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的力量:CCTV《感動中國》十年回顧 (3)

以年度、影響、感動為評選標準

脊梁骨、反骨、一根筋,通俗點說,《感動中國》選出的大致是這幾類人。“脊梁骨”就是說這人是中國的脊梁,戳得住,立得起,老百姓真心感念的;“反骨”是眼裏揉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沖出來;“一根筋”就是有個想法非要實現的。

很快,《感動中國》的旗幟打起來了,招兵買馬陸續展開,隊伍慢慢有了規模。但是隊伍要向什麼方向開拔,一直也沒有消息。作為節目制片人的朱波忽然沈寂下來,連續幾天沒有開會,沒有聯絡。他再出現在新聞評論部南院工作區的時候,又是滿面春風,似乎信心滿滿。他約了策劃人陳鐳和總導演樊馨蔓。

如同一支軍隊的參謀長,陳鐳需要了解節目真正的方向。抽煙,玩笑,八卦,在典型的電視人見面儀式之後,陳鐳開宗明義問朱波:“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才能感動中國?”

朱波說:“三種人:一種是有貢獻的大人物,頂天立地,說中國就得說這個人的那種;一種是勇敢的人,為了公眾利益站出來不怕打擊報覆,天不怕地不怕那種;還有一種是有理想的人,為了理想什麼都能放棄的。”

陳鐳聽後沈思片刻,說:“我總結一下,就是三類人--脊梁骨,反骨,一根筋。‘脊梁骨’就是說這人是中國的脊梁,戳得住,立得起,老百姓真心感念的;‘反骨’是天生叛逆,眼裏揉不得沙子,看到不平就要沖出來,渾不懍;‘一根筋’就是有個想法非要實現的那種。是這樣麼?”

這麼一說,原本高大的人物形象忽然變小了,朱波覺得陳鐳總結得對,很直觀,但是似乎又不對。陳鐳補充說:“當然,不管是什麼人,都得是以公眾利益、高尚理想為核心的,這樣是不是就對了?”

朱波聽得眼睛發亮,陳鐳的表達,是用觀眾的眼光把這些人物重新描繪一遍,讓人覺得親切了。朱波隱隱覺得自己受到某種啟發,似乎又發現了關於節目新的東西,一種和表現形式密切相關的東西。


樊馨蔓補充說,還必須有另外一種人,就是普通人,為了親情、為了愛情或者別的堅持,默默地做一件事,一輩子做一件事的那種人。這是她從自己十多年關註普通人的紀錄片工作中感受到的,普通人的情感最容易引起共鳴。

三人一拍即合。《感動中國》的金標準這麼容易就出台了?朱波覺得收獲很大,但這收獲來得太容易,是不是他們忘了什麼東西?

果然,第二天,朱波在遇到一個媒體圈朋友的時候,談起了未來的《感動中國》藍圖。說起感動的標準,朱波胸有成竹地侃了一番。

沒想到對方比他還胸有成竹:“這事沒戲,成不了!你看,你的標準很好,可是這些和大多數媒體的眼光沒有多大距離。很可能你選的這些人都是其他媒體報道過的,對觀眾來說太熟悉了,誰還願意再看一遍他們的事跡?可如果你們選其他媒體沒報道過的,觀眾不熟悉,你一台晚會,有幾分鐘時間?報道一次,憑什麼立得住呢?”

朱波猶如被當頭潑了盆冷水,他們太想制作一個和別的媒體不同的東西,卻忽略了大多數媒體的存在。短短一番話,讓朱波半天沒回過神。

又是新一輪的策劃會。《感動中國》的標準重新被討論,節目主管領導陳虻,主持人白巖松還有很多節目編導都參與進來。按照新聞標準梳理的人物被一一列舉出來,按照道德標準梳理出來的人物也被列舉,甚至還有更多的角度。

白巖松後來在他的書中描述當時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建議被提出,又在越來越多的煙霧中被否決,不是不符合理想,就是不符合操作,或者太沒有國情觀念。”

還是陳虻最後定下了基調:“新聞因素不是不考慮,但不能考慮太多,其他媒體的存在不能忽視,但也不能過於重視。我們選擇感動自己的人,無論是否曾經引起轟動,是否造成轟動。《感動中國》的核心在於人的心靈,我們要發現這一年中曾經有的一種感動,並把它凝固下來,化為一種力量,在人們心裏留下一點關於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的記憶。媒體人有著和普通觀眾一樣的對生活的理解,只不過眼界更寬,表達更熟練,現在《感動中國》就是要把感動我們的濃縮出來,表達出來,就一定能感動觀眾。”

