春節期間在騰訊網、新浪微博、騰訊視頻等各大視頻網站等媒體首頁上隨處可見。騰訊《彈指間心無間》的賀歲微電影更是直接登錄央視黃金時段,以15秒電視廣告帶動觀眾觀看完整版微電影已經成為趨勢。此外,線上線下結合的整合推廣模式也正在流行,例如《玩大的》播完電影如今又演起了話劇。

面對微電影營銷的誘惑,企業在制作微電影時要慎重考慮以下幾點:新媒體的受眾是哪類群體;目標顧客是否習慣使用該媒體;公司的資源能否支持新媒體。上班族、學生等年輕人是網絡視頻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喜歡進行網上購物。對這樣的客戶群進行相關產品或服務的微電影推廣,效果會更明顯。因為目標顧客群的消費方式及生活方式網絡化,因此,互聯網行業、汽車行業、電子產業、時尚品牌更加適合微電影推廣的方式。(原文刊载于《商界评论》2012年7月刊 文/陈德武,《商界评论》特约撰稿人)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December 6, 2014 at 11:34pm

所志國:品牌企業拍微電影需要講究技巧

誕生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微電影,最初多是在地下室、咖啡廳、啤酒屋等休閑場所放映,聚焦群體只是小範圍人群。時至今日,微電影已經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短片,它依托網絡媒介和攝像技術發展,在網絡上迅猛發展。在國內,從06年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到吳彥祖的《一觸即發》,再到《老男孩》,微電影的全新時代來臨!

一、國內傳統企業面臨營銷模式轉型

現如今,不管在哪個行業,傳統營銷都找不到絕佳的優勢,因為在資本市場中,如果你的企業的商業模式還是老一套——生產、加工、產品、招商、廣告,你的企業營銷團隊早已經對之疲倦,難以激發出新的創意。隨著近十年來網絡電商的成功化運作,國內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將目光從傳統營銷模式轉到新型的網絡營銷模式。

對於傳統企業而言,未來的營銷戰略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一是被迫轉型,所有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集中爆發,逼迫企業轉變營銷發展戰略,面臨高昂的轉型成本,企業本身肯定是痛苦的,然而不經歷劇痛的轉型,企業生存必將成為難題;二是預見性的轉型,企業的戰略者們需具備超強的洞察能力,可以預見未來的營銷發展趨勢,在企業輝煌時刻能下定決心割舍,實施轉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微電影營銷作為一種兼顧短中長線的營銷模式,集聚了完整結構的營銷元素,對於營銷工作而言,可以算是最具時代意義的一種救贖。隨著微電影在網絡上的迅猛發展,微電影營銷逐漸被企業營銷所親睞。因此,不少傳統企業在面臨挑戰之際,會傾向考慮選擇微電影作為跨出轉型的第一步。2013年毫無疑問是微電影營銷風起雲湧的一年,微電影營銷方式已然不是企業的偶然性營銷方式了,越來越多的品牌企業加大了對微電影營銷的廣告費用投入。

二、微電影品牌營銷日漸火熱

越來越多的品牌選擇微電影這一形式作為宣傳手段,其主要原因在於微電影營銷能夠把產品的品牌融入到故事情節當中,且同時潛移默化地把產品的性能和優勢置入到觀眾的潛意識裏,借以引發共鳴,增強受眾對企業品牌、產品的認知度,擴大企業品牌的影響力。

在2013年至2014年年初期間,湧現了一批以品牌宣傳為主的微電影,比如中國傳統飲料品牌健力寶的品牌微電影《開啟封存的感動》,哈根達斯的《因情圓缺2:代理相親》,立頓《頓號英式茶館》,MINI《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等等,都取得了空前的影響力。

三、品牌拍微電影需要講究技巧

微電影作為一種新興事物有其獨特的優勢,但品牌拍微電影需要講究技巧,應以情節動人而不是生硬的廣告植入,要在有吸引力的劇情中自然植入產品、品牌理念等,才能讓品牌真正通過微電影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傳播。

拿健力寶《開啟》為例來講,著墨渲染了80後中的一個平凡的典型作為該電影的主角,一直以工作為主的男主角,事業光鮮。在又一次的回家晚歸時,撫摸兒子早已熟睡的臉龐,懷著對親人的愧疚,在客廳無意碰觸到一罐健力寶的空瓶,兒時的記憶瞬間湧入腦海,那種迫切歸家的情感,讓男主放棄了工作上的一次難得機遇,帶著妻兒返回老家過年,重溫兒時記憶。《開啟》傳達出的是所有80後對於健力寶的感情。從沒有任何品牌能像健力寶一樣,催熟了一代人,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平凡中總能帶給我們莫名的感動!

