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在今年5月5、第十三屆全國大選後,看見華人的選票普遍上不投執政黨,而提出了有關“華族海嘯”的名詞;並宣稱有意往族群和解方向努力。

依我所見,族群和解不能是一廂情願的努力;也不是一個領域的努力。

它需要帶動;需要全民的認真看待;不能是,你先表現了我再看看的那種態度。

它需要大家認真看待、認識各族群的宗教、文化、教育、公益與經濟。

文化創意其實是可能扮演一個要角的。

人們怎樣透過文化創意而認識彼此?

例如,怎樣透過電影、攝影、繪畫、講座、通識教育,而讓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嘉達山人和依班人,在共同價值的基礎上,覺得彼此更接近;半島和沙巴、砂拉越的各族群,也更接近彼此。

(Feature Photo: Sabah Harvest Festival by Liew Foo Wui, 劉富威攝影·沙巴豐收節 01)

(Feature Photo: Sabah Harvest Festival by Liew Foo Wui, 劉富威攝影·沙巴豐收節 02)

(Feature Photo: Sabah Harvest Festival by Liew Foo Wui, 劉富威攝影·沙巴豐收節 03)

Views: 28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百万主播 on August 24, 2013 at 5:08pm

分享17世紀偉大哲學家巴斯卡在《沉思錄》(第12則)裡的一段話,這一則關係到族群間表達的要訣~~

心虛無實的那種人,心裡只有一個念頭。

那個心虛的文人,當他已經把該說的話說完之後,又整整說了十五分鐘,說話的慾望如此充斥他。

Comment by 百万主播 on August 23, 2013 at 8:55pm

分享17世紀偉大哲學家巴斯卡在《沉思錄》(第9則)裡的一段話~~

當我們想有效去更正別人錯處的時候,我們必得注意他從哪一方面來看那件事情。

因為,就從那個方面而言,他通常是對的,

我們要承認他在這方面的正確,然後再向他顯示另一面,

在這另一面他的看法是錯的。

這樣,他會滿足,因為他知道了自己沒有弄錯,

他只是沒有看到所有方面而已。

沒有一個人會因為沒有看到所有事物而觸怒的,

但是,沒有一個人喜歡自己弄錯。

這可能是起因於人天生不可能看到一切事物,

但天生又不會在他所看到的這一面看錯,

因為我們感官的知覺往往總是正確的。

(《沉思錄》,孟詳森譯,台灣水牛文庫,1970年版,頁7)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22, 2013 at 9:37am

畢加索的名言:“每個孩子天生都是藝術家,關鍵在是否能夠繼續保持做一個藝術家。”

我說每個孩子都是色盲,在馬來西亞這樣多元的社會,要做一輩子的色盲,看不見各族之間的分別,也是不可能的。

就像每個孩子心中都曾有過純淨的一片淨土;在立國之初,我們也都對馬來西亞這新生的國家,有過單純的、偉大的憧憬。

可是,那份憧憬並沒有發展成完整的、令每個人興奮的故事;很多負面的元素,使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失敗的故事。

這事態很嚴重,因為它關係到“我們是誰”的問題?做馬來西亞人是那麼失敗、不值得驕傲的事嗎?

太多的人強迫我們說他們版本的“我們是誰”的故事;結果變成“這是他的故事而已,不是我的故事”的紛擾。

可是,換一個角度,如果我們能把這個故事重新好好敘說,不也正好說明,我們其實是個偉大的民族?

這個扭轉或重新敘說的過程,也正是所有偉大故事引人入勝處;因為所有好故事都是在講述,英雄如何超越他們的絕境,開拓出新局面的奮鬥。

所謂的CAT敘事方程式: Character (主角)採取 Action (行動)達到 Result (結果)的整個經驗。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20, 2013 at 8:26pm

網友無時無刻不在網路上分享內容。

雖說有很多是很個人的、瑣碎的東西,可是也有很多很有趣作品,若不急著按“讚、讚、讚”,然後匆匆瀏覽過去,而能靜下心來欣賞、思考一下,很多都可以成為我們思考、學習的有效文本。

最好的例子,就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的攝影家Wang Cheang Lim,他很努力在用他的鏡頭記載檳城的各方各面有趣的故事。

他的攝影創作啟發了我去思考,結果學習到一點:馬來西亞多美好啊;別的不說,單單宗教吧,我們的各種宗教建築和信徒都和諧共存。

我於是便借他的照片來寫帖子,分享我身為一位馬來西亞子民的感悟(了解、學習結果):馬來西亞是可以和諧、融洽發展下去的。

我在這裡發布有關我這感悟的帖子,也就是希望大家也能分享我的了解、學習結果。

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椰腳街·甲必丹吉寧清真寺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20, 2013 at 7:58pm

我在前面說過,所有的小孩出世時,其實都是色盲的,不會說:“我是黃皮膚”、“你是黑皮膚”、“他是白皮膚”;“黃皮膚被白皮膚欺負”、“黑皮膚是奴隸的後代”..........。

這樣的實例,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路上並不少見,可惜我們沒有好好把它“加工成”更好閱讀、更易了解的內容。

大家現在都熱衷於玩臉書、噗浪網或新浪微博之類的社群媒體。

大家可能還沒察覺到一個現實是,看社群媒體帖子(圖文、視頻或音頻),或是發帖子,這其實是一個學習過程。

從吸收、分享信息,到留言或發布信息,雖然大部分時候都是輕鬆、忘我的狀態,我們都是在學習。

因為信息在我們的腦子裡進進出出。

要不,我們在吃飯時看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常會興致勃勃和人提到網路上的那些事事物物。

這些事事物物引起了我們的留意,甚至關注。

怎樣透過最適合社群媒體上傳播的微內容、微電影等故事載體,來加強人們對族群了解?

