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一)

(1970年代的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疆界本身的阻隔感,在這穿梭過程中逐漸變得通透;而疆界與疆界之間的野地,也長出一些花花朵朵,可能不起眼,但,那是生命出發的地方。


—紀實影像導演《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作者張釗維


1970年代是臺灣社會最動蕩的年代,也是臺灣文藝思潮發展與反省的年代。

臺灣的經濟剛剛開始起飛,雖然在經濟上擁有傲人的成績,但在政治地位上卻面臨迷失自我、飽受打擊的困局。從1971年退出聯合國到1978年的臺美斷交,以及陸續與日本等30多個國家斷交,臺灣社會呈現出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其中包括蔣介石逝世。

臺灣民間社會的反對力量逐漸浮現,開始對權力集團進行挑戰。在動蕩不安中,持有外國護照的人大多選擇離鄉背井,而更多的人留下來,走上另外一條路,那就是自發喚醒民族意識的道路。大學生組織服務團,上山、下海、下工廠,知識分子掀起反對崇洋媚外、爭取自強的民族主義風暴。1972年以陳鼓應、王曉波為代表的臺大師生公開舉行"民族主義座談會"及臺大學生郭譽孚血書"和平、統一、救中國"在校門口刎頸,使臺灣民族主義運動空前激烈。

文藝思潮總是緊緊跟隨在社會思潮之後。

1971年因釣魚臺歸屬問題所引發的"保釣運動",可以視為臺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首度對臺灣政治處境展開的集體式發言。在海外學子及島內知識分子的熱情參與下,"保釣運動"對外成為一種民族主義式的集體宣泄,對內則引發臺灣橫跨1970年代的思潮大論戰。

如果說1960年代的臺灣社會處於狂熱的西化之中,那麽1970年代的臺灣社會則屬於民族意識與鄉土意識的覺醒期。強烈的失落感體現在文化上,促使人們努力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東西"。在文學方面發生了"現代詩論戰"(1972)、"唐文標事件"(1973)與"鄉土文學論戰"(1977),使諸多原本對現代派懷著一片虔誠的文學青年反戈成為鄉土文學陣營中的骨幹。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礦工畫家洪瑞麟描繪礦工的畫,學西洋繪畫的席慕德繪制的風情民俗畫,許常惠教授的民族音樂,林懷民的"雲門舞集",郭小莊的京劇改革等等均為臺灣文化的各個領域打開新生命的通道。1976年媒體大幅報道素人畫家洪通與民間雕刻家朱銘,1978年"雲門舞集"邀請陳達從恒春到臺北,為新舞劇《薪傳》演唱《思想起》的老臺灣民謠活動,都使得臺灣的本土文化逐步被重視並挖掘出來。

關於"鄉土文學論戰"的詮釋,楊照的觀點是:鄉土派真正的對手其實是龐大的官方意識形態,而不是現代主義。"鄉土文學論戰"面臨政治上的打壓、查禁,終於消沈而告結束。

民歌咖啡廳即民歌餐廳興起,在駐臺美軍逐年撤減、熱門樂團逐漸失去主要表演場所之際,這種新形態演唱方式與場所的結合,成為現代民歌發展的重要前提。從最早的野人、哥倫比亞、洛詩地到木門、稻草人、幸運草、艾迪亞等,為一群專職或兼職的民歌手提供一展身手的空間。以1973年開業的艾迪亞為例,其發展已超出以餐飲服務為主的格局,而形成如導演賴聲川所說的"大家都知道要去艾迪亞就是要聽音樂,要聽音樂就是要到艾迪亞,常有許多從外國來的職業樂手到艾迪亞來玩音樂"。通過這些民歌餐廳,自彈自唱的民歌手得以聚集起來,而創作歌曲的想法與行動,也在這些場合逐漸浮現。

民歌餐廳是許多歌手的原點。大多數流行音樂的歌手都有在民歌餐廳駐唱的經歷,在民歌餐廳演唱時被唱片公司發掘的也不在少數。現在,民歌餐廳已經式微,木船的最後一家民歌餐廳也已宣告結束。