毫無疑問,微電影營銷熱潮仍然繼續,越來越多的企業品牌也將加大微電影的投入。但筆者想要提醒廣告創意者們,微電影營銷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口碑和機遇的同時,其制作和傳播仍然存在隱患。因此希望企業在借勢微電影的時候,能夠像健力寶一樣,成熟的將微電影與品牌完美融合,不生硬植入,才能讓微電影營銷真正為提高企業的勢能立下汗馬功勞。(收藏自 艾瑞網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29, 2014 at 4:07pm

阿里騰訊平安入股華誼 跨界大娛樂平臺浮現

每經記者 趙娜 發自北京

11月19日,停牌兩月有余的華誼兄弟(300027,SZ)發布公告稱,向騰訊、阿裏創投、平安資管與中信建投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共計約1.45億股,募集不超過36億元。其中,騰訊出資12.8億元認購約5155萬股;阿裏創投出資約15.33億元認購約6176萬股;平安資管出資6.8億元認購約2739萬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增資前,騰訊和馬雲個人對華誼兄弟分別持股4.86%和4.03%。交易完成後,騰訊、馬雲及其控股的阿裏創投對華誼兄弟的持股比例均為8.08%,並列成為華誼兄弟的第二大股東。

有分析認為,此次定增後,最有優勢的電商平臺、社交網絡平臺和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將助力華誼打造“大娛樂集團”。

華誼兄弟遊戲業務占三成/

華誼兄弟在相關公告中稱,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助推下,“傳媒行業與互聯網企業之間合作日益緊密,包括視頻網站在內的新媒體播出平臺已逐步成為影視作品的重要播放渠道,根據遊戲改編的影視作品,或根據影視作品制成遊戲的‘影遊互動’已呈現出顯著的協同效應。”因此,此次募資可促進其對內容IP價值的挖掘和拓展,並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拓寬增加票房及其他衍生收入的途徑,激發內部各業務的協同效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華誼兄弟2014年三季度財報發現,今年1~9月華誼兄弟主營業務收入中,電影及衍生、電視劇及衍生、藝人經紀及相關服務的占比分別為15.76%、19.66%和10.49%,而遊戲以30.14%的份額高居第一。

騰訊、阿裏與華誼兄弟的深度合作,也將圍繞電影及衍生、電商平臺、IP互通和遊戲業務等方面展開。具體來看,騰訊與阿裏都將針對電影項目的投資、制作和發行同華誼兄弟進行一定比例的合作。

然而區別在於,電商方面,華誼兄弟將聯手阿裏打造以傳統媒體、互聯網、金融等方式相結合的全新互動體系。合作協議生效起3年內,雙方會選擇10部華誼電影作品開展 “娛樂寶”業務,並就相關影片的線上票務在淘寶網優先銷售、重點推廣。此外,雙方將依靠阿裏的電商平臺進行衍生品合作。

在IP改編和遊戲業務方面,華誼兄弟則註重與騰訊合作。騰訊擁有的網絡遊戲、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時,在同等條件下華誼兄弟享有優先合作權。華誼兄弟擁有的影視作品被改編成互聯網遊戲、網絡文學作品(劇本除外)、動漫作品(電影作品除外)時,在同等條件下騰訊享有優先合作權;騰訊與華誼兄弟在遊戲領域會建立雙方高層的定期溝通機制,探索多種合作模式。

騰訊與華誼兄弟實現IP互通/

對於騰訊、阿裏進軍娛樂產業的路徑差異,易觀國際分析師黃國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阿裏通過不斷地收購和並購一直在布局文化產業鏈,內容範疇涉及音樂、遊戲、媒體、影視等領域,宣傳陣地依靠優酷土豆、微博這樣的數字內容分發平臺,打造環繞電商業務的用戶互聯網生態環。

“目前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占整個收入的80%以上,而國外這個數字只有30%左右,其余的是電影衍生品和周邊授權以及影院服務。”黃國峰指出,阿裏的電商基因和用戶資源可助其拓展電影衍生品等業務,而騰訊“遊戲業務已占到整個市場半壁江山”,優質遊戲IP數量是其優勢,再結合在網絡文學和音樂等方面的積累,未來圍繞IP多維發展將是方向。

今年8月,騰訊與華誼兄弟聯合推出星影聯盟平臺,探索粉絲眾籌、遊戲定制、衍生品開發和O2O互動等。9月,騰訊推出了 “騰訊電影+”,宣布將以優質IP為核心,打造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群的第四個實體業務平臺。通過此次增資,娛樂傳媒業的華誼兄弟和互聯網行業的騰訊將實現某種程度上的IP互通。黃國峰認為,未來的音樂、遊戲、動漫、文學和影視業務不可能 “單打獨鬥”,只有圍繞一個IP進行多領域的研發,才能把該IP做深,實現利益最大化。

黃國峰分析稱,華誼兄弟作為國內民營影視企業的“大哥級”公司之一,此番與騰訊跨界打通IP,將對業內產生示範性影響。

今年10月華策影視公布擬定增20億元,非公開發行對象中有小米旗下投資的北京瓦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及百度通過北京鼎鹿中原科技有限公司“曲線”認購。對此黃國峰表示,影視娛樂產業和互聯網融合的趨勢已成定局,與互聯網巨頭“綁定”合作或已成傳統影視巨頭轉型的必備策略。反之,具備互聯網基因的視頻網站同樣需要有制片功底的傳統影視公司,未來如能成長出一、兩家“統治”新媒體營銷的在線票務廠商,也將是傳統影視公司青睞的對象。(2014-11-20 中國每經網)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29, 2014 at 4:02pm