隊伍又回到原來的方向,經過一番波折,從內心出發成為一種原則,“真實”一直是新聞的最基礎準則,現在仍然是《感動中國》的準則,只不過針對的不是事實,而是向事實之下更深一層,節目內容要與所有普通人真正的喜怒哀樂合上節拍。


感動我們的就能感動大家,就能感動所有的觀眾。依據這個原則,《感動中國》人物的選擇標準很快就出來了:

人物事件發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主題,推選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

1.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並引起社會廣泛關註。

2.在各行各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國家級重大項目主要貢獻者。

3.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4.以個人的力量,為社會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環境作出突出貢獻。

5.個人的經歷或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

雖然只有短短的252個字,但這是一個頗費思量的過程。

簡單的總則中提到了“年度”、“影響”和“感動”三個概念,限定了時間、特征和內核,也就是新鮮、重要、感動。但也不僅如此,細細琢磨,時間的限定又不是特別的嚴格,而感動同樣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下面的細則大致框定了幾種類型,細看之下,這是從宏觀向細節的收縮,從國家和民族的概念到個人故事的延伸,從雄偉宏大向細致柔軟過渡。也就是說,這仍然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每個字都在強調,這應該是一個具有人格力量的人,無論是哪方面的力量。

人物的標準制定下來,僅僅是邁出了一步。《感動中國》既然是冠以中國的名義,這些人物當然不會是節目組選出來的,它還需要一個程序,由最合適的人參與意見,評選出真正能夠感動中國的人。

《感動中國》節目組成立了一個新的小組,目標是聯絡國內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人物,組成一個推選委員會。他們圈定了很多人,著名知識分子、媒介人士、大學教授、著名藝術家等等。在這些人還沒有答應節目組之前,他們自己就在精挑細選,增加一個去掉三個,有些人是有爭議的,但是他們仍然邀請,有些人知名度並不高,但他們仍然堅持,有些人看似與這個節目無關,但他們認可。幾輪的篩選申報下來,有30多人的名字出現在一張紙上。這就是《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評選推選委員會名單。

接下來節目組認為最困難的事開始了,聯絡這些有成就的人士,向他們說明一個還並不存在的項目,並希望他們支持。節目組向這些人寄出了一個小手冊,大約有30頁內容,手冊的開篇是一封信。信中這樣說:


感動需要發現,而您就是我們邀請的推選委員會中的一員,請與我們一起,為中國發現感動,收集感動。

這次評選活動將感動中國、打動人們心靈的人物作為評選對象,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2002年度人物?……這些人物身份各異,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有的可能曾經見諸媒體,有的也許還不為人所知,但在過去的一年裏,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動了我們,感動了中國。他們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詮釋著一個人對這個國家、對這個社會,應當擔當起怎樣的責任,以堅強的民族精神挺起我們民族的脊梁;他們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讀人與人之間應該有著怎樣的情感,帶給公眾感人至深的心靈沖擊。

他們共同的特質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

從今天看,這個手冊的裝訂制作可以說是寒酸的。但是簡樸、明白、曉暢。它體現出一種自信,一種從心靈出發的自信,似乎看準了收到這本手冊的人內心所在乎的東西。

時任《中國青年報》副社長的陳小川收到這個手冊時,覺得在每天往來無數的公函請柬中這樣的東西很少,不僅在外觀上非常簡單樸素,內容裏也有著一種天然的吸引人的力量。朱波他是認識的,同樣是媒體人,他沒有想到,朱波會向媒體所強調的客觀的另外一個方向上探索,而且看起來目標堅定。

陳小川想了想,決定回家問問自己的孩子,心中有沒有感動他的人。做媒體多年,冷靜似乎成了一種習慣,他拿不準這應該是一種怎樣的感動,他相信孩子的直覺。

很快,《感動中國》第一支廣告在中央電視台的屏幕上出現了。廣告結束後,屏幕上留下了電話,地址,還有電子郵箱。

新浪網成為《感動中國》第一家網絡支持者。

《中國廣播電視報》主動要求加入合作。

候選人開始從四面八方湧來,通過電話、報紙、信件和網絡留言。

真正的工作開始了。

Views: 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