在這場演唱會中,雖然也安排了西洋現代民歌,但最受矚目的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民謠。楊弦譜唱了《鄉愁四韻》、《民歌》、《江湖上》、《鄉愁》、《民歌手》、《白霏霏》、《搖搖民謠》、《小小天問》。楊弦雖然不是臺灣國語現代民歌創作的第一人,但因為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他的作品得以流傳,並被賦予"臺灣現代民歌之父"的美譽。

如蔣經國在1980年代"解嚴"前說過的那句話:時代在變。

上篇:中國現代民歌一、給我一張鏗鏗的吉他當"唱自己的歌"在許多人眼中,只是年輕人彈彈吉他唱唱歌的行為之時,很少人願意正視,這其中曾經有著在197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年輕人願意放棄他們僅有的一些利益,去換取心目中對臺灣這塊土地上無限期待的一個社會活動。

據見過楊弦的人描述,他溫文儒雅,總是一副清清淡淡、與世無爭的樣子。楊弦曾經說,"我本來就是個孤獨的人"。他自小父親早逝,又沒有兄弟姊妹,忙碌工作的母親沒有辦法帶他,便把他送到華興育幼院,這一待,就是九年。他的童年、少年時光都是在育幼院中度過,孤獨的他唯有寄情音樂,並從少年時便開始創作。

關於1974、1975年這兩場演唱會的意圖,楊弦曾經表示:"從嘗試寫曲到《鄉愁四韻》的完成,而至將曲子發表出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只覺得在一個西洋歌曲演唱會中,突然給聽眾一首中國文字的新旋律,對我而言是件很新鮮的事,對觀眾來說也許會有新的震撼,完全是抱著一種姑且試之的心情去做這件事……在1975年演出的中國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這時我就有比較嚴肅的心情,希望借著歌謠的形式,將反映現代人思想的現代詩以旋律來傳達,表現。"(林純玲,1980)之前對此場演唱會的宣傳重點是以發表"國語的創作民謠"為主,贈票的對象也是以文藝界人士居多,這也是它被視為1970年代風起雲湧的鄉土文化運動生力軍的最大原因。楊弦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追尋,不僅賦予作品更多的民族色彩,使民歌結合民族主義的熱情,成為一場文化尋根的運動,同時滿足了年輕人自己創作自己演唱的欲望。以余光中的詩作入詞,呈現的是一種對歷史、文化中國的懷想,演唱《民歌》常常令他感到"一種長久被壓抑,渴望掙紮、突破的力量在賁張,唱到後來,激動得快唱不出來了"(黃宗柏,1977)。

給我一張鏗鏗的吉他/一肩風裏飄飄的長發/給我一個回不去的家/一個遠遠的記憶叫從前/我是一個民歌手/給我的狗給我的狗/給他一塊肉骨頭/江湖上來的該走回江湖/走回青蛙和草和泥土/走回當初生我的土地/我的父/我的母/我是一個民歌手/歲月牽的多長/歌啊歌就牽得多長/風到何處/歌就吹到何處/路有多長/歌就有多長/路有多長/草鞋就有多長/下遊到上遊/河水多清涼/多少靴子在路上街上/多少額頭在風裏雨裏/多少眼睛因了望而受傷/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我是一個民歌手/我的歌我的歌/敷在多少傷口上/開門推開小客棧的門/一個新釀的黎明我走進/一個黎明芬芳如詩經/茫茫的霧/晶晶的露/我是一個民歌手/一邊唱一邊走/一個新的世界我走進--《民歌手》詞:余光中曲:楊弦唱:楊弦、許可欣"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並不是楊弦第一次發表作品。早在1974年,楊弦就參加當時已頗負盛名的胡德夫"美麗的稻穗"演唱會,他第一次演唱了譜自余光中詩作《鄉愁四韻》的歌曲,並邀請余光中坐在臺下欣賞。一種說法是楊弦的演唱"受到現場觀眾的歡迎",而另一種說法則是"楊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詩唱了起來,又可以不理會臺下有人在罵:幹你娘,長江水是圓是扁,你知道個鳥!"(李雙澤《歌從哪裏來》)楊弦與胡德夫卻因此萌發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的想法,並在1975年促成。演唱會前半場是英文本土創作部分(輔仁大學外文系畢業的賴聲川與臺大外文系肄業的胡德夫都是參與演出的歌手),後半場就是楊弦的個人創作發表會,所有作品均在一年內完成。

Views: 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