小米砸92億 入股視頻愛奇藝

【聯合報╱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繼與大陸最大視頻網站優酷土豆結盟後,小米科技昨天宣布,攜手順為資本共斥資三億美元(新台幣九十二億元)策略入股百度旗下視頻網站愛奇藝。這是小米創辦以來最大單筆投資,也是朝提供自有內容邁出的最新一步。

順為資本是投資網路創業公司的風險投資基金(台灣稱「創投基金」),小米創始人、董事長雷軍同時擔任順為資本的董事長。

路透報導,小米新聞稿指出,這次百度也追加對愛奇藝投資,這輪投資完成後,愛奇藝將與百度、小米兩方戰略股東,在內容、技術產品創新,特別是行動網路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2014/11/20 聯合報】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29, 2014 at 3:49pm

《國際產業》娛樂事業“錢”景佳,索尼股價重振雄風

 【時報-記者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

索尼公司宣布,因削減成本與投資具潛力的熱門電影,如新蜘蛛人電影,3年後旗下索尼影視娛樂公司(SPE)營收預計將成長逾三分之一。

索尼表示,在2018年3月底結束的會計年度,索尼影視娛樂公司的營收可望成長至100~110億美元,約較本財年營收目標(81億美元)成長36%。該年度的營業利益率目標為7~8%,亦高於本財年預測的6.6%。 

SPE最近推出的賣座電影包括《蜘蛛人:驚奇再起》,而其製作的美國電視連續劇《絕命毒師》亦受到歡迎。

此外,索尼表示旗下音樂娛樂事業3年後的營收目標為48~52億美元,本財年的預測目標為48億美元。

周二盤中,索尼目前股價上漲4.72%,稍早前一度大漲5.8%,創下2011年4月以來新高價。   (收藏自2014-11-18《中國時報》)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21, 2014 at 11:00am

黃佩娟‧香港電視大戰

經歷申請免費電視牌照失敗,以及流動電視廣播備受阻撓的香港電視(HKTV),終於在星期三正式開台了。雖然最後僅能以網絡電視台廣播,對獨霸香港電視業48年的無線似乎起不了太大的威脅,但受矚目的程度,卻不可小覷。

單從該台推出的3部重頭開台劇《選戰》、《警界線》及《挑戰》,無論星級的演員陣容,或是新穎題材以及高水準製作,都比近年被批像是“洗腦膠劇”的無線劇集,更讓觀眾耳目一新,尤其由李心潔主演的《選戰》,因為部份內容剛好緊貼近期香港政治大氣候,甚至被看好將會引起一股追劇熱潮。



無獨有偶的是,香港電視開台之日,正逢無線48周年台慶日,雖然港視主席王維基矢口否認是要挑戰無線及其台慶節目,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或者我們姑且相信,就如通勝所言,1119真的就是一個良辰吉日吧。

當然,面對來勢洶洶的香港電視,無線也非省油的燈,儘管雙方實力懸殊,但依然沉著應戰,未敢掉以輕心,結果出乎意料的在台慶日祭出“王祖藍求婚”這個驚喜鉅獻,從王祖藍與李亞男原本情侶檔的魔術表演,演變成溫馨、浪漫的求婚戲碼,過程雖然十分戲劇化,但無線卻靠著“收視福星”王祖藍,成功扳回一城,搶得全港頭條,也向對手證明,姜還是老的辣!

香港電視才開台第一天,就已經這般精彩熱鬧,雙方各施其法,出奇制勝來爭取觀眾群,說實在,最大的受益者,還是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

畢竟,無線一台獨大了這麼多年,觀眾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早已習慣(被迫接受?)一成不變的節目製作模式,而節目素質每況愈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難得現在迎來了一個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若無線再繼續擺高姿態,沒有任何的應對方案,豈不是就等於是坐以待斃,把觀眾雙手白白奉上給對手?

究竟香港電視對香港電視業未來的影響力有多大?這仍然是個未知數,但肯定的是,一場香港電視大戰,已經正式掀開,大家不妨耐性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好戲陸續登場吧!(收藏自21.11.2014星洲日報/記者Apps‧作者:黃佩娟‧《星洲日報》娛樂組高級記者)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7, 2014 at 1:51pm

TVBS 新聞: “手機電影” 新趨勢 陸總票房賺13億

看電影是不是一定要到戲院呢?未來可能當紅電影,不在大螢幕播放,而是在手機上才看得到,隨著越來越科技化,用手機拍電影或是用手機在網路上看電影,都變得輕而易舉,大陸不但舉辦專屬的手機電影節,也培養出近9000萬的收視戶,付費累計營收已有13億,而台灣也將在今年,首度舉辦專屬的手機創作微電影比賽。

