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煒《走進耶魯》海國觀想 (7)

聆聽新世紀寫實藝術的足音

——讀陳衍寧油畫近作兼論美的形式與深度


他走出了自己

他走出了自己。當我在筆記本上記下這行字的時候,身後的畫幅和身邊的畫家,其實是置身在一個相當“身不由己”的畫事環境之中的——

不顯山不露水的,旅美中國大陸畫家陳衍寧,近年來成為國際油畫肖像畫界聲譽鵲起、合約最多、熱度始終不退的熱門畫家之一。作為美國肖像畫中心的專屬畫家,陳衍寧已經累積了近十年的繪事口碑與不凡業績,在每年香港佳士得(Christie)的中國當代油畫拍賣中,他的畫作一直是收藏家競拍的熱點,畫價始終高居不下。多年來,他的畫作成為進出歐美博物館、畫廊、年展的常客。

早在1987年,中國美術家協會與美國克夫納畫廊合辦的“中國當代油畫展”第一次在紐約舉行。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油畫的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在西方觀眾面前,同時第一次標價售畫,接受國際藝術市場的考驗。陳衍寧的《母與子》在畫展中廣受矚目,自此因緣際會,踏上西方油畫藝術的競技舞台。1999年,作為迎接千禧年的重頭節目,“中國藝術五千年展”在紐約古金漢博物館隆重推出,引起廣泛轟動。陳衍寧的畫作作為少數當代作品入選其間,因而又一次引起輿淪的關註。

但是,這一切,似乎才剛剛拉開了畫家成功的序幕。

最近兩三年間,在英國方面一再邀約下,陳衍寧完成了從伊麗莎白女王夫婦到安妮公主等皇室重要成員的多幅肖像畫作。影響所及,從英倫、歐陸、北美到香港、東南亞,從諾貝爾獎得主、國家大法官、國會議員、州長到各界社會名流包括商業巨子,畫約、訂單一時紛至沓來,應接不暇。當我和陳衍寧言及這一切時,畫家淡淡地回答我說:現在,我反而可以畫一點自己真正想畫的東西了。

此一語何其滄桑。藝術家在海外的生存立足不易,藝術市場的商業需求及其限制,已經成為多少人老生常談式的夢魘與畏途。經過20多年來東、西方藝術的交流、撞擊、了解與適應,“西方藝術殿堂”早已撕去了神秘的面紗,成為多少向往者、涉入者的夢碎之地和夢醒之地。而所有涉足其中者,所面對的,則又是西方藝術史業已累積了近千年過千位經典大師的經典作品所設立的高標桿。尤其油畫、肖像畫這一領域,則可說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資源裏最沒有優勢,而西方卻早已巨人林立,從形式到技法都已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所謂生存,所謂立足,首先都是與這樣一個潛在的“巨人”競爭,不但需要站在“巨人”的“肩頭”,而且是需要具體與“巨人”等量的“拳頭”的。

這是一個真正的藝術擂台。尤其在肖像畫這一個最考畫家“筆頭”與“眼力”的行當,其勝敗、輸贏,是超越種族、國界、流派、意識形態等功利性考量的。既不能靠虛張聲勢的商業包裝和炒作,也不能逞目空古今、我行我素的書生意氣,甚至民族主義的大空話也無濟於事(如“中國人一定……”如何如何之類)。畫家對描繪對象的精神、形態的觀察能力與把握能力,其造型、構圖、色彩等方面的技法表現,在盈時尺幅之間纖毫畢現,全然是“一眼見真章”的事情。

於是,陳衍寧的這個“走出自己”,就顯得殊為不易了。在語意上,它至少包含了這樣三重涵義:首先,在“巨人”環峙、對手雲集的西方畫壇,且又在世紀之交的藝術潮變之中,一個藝術家,應該如何“確立自己”?其次,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大視界之中,同時在飽覽大師名作、視野開闊並且求新求變的全新藝術環境之下,如何“走出過去的自己”?最後,在藝術市場的商業需求和藝術創造的個體追求之間,如何有所放棄,也有所執著,不被“商業成功”沖昏頭腦,在藝術上“走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陳衍寧,交出了漂亮紮實的答卷。

Views: 6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