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江:解域化的語言:口吃與風格——德勒茲的語言哲學(5)

在《千座高原》里,德勒茲和瓜塔里語言的典型特色是其獨特的創造性,德勒茲也尤其欣賞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那種將文字和語言同特殊和新奇的東西進行連接的創造力,他特意提到了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在梅爾維爾的小說《代筆者巴特貝》中的巴特貝的神秘的語言正好是對德勒茲用於對語言解域化的“口吃”的活生生的說明。巴特貝的經常重復的一個句型是“我願不去……”(I would prefer not to),正如德勒茲引述梅爾維爾的話說,“一個憔悴而蒼白的人總說的一個句型讓所有人都發瘋。”[6]P68德勒茲認為,這個句型結構非常奇特,在語法和句法上,句型沒有問題,但其尾部帶有的那個“not to”的結構卻開放了其可能性。這種奇特的語言效果的作用在於沖擊了傳統的語言用法和社會規則,德勒茲寫道,“這個柔和、平穩而從容的聲音扼殺語言,這個形成的毫無聯系的模塊,完全孤立的發音,讓人無法接受。因而它徹徹底底地扮演了一個非語法的句型。” [6]P68,在巴特貝的這個表達中,語言在這里停滯並出現了“口吃”,而這個正是傳統語言用法的斷裂指出。這個“口吃”並非是哪一個具體個體的結結巴巴,而是語言作為整個體系的“口吃”,在面對這樣的表達面前,語言已經傾盡其所有而難以建立“適當的”的聯系,嚴密而整齊的語言之鏈在巴特貝個人化的非語法的句型面前最終耗盡了自身,語言最終陷於“口吃”的境地。

實際上,對於德勒茲來說,語言的“口吃”並不是什麽壞事。對於德勒茲來說,語言的“口吃”有點像翻譯地極其糟糕的外語,如同生硬的“將一段外國話插放到語言之中” [6]P71。這種“口吃”的語言質疑了大多數人的絕對價值,除了梅爾維爾,德勒茲還列舉了如惠特曼、伍爾夫、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威廉·巴羅斯(William Burroughs)、亨利·米勒、卡明斯(e e Cummings)等美國作家,這些作家所采用的語言都是漂移在大多數語言傳統之上的少數人的語言,如同美國人同英國殖民者的偏離,美國的這種少數人的語言的“口吃”正是基於反對一種標準化的語法規則而借助語言的漂浮、偏離、去規則化和超規則化產生的後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德勒茲高度評價了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作品,正如德勒茲指出普魯斯特不是用大家熟悉的法語在寫作,在某種程度上,“偉大的文學作品總是用某種外語寫就的”[7]P5。在《千座高原》中,德勒茲和瓜塔里也強調了這一點,即:

類似於口吃,讓語言口吃而不是人們講話中的口吃。成為一個外鄉人,不僅僅是在自己的母語環境下去說一種相異的語言。這同時也是在同一種語言之中並行的多元化的語言……這意味著個人的風格(STYLE)變成了一種語言。亦即語言成為了內在性的、一種純粹價值和密度的連續統。”[2]P98(收藏自 天涯社區)

Views: 1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