手機電影《外公的秘密》:「死娃兒,你回來怎麼也不說一聲呢?」 整部戲四川方言對話,背後卻是由日本著名導演岩井俊二監製,這還不是大陸片《外公的秘密》,最特別的地方,因為這部片是顛覆傳統的「手機電影」,從20111年起,上海電影節就嘗試舉辦節中節,也是全球唯一的手機電影節,今年有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近2000部短片競賽,而《外公的秘密》是去年參展引發共鳴。 隨後大陸業者將它列入手機電影的無線院線,上線短短20多天,吸引4000多萬網友觀影,在台灣也有電信業者,在創作比賽中也納入微電影項目,還特別指定以手機作為拍攝創作工具,今年更有相關單位,籌畫專以手機電影為主題的創作大賽,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秘書長賴麗雪:「包含法國、英國、南韓、上海,都有這樣手機電影的比賽,表示說手機行動科技載具的進步,今年度會辦1個手機的電影比賽,希望大家以微笑台灣為主題,來拍出台灣的美好。」

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剛起步的4G網路更是如虎添翼,大陸推出的手機電影院線,累計近9000萬收視群,總票房將近13億台幣,單片票房也有2500萬,大陸業者更樂觀預估,隨著4G普及,未來將有上百億的市場,但台灣也能夠在其中分到一杯羹嗎? 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秘書長賴麗雪:「手機付費然後觀看影片,在台灣我不認為有這樣的市場,它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台灣Edit的市場規模比較小,所以當很多網友想做這件事的時候,你的思維應該是我如何從台灣出發,然後我的市場是全球市場。」 儘管台灣先天市場侷限,並不足以支撐手機電影發展,但專家指出,善用創意的軟實力,可以突破藩籬,以世界為收視族群,台灣未來還是有機會在手機電影的藍海,取得一席之地。 ** 新聞來源:TVBS十點不一樣  http://news.tvbs.com.tw/entry/536370  時間:2014/06/23 22:264  記者:許甫 攝影:謝賢熺 (收藏自 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7, 2014 at 1:36pm

貝殼好室: 微電影,大學問──是娛樂,也是行銷”

採訪培元(Jerry)的這一天,他比預定的時間提早了半小時抵達,已經迫不及待要和我們分享微電影。「我會的東西,我就可以分享給別人,讓別人會呀!」採訪進入尾聲時,Jerry帶著微笑告訴我們他為什麼樂於分享,他喜歡微電影,希望藉由分享,讓大家都能進入這個快樂的領域。

Jerry過去在製造業工作了八年,覺得每天過著幾乎一樣的生活。但他認為人生不應該只按照既定的方向前進。一路從員工到主管,再到高階主管,這不是他理想的人生,因此積極尋找其他可能性。平常愛看電影的Jerry,利用工作之餘到台灣藝術大學修了電影學程,從構圖、導戲、剪接、燈光到片場實行,一步一步鑽研,奠定了他日後成為台灣微電影推手的基礎。

2012年微電影在台灣發跡時,引起了Jerry極大的興趣。為什麼短短幾分鐘的影片就能精準地觸動人心、令人情緒起伏?微電影是一門新的學問,有別於電影,也有別於廣告。一部好的微電影除了音樂、布景、演員這些元素要到位以外,故事的主軸要明確、吸睛,構圖與運鏡過程也要合乎邏輯。一開始微電影是偏單純的情感敘事,但拍微電影也需要資金,因此商業微電影的比例逐漸增加。商業微電影必須在短時間內清楚地說一個故事,並且將產品意涵與品牌精神融入。以娛樂觀眾為核心,在無形之間增加品牌價值,而不是一味地增加自家商品的戲份做置入性行銷。如何把商品情感轉譯為一部好的微電影,正是專業之所在。

台灣的微電影發展缺少全面性的政策佈局與產業發展,大陸2009年就已經開始由央視主導。另外台灣缺乏自己的視頻平台(像Youtube、搜狐視頻),而且市場比大陸小,所以拍的量也不夠多。另外本質上也有差異,也就是講故事的方法不一樣。大陸主要是以電影規模拍攝微電影,而台灣微電影發展則是透過廣告行銷為出發點。因為台灣的電影科系只有五、六間學校有,大眾傳播科系卻非常多。電影的敘事手法較強,拍出來的微電影像散文一樣較有深度,富有戲劇性,沒有廣告的味道。而廣告習慣精密計算每一個畫面,但這樣的模式用久了就像流行音樂一樣會令人覺得有些膩,因此微電影在台灣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隨著行動載具普及、網路進入4G時代,微電影的舞台漸漸變大。比起文字、平面廣告,微電影更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所以微電影行銷是勢在必行的趨勢。而且每個製作團隊的心血結晶,只占用幾分鐘,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與感動。

Jerry是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x.MIT實驗計畫招集人,同時還有講師、專案經理、諮詢委員、旅遊記者、行銷工程師等等身分。當我們問他會怎麼樣定義自己時,「快樂的分享者」是他直覺的反應。11/18(二)晚上,Jerry將與我分享更多微電影的大學問。(收藏自 貝殼好室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7, 2014 at 12:58pm

微電影產業的發展契機 (台文創基金會)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2013-03-20