這是值得我們探討下去的議題。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17, 2013 at 11:10am

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水上清真寺
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伯公埕玄天廟
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聖喬治
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檳城緬佛寺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17, 2013 at 12:12am

星洲日報:教宗紀錄片放免責字幕‧多媒體部否認下指示

(吉隆坡14日訊)通訊及多媒體部否認指示寰宇電視astro在播映一輯關於教宗傳記的紀錄片時,特別放出“免責”聲明的字幕。

通訊及多媒體部副部長拿督再拉尼指出,該部認為astro的做法,相信是為了公眾的利益著想,其出發點是好的。

他表示,我國是個多元宗教和多元種族的社會,各方都應該對一些敏感的事物和課題保持高度的警覺性。

“我相信這家電視台這麼做是為了確保沒有人的宗教因為該輯紀錄片而被冒犯。”

再拉尼今日為“2013年世界新聞圖片比賽展”―吉隆坡站主持推介後,在新聞發佈會上受詢及一名觀眾致函網媒《馬來西亞局內人》,投訴astro日前播映一集有關教宗方濟的傳記紀錄片時,置放數段免責聲明文字的課題,這麼回應。

有關聲明說:“此電視節目描繪宗教人物及代表穆斯林以外的意見,勸告觀眾自行判斷。”

投訴人:有羞辱成份

投訴人柏特莎安妮向該電視台指出,該段聲明在整個節目總共播出4次,她認為這是一項嚴重敏感的聲明和存有羞辱的成份。

再拉尼說,該有線電視並沒有通知通訊部它這樣做。

“這其實很小事,相信是該電視台本身採取主動,我們瞭解他們的出發點。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社會和繁榮安定的國度,保持適當的敏感度是必要的。”

網上敏感文章請舉報

另一方面,通訊及多媒體部副部長拿督再拉尼也指出,該部促請大眾或任何互聯網使用者,若在社交媒體中發現一些具有敏感和爭議性的文章或影片,應該挺身向有關當局投訴。

他說,民眾如果對一些張貼在互聯網或面子書等社交媒體的文章感到被冒犯,可以選擇向面子書帳號負責單位或直接向大馬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投報。

“任何人看到或讀到敏感性的文章後對當局作出舉報很重要,畢竟我國是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彼此都應該對一些課題保持適度的敏感。”

他透露,大馬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最近推出的一項“精明點擊”計劃,旨在提高人們對這方面議題的醒覺和意識。

“所以,不要以為你寫甚麼都可以放上網,你所張貼在面子書或上載到優管的影片,你都得負上全責。”

無論如何,再拉尼拒絕回應有關張貼敏感性文章或影片的人士可否受到提控。

“這得等政府修正一些法令才行,畢竟一些東西不在通訊部的管轄範圍。”

(收藏自15.8.2013星洲日報·國內17版)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15, 2013 at 8:19pm

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伯公埕玄天廟
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水上清真寺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大山腳聖婦亞納天主教堂Wang Cheang Lim 攝影馬來西亞宗教信仰·檳城臥佛寺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14, 2013 at 8:33pm

謝謝“家就在這裡”的建議。我絕對同意,和解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文化態度。

所有的小孩出世時,其實都是色盲的,不會說:“我是黃皮膚”、“你是黑皮膚”、“他是白皮膚”;“黃皮膚被白皮膚欺負”、“黑皮膚是奴隸的後代”..........。

所有的人種偏見,都是後天環境造成的;換句話說,是學習回來的東西。

我們可以“去學習”(delearning)這些東西;然後,“再學習”新的文化態度,讓正面的、普世的價值成為我們和諧生活的價值指導。

網路是促進這個學習。特別是社群媒體上的(多媒體)微博帖子。

手機與平板電腦成了我們分分秒秒、隨時隨地接收與發送信息的利器;社群媒體是匯合這個活動的好平台。

我們在這平台上接收與發送的信息,往往成為我們注意、閒聊甚至討論、爭辯的焦點;也就是學習的內容。

如果我們把要大家關注的正面信息,例如有關國父、陳禎祿、陳志勤醫生;或伊斯蘭、佛家基本生活方式等(多媒體)內容,不妨把它變成大家可消化的微博、短訊式(144個字體之類)的帖子,發在社群媒體。

若是呈獻得有趣、富話題性,並與大家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誰要緊緊張張、提心吊膽的生活?),相信大家不僅僅會LIKE、會留意,更會share、comment,促進大家的討論。

我們的挑戰當然是,誰來生產這些帖子?

而且,帖子要包括那些範圍?

Comment by 家就在这里 on August 14, 2013 at 1:10am

《和學讀本》應該由年輕人來動手寫;讓年輕人寫給年輕人看,這樣才可能做到有趣、輕鬆而簡易。

要是又交給語文出版局這些機構來做,弄出來的東西,恐怕沒他人願意翻。

我們需要年輕人的創意製作以及社群媒體的傳播參與。

畢竟,年輕人是這一遺產最大的繼承者。

年長的一輩作為resource person就好了,提供他們版本的故事以及資源支援。

其中,包括社團和企業組織的故事,與這個國家的演進也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年輕一代也可以把多媒體呈獻方式的讀本搬上講堂,巡迴全國以激勵演說的方式和廣大民眾(包括各年級的學生)接觸。

好的(文化、種族關係)故事甚至可以拍成微電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