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藝術創造論》第9章 造型 (3)

在這個問題上,切身體驗可以是發現內在形式的有利條件,卻也可以變成阻力。對此,不少藝術家常常讓自己上當——上了自身強烈的情感體驗的當。必須凝凍這些情感,沈著地走向形式,走向直覺造型。

“此身只合詩人未?”這還只是一種茫然的情緒;“細雨騎驢入劍門”,一下子讓情緒凝聚為一種直覺造型,於是流傳千古。

馮驥才的小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藝術亮點是住最后一個景象的描寫上,那時高女人早已死去:

……逢到下雨天氣,矮男人打傘去上班時,可能由於習慣,仍舊半舉著傘。這時,人們有種奇妙的感覺,覺得那傘下好像有長長一大塊空間,空空的,世界上任什麽東西也填補不上。

按照一般的小說創作觀念,這只是一個機智而有余韻的結尾,其實在我看來,這個半舉著傘的獨身矮男人的造型,正是作家不經意地找到的人世間生命關系的投影。

我們在前面已討論過藝術的哲理追求,那里留下了一個歸結性的課題:在藝術中,連哲理追求也應體現在直覺形式上。或者說,藝術憑借著直覺形式來追求哲理。


給哲理以直覺形式——這是歷代藝術家經常遇到的艱難課題。


再複雜的哲理也能付諸直覺形式。在我國古代的小說中,《紅樓夢》所蘊含的哲理夠復雜的了,但是曹雪芹和續作者高鶚卻一再努力把它們遞交給外層形式,而不是像有些研究者所想象的,把哲理簡單地封存在詩詞、偈語中。例如,《紅樓夢》最后一回寫賈寶玉與父親賈政的最后訣別就頗具形式感。那是賈寶玉參加科舉考試而失蹤之后,出門在外的賈政正在一條停泊著的船上寫家書:

……寫到寶玉的事,便停筆。擡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頭篷,向賈政倒身下拜。賈政尚未認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問他是誰。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來打了個問訊。賈政才要還揖,迎面一看,不是別人,卻是寶玉。賈政吃了一驚,忙問道:“可是寶玉麽?”那人只不言語,似喜似悲。賈政又問道:“你若是寶玉,如何這樣打扮,跑到這里?”寶玉未及回言,只見舡頭上來了兩人,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見那三人在前,那里趕得上。只聽得他們三人口中不知是那個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遊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賈政一面聽著,一面趕去,轉過一小坡,倏然不見。……賈政還欲前走,只見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

曠野寒江,光頭赤足,卻仍披鮮紅顏色,一聲不響,似喜似悲,僧道相持,飄然不知去向……這無疑是一個復雜的哲理構架,卻化作了一個直覺性很強的動態造型場面。它把哲理溶解了,於是哲理也可以直觀了。

畢加索說:“觀念與情感終於在畫幅之內成了俘虜。無論怎樣,它們不再能逃出畫幅了。”如果我們把畫幅作廣義的理解,那麽,這一切確實也都逃不出藝術的直覺形式。


顯而易見,我們對藝術形式問題提出了近乎苛嚴的高要求。我們所舉的例證,在內外濃度上已宛若具有象征意蘊的雕塑,其實並不是所有藝術形式都要這樣,都是這樣,反而失去了不同形式對於不同內容所需要的有機整體性。

然而,極致式片斷的例證卻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它們從根本上否定了藝術形式的被動性,從而也透露了藝術形式的本質。

如果要以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來印證,那麽,我們在這里所取用的“形式”概念,與“文、質”關系中的“文”相異,而與“神、象”關系中的“象”相近。


中國古代藝術家在論述“文、質”關系時,不乏精辟見解,有的還正確地指出了兩者緊密的依存關系,但總的說來,這對概念的創立,是以它們的對峙性為前提的。因此,盡管孔子早在《論語·雍也》篇中提出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平衡原則,在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卻很難實現這種平衡。例如墨子主張“先質而后文”,韓非認為文和質有著天然的矛盾,佳質不必文,而“恃貌”、“須飾”之質,必然是衰惡之質。宋代理學家們更墮極端,乾脆認為“文”是“害道”的了。為了糾正這類偏向,歷代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一直呼籲兩者的依存關系,劉勰提出過“文附質”、“質待文”的觀點,李白申述過“文質相炳煥”的藝術理想,王夫之則進一步論述過“文因質立,質資文宣”的有機統一論。

這中間,哲學家王夫之的意見體現了令人滿意的深度,他已注意到“文”的概念與“質”的同一性,並把它提升到“象”的意義之上。王夫之說:


物生而形形焉,形者質也。形生而象象焉,象者文也。形則必成象焉,象者象其形焉。

欲損其文者,必傷其質。猶以火銷雪,白失而雪亦非雪矣。

蓋離於質者非文,而離於文者無質也。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