2010年為止,香港導演彭浩翔執導的微電影《四夜奇譚》系列,點擊總量超過了2 . 1億次,接近中國一年約3億的電影觀看次數(註01),具有相當規模的收視人口,當然也會創造相當大的商機,使得微電影產業受到中國和香港政府的重視。過去微電影產業的主要是受廣告需求因應而生,不過於近幾年YouTube和社群風起雲湧發展後,加上手持裝置的普及,降低了拍攝的成本以及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微電影的產業鏈開始由專業化垂直分工的單一導向,走向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的雙軌導向。換句話說,過去微電影除需要廠商委託並提供資金以承擔該製作外,還必須有通路才能取得在電視上撥放的機會。但是有了YouTube和社群等交換平台後,改變了過去撥放微電影的管道,降低商業廣告的成本,當前雲端的崛起,也改變了民眾的生活習慣,進而改變人們對於影音視聽的需求。因此,企業在進行商業廣告設計時,必須考量到人們運用手持裝置的時機,以及如何吸引人們主動點擊與重複收看,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廣告在微電影的包裝下,透過網路平台的交換,不斷的擴散,深耕不同的社群,成為企業如何在眾多廣告的競爭下,脫穎而出的新策略。

一、微電影產業之發展現況

微電影的形成一改過去廣告由供給面主導的發展模式,而是轉變為需求導向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微電影導演可以先拍出一部好的短片獲得到市場的認同,然後獲得名氣與知名度,吸引企業或廣告商投資,而與過去的供給面導向相反。這樣的發展型態的變化歸功於資通訊與智慧型裝置的快速發展,該發展也深深影響了微電影獲利模式與上下游產業鏈生態,故本節將依此架構分析如下。


(一)國內產業發展模式

手持裝置的普及,以及人們使用手持裝置排解零碎的等候時間,使得微電影的需求快速發展,並造成影音產品型態的改變。相較之下,中國發展趨勢較台灣快速,2011年年底舉辦的「2011首屆微電影節」,有將近2000部的微電影作品問世(註02),不難看出微電影深受消費者歡迎,且在亞洲市場快速發展。


國內微電影的產品類型有三種,包含商業行為的廣告微電影、公益性質導向的宣導微電影、以及滿足娛樂需求的戲劇微電影,其中發展趨勢說明如下。

1. 具商業行為的廣告微電影發展趨勢


國內因商業需求所發展出的廣告微電影,通常會以動人的真實故事,將其商業行為隱藏於故事的背後,以期建立企業所欲塑造的形象。例如,近期金融業推出的微電影廣告,主因其銷售的產品均為無形商品,特別會運用感人或是堅毅的真實故事,來建立關懷或是值得信賴的形象,如國泰金融的「天使之翼」(註03),在2012年10月31日於YouTube發佈,至今(2013/1/15)已有672,620的點擊次數,累積的點擊次數,約佔台灣上網人口數的6.1%(註04),顯示微電影對收看者具有強而有力的吸引力。


2. 具公益性質導向的宣導微電影發展趨勢


具有公益宣導需求的微電影,則以某事件發生前後鮮明對比的影像,對觀賞者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反差,引起人們其所關注議題的共鳴,如2012年12月7日於YouTube發佈的「玩具」(註05),就是一部試圖引起「尊重生命」議題探討的微電影。


3. 滿足娛樂需求的戲劇微電影發展趨勢


戲劇微電影則用以滿足人類心靈層面的需求,如劇情、動作、喜劇、冒險等等,實際上就是一部短版的真實電影,如「再一次心跳」(註06)就是這一類型的微電影,通常這類微電影會與網站合作播放,以創造高度的網路流量,或是進行其版權的銷售。




(二)獲利模式的改變

網路影音分享平台的出現,導致電影及影響撥放方式發生質變,加以手持裝置的出現與雲端的大量應用,使得微電影因撥放方式更為多元、需求走向行動化,讓微電影獲利模式大幅不同於傳統電影。


1.傳播平台的變化


過去的電影產品必須取得通路才能在影城播放、發行DVD、最後販賣版權給與電視頻道,而商業廣告或公益宣傳短片,也必須付出高額的權利金,才能在特定的時段撥出。但是微電影的檔案容量相對小,適合在網路上快速傳遞,同樣也適合在電視上播放,而且比傳統的電影、廣告或宣傳短片更具備互動性。在網路上的影音產品,多數仍必須依靠設備使用者主動點擊才會撥放,因此故事必須能引起大眾的興趣,創造出擴散的效果,才能創造出曝光的機會。一部好的微電影不僅會在不同的網路社群之間傳遞,更能透過與社群的互動創造出更好的行銷或宣傳效果。


以網路平台作為通路的成本較低,各類型的微電影產品多會採用網路平台。而使用電視頻道做為通路的微電影,必須在廣告時段撥出,成本較高,故通常是具有商業行為的微電影才會採用。商業行為的微電影通常會同時搭配電視與網路平台兩種通路,透過電視的宣傳效果較為廣泛,但是撥出的次數較為有限,網路則具有可重覆觀賞、轉錄、複製、與傳遞的直接效果,還有深入不同網路社群培養社群對於品牌忠誠度,再由網路社群創造病毒行銷,進而產生無形的間接效益,也使得獲利模式發生改變。

2.獲利模式的變化


2012年全年度的廣告量為117.11億元新台幣,其中社群網站的廣告量為10.29億元,關鍵字廣告為34.86億元(註07)。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對網路使用者與網路廣告互動情況的調查指出,有高達51.1%的受訪者會主動點擊網路廣告,其中41.7%是因為看到有趣的廣告,顯示網路使用者會偏好有內容的微電影廣告(圖一;資料來源:引用自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路廣告意向調查報告(2012))。再者,依本文統計自微電癮媒體平台的影片資料,臺灣地區在2012年4月到2012年年底之間,在該平台已經有269支微電影問世,若依照每部片的投資約100萬估算,9個月間的投資額可達到1.5億新台幣,根據本研究估計整年間投資規模至少可達2億新台幣,如果計算產業關聯效益其更可衍生創造出約3億的產業關聯效益(註08),可說是小投資大效益的一門產業。


(三)微電影產業鏈的形成趨勢

微電影的產業鏈,大致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高度專業化的垂直分工,與低成本的水平分工。當微電影所要呈現的意念必須具有高度的故事性,以及高品質的視覺效果,就必須將影片製作交由不同的專業團隊垂直分工,如圖二(資料來源:本文彙整),其製作成本大約需100萬左右,然相較於國片拍攝成本動輒700萬的規模(註09),成本仍算微小。專業化的垂直分工通常為商業廣告所使用,有時其他微電影的產品也會因特殊目的搭配明星演員所採用(註10)。


當微電影所著重的為故事內容的表現,而不在意視覺上的品質,微電影的製作方式,將會採用單一團隊完成劇本的編寫、影片製作以及網路傳播,而不採過往的垂直分工方式,如圖三(資料來源:本文彙整)。再者,非商業行為的微電影,通常會採用單一團隊拍攝模式,以降低製作成本。

綜上所述,本文透過微電影的產品類型與產品要素,與產業鏈的分工形式作一連結與說明,如表一所示(資料來源:本文彙整)。無論微電影的產品類型為何,使用明星擔綱演員,亦即期望能透過明星的光環效應,達成快速傳播的目的,故在視覺品質上有一定的要求。在這樣的前提下,製作微電影便必須以專業化的垂直分工,來提升微電影的視覺品質。廣告微電影雖然找尋素人擔綱演出,但因為涉及品牌形象與價值塑造的關係,仍必須注重視覺上的品質,專業的拍攝手法,採用垂直分工,才能將真實的故事透過畫面陳述出來,透過故事畫面的張力感動人心。而素人拍攝的非廣告微電影,因為成本考量,亦或是較不重視視覺品質,採獨立製作方式完成微電影與網路傳播,所以會採用單一團隊製作。



二、未來新興發展契機

未來微電影新興發展契機方面,觀察2012年「中國影視製作與發行行業投資研究報告」指出至少六家視頻網站公司相繼展開微電影製作,包括優酷、土豆、搜狐、網易、騰訊、奇藝和酷6等,帶動中國境內微電影產業發展風起雲湧。再者,華影盛視更宣布聯合中國大陸境內約100家著名品牌客戶,籌措美我網原創微劇本基金約1000萬元人民幣(註11)。此外,2012/4華誼兄弟宣布與中國電信旗下天翼視訊微電影,致力打造最大微電影與微影劇的付費發行平台(註12),可以看到微電影產業有重新開始走向專業分工的趨勢,顯示高視覺品質的微電影有較高的獲利水平。因此,本產業未來除走向高畫質與專業化外,跨平台和跨業別整合也是發展關鍵與契機。


(一)與社群和雲端產業的結合

微電影的原始需求來自於廣告走向行動化需求,也就是說過去的廣告因集中於電視播放,礙於時間與金錢成本的壓力,該影片的播放效果集中在產品的功能、特性和對手產品差異化說明,而缺少故事、品牌等感性元素加值,使得觀眾對於此種廣告不感興趣,總是跳過或視而不見,但在雲端與行動化發展趨勢下,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或平板載具的現象比比皆是,該智慧型移動裝置除滿足人於零碎時間獲取資訊、商務或感情(如FaceBook)聯繫外,更可購物和娛樂。


因此,於零碎的時間中,人們在短時間內為獲得資訊、購物或娛樂訊息,已由純文字需求,轉變為微電影的需求,即透過短短的2至3分鐘,使用者可以充分瞭解該企業或商品所表達的意念與故事,而非片段且重覆地撥放廣告,使得微電影的需求逐漸提高,例如「母親的勇氣」(註13)。

未來,隨著雲端化推動社群走向在地化與行動化,形成新型態的SO LO MO(註14)商業發展模式,使得滿足各種偏好的社群紛紛成立,以精品社群為例,使用者於購買精品的當下即獲得加入社群的資格,而該社群除為該精品業者管理會員平台外,更進一步將使用者經驗和意見表達透過雲端儲存與運算回饋與業者參考,更使業者得以依該使用者經驗設計商品、完成行銷活動和拍攝微電影,並將最新商品資訊透過微電影傳送與用戶手機。該微電影不僅能提高廣告宣傳直接效果外,亦透過故事性將商品與人性鏈結,讓使用者滿足感提高,建構更深的品牌忠誠度,如圖四(資料來源:王仁甫、周蓉慧,2012年,資安融合ICT產業研究,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資策會)。

(二)微電影的跨業整合

當前主流的微電影皆含有廣告成分,使用微電影較一般廣告更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更能針對顧客社群進行精準行銷,然而,其獲利模式也都是來自於廣告效果所帶動的消費效果,其效果通常很有限度。如何跳脫廣告,讓微電影產生新的獲利模式,成為當前重要的課題。


而公益性與品牌經營性等具有故事性的微電影逐漸擺脫廣告化成為主流,例如北市拍攝的「心城市故事」。當希望故事能夠貼近真實社會,呈現出日常生活中之不平凡,便可起用素人擔當演員,甚至是真實故事的主角,令社會大眾更容易受到感動、產生共鳴,進一步讓微電影的公益訴求或品牌意念在社會間形成認同感。

另外,未來微電影也會走向跨業整合,例如和婚紗業者的整合契機也逐漸形成,因結婚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儀式之一,透過為新人拍攝一部具有故事性的微電影,做為現場撥放的主體,除了吸引整場的目光、提高婚禮質感外,更為生命留下深刻且有意義的紀錄。

三、政策建議

微電影產業雖然已呈現種子萌芽狀態,但急需關鍵資源的挹注,以拉動本產業之發展,並透過微電影產業鏈形成,除了導引青年創作、增加文創產值和能量外,更能透過本產業培養新銳導演、演員或編劇等人才,進一步強化我國戲劇或電影產業之能量。其中產業鏈的形成不僅需要人才,也需要平台和資金,因此本研究就幾個關鍵問題提出政策建議說明如下。


(一)透過青年或學生競賽挖掘和培養微電影關鍵人才

微電影的特色在於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就是說從投入到產出就是一部簡化版的電影,由於投入成本小和時間短的特性,最有利於青年或學生等小團隊製作。因此,本文建議教育部應與文化部合作(註15),透過青年或學生的教育與競賽來挖掘和培養微電影關鍵人才,不僅能藉此提升我國文創能量,更能引導青年或學生投入創作,降低目前青年高失業之問題。


(二)建立微電影補助平台引導資金與技術媒合

當前手持行動裝置均具有拍攝能力,使得微電影製作的成本大幅降低,有許多對於電影有興趣之新銳,皆致力於微電影的製作,上傳至分享平台,期望能有發光發熱的一天。然而,亦有部分專業團隊,有能力拍攝與後製,但缺乏故事發想的能力,亦有一些微電影需求者,擁有資金但無製作微電影的能力,因此文化部有必要建立微電影補助平台引導資金與技術媒合,為本業注入動力、強化發展。


(三)政府建構產、學旗艦平台,創造出微電影跨業新興應用

本研究由政府建構產、學旗艦平台,初步築起微電影分享平台,並設定適當的產業評分制度,對上傳的微電影進行評分,形成微電影團隊供給庫。進一步,也依該平台媒合供、需求配對。另外,對於文學相關的新作品,可以將作品的部分章節透過產、學合作拍成數部微電影,將部分微電影分享至旗艦平台,除可用以增加文學作品的價值外,更可藉此培養文學或劇本創作人才,進而吸引跨業需求,創造出微電影跨業新興應用。




備註
------
01.張跣,2013/1/9“微電影”重新定義電影版圖,人民網、中國藝術報。
02.陳德武,2012/7/1,微電影:要電影還是要廣告,商界評論,卷7,商界雜誌社。
03.故事描述一位小孩因背部骨頭異常遭受異樣眼光,活在自卑與憤恨之中,在老師編了一個善意的天使謊言後,同學們開始用正面的眼光去看他,而他自己也開始找到信心,活出自我。
04.採用「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2012年3月底止台灣經常上網人口數的統計數據,資料來源:資策會FIND。
05.劇中小狗因為主人懷孕而被遺棄,嘴裡叼著主人縫製的布娃娃,尋找回家的路。靠吃垃圾為生,幾次為了撿回布娃娃險些送命,但最後還是被偷狗販殺害。
06.獨自在澳大利亞旅行的男主角,因好友們的惡作劇,遇上不顧家人反對而出國的女主角。原本互看不順眼的兩人,卻因此展開了一場充滿謊言與意外的旅程…,2012年5月13日發佈於YouTube網站,至今已累積了411,319次的點擊,約佔全國上網人口數3.7%。
07.台北市網際網路廣告暨媒體經營協會,2011/3/19,2011年台灣網路廣告量統計暨2012預測報告。
08.此產業關聯效益,本文以2006年主計處產業關聯表中的影片及音樂出版服務估計而得。
09.莫祥珍,2011/6/23,「微電影」成本耗時 拍攝器材都迷你,TVBS新聞網。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yehmin20110623004130
10.製作方式與一般電影、廣告與宣導短片製作的產業鏈雷同,但是在概念創造上,微電影以故事為主軸,不同於電影的明星、廣告的產品、以及宣導短片的文字議題,採用的是小型劇本,描繪感人或真實的故事。在製作上,其規模較一般電影小,但較廣告規模大,但與宣導短片相當,但拍攝手法更為細膩。在發行的部分,電影以影城、DVD、以及電視版權的順序為主,廣告與宣導短片則以電視頻道的廣告時間為中心,微電影則以網路為主、電視為輔。
11.新浪網,2012/2/15,華影盛視推原創微劇本基金 總額達1000萬元,取自Yahoo!科技,http://tech.cn.yahoo.com/ypen/20120215/866014.html
12.新華網,2012/4/28,華誼兄弟與中國電信合推付費微電影發行平臺,取自搜狐IT,http://it.sohu.com/20120428/n341934016.shtml
13.改編自台南新化 蔡鶯妹女士的事蹟,63歲的台灣媽媽,第一次出國,不會英文,沒有人陪伴,一個人獨自飛行三天,三個國家三萬兩千公里,只攜帶了一包中藥材要給女兒燉雞湯做月子…。
14.由美國著名的創投家John Doerr 於2011年2月提出一個有效整合社交(Social)、在地(Local)、行動(Mobile)的SoLoMo概念,融合網路社群、行動定位以及行動運算服務,將資訊當地語系化、移動化、社會化與即時化。簡單的說,SoLoMo概念就是「網路社交服務」、「導入行動定位服務」、「加強行動運算服務」三面向;而主要三要件,Social(社群經營逐漸成為企業網路行銷的顯學之一)、Local(數位發展與適地性服務結合)、Mobile(溝通與資訊傳遞的平台),是讓內容服務者進一步提升到「無所不在,無所不給」的無限商業模式。資料來源:王仁甫、周蓉慧,2012,資安融合ICT產業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101年度補助科技發展計畫,以及SoLoMo Team,2011
15.文化部在101年度設立了金穗獎以鼓勵短片創作並於短片輔導金案增設微電影獎項,以發掘電影新銳人才及鼓勵有創意之影像作品。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7, 2014 at 11:36am

朱育達:微電癮

六零年代"法國新電影",當初高達、楚浮這些影評人,反對美國好萊塢或夢工廠等產業體制下生產的鉅資電影,認為這些電影已淪為生產線下的產物,全都套用相同的模型,已不再具有生命。

這些法國新時代的年輕人放下影評人的身分跨入電影創作者著行列,開始拍攝許多低成本的短片。沒有豪華的搭景,沒有完美的鏡頭運動與燈光,幾乎都使用素人演員。

他們抽去這些鉅資電影操作觀者情感的煽情元素或方法,從另一個觀點切入,並依照布萊希特史詩劇場裡的"疏離效果",破壞原本大眾熟悉的電影語言

強調電影的可能性應該在文本之外,讓大眾看電影不再只是沉浸於劇情中任由作者擺佈,反而是能開始獨立思考,成為整部電影創作的一環。

像是高達在〈斷了氣〉中的"跳接"手法、楚浮四百擊中最後演員直視鏡頭、望穿觀眾。他們不斷讓觀眾抽離,發現自己在看電影,藉此理解劇本以外作者要說的故事。

然而,這一波新電影的浪朝,也大大地顛覆了之後創作者拍攝電影的可能性。傅柯也在這之後提出論述:作者已死,讀者誕生。

八九零年代,小型錄影機、V8等器材的出現,大幅提昇了大眾接觸影像創造的可能性。

這種低成本創作的形式,成了許多導演們拍攝長片的前哨站,藝術家也開始選擇以錄像作為創作媒材。拉斯馮提爾的〈在黑暗中漫舞 Dancer in the Dark〉、岩井駿二〈電幻青春物語 All About Lily Chou-Chou〉等,都是大膽的將V8拍攝的畫面直接在大螢幕上放映的成名作品。

隨著技術不斷的革新,兩千年之後,數位攝影技術已經支援到Full HD高畫質的等級。

許多廠牌都推出1080p以上的高畫質可錄影式數位相機,產業技術的下放使得許多廣告、MV、學生短片都選擇以這種影像媒材來拍攝。

順著風潮,世界各地許多影展也開始設立專門的參展項目,特別規劃给使用這種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作品。

這個改變當然也影響到整個電影產業,RED ONE、Alexa這些更高階的數位攝影機所拍攝質感,甚至可以和傳統35mm底片攝影機不相上下。

因為降低了底片與沖映的成本,越來越少導演選擇使用底片拍攝電影,柯達公司在2012年提出破產,就正式開啟了數位電影時代的大門。

2005年2月,美籍華人陳士駿(Steve Chen)創立了YouTube網站,大量的短篇幅影像開始在網路上流竄。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也讓這種網路觀影的方式被大眾所接受。

2007年,法國影像論壇在"第三屆口袋影展"提出,強調人們從電影、電視到電腦之後,手機視窗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四螢幕。

於是微電影、口袋電影、手機電影的名詞開始出現在各大影展的參賽項目中。(轉載自 http://www.microfilm.com.tw)

更多 有關微電影的好內容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