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怎麼看待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戰略?

田錦河: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世界各國都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激發域內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東南亞各國的共同需求,中國有實力投資海外,與相關國家共同把握髮展機遇,合作共贏,這是新的歷史機遇。我相信,「一帶一路」只要有具體成績出來了,其他國家看到了,都會搶著跟上去。


【札記】

每次膜拜 都是鄉愁

馬六甲與新加坡,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角度,都能找到明顯的內在關聯:馬六甲位於馬六甲海峽中部,順著海峽往南200多公里便到了新加坡;歷史上,新加坡原本也是馬六甲王國的一部分。隨著馬六甲港口不斷淤積,新加坡逐步取代了馬六甲的國際貿易地位,這時歷史的車輪已轉到19世紀,轟轟烈烈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正接踵而來。

對於許多原本僑居馬六甲的漳州商人而言,此時已經積累了數代的財富,並在當地形成龐大的家族。這些家族大都富甲一方,通融中西,有著顯著的族群特點,被當地人稱為「峇峇娘惹」人。

新的歷史時期到來,他們舉家南下進入新加坡,在這裡執拗地延續了僑居馬六甲時的做法:修建廟宇天福宮,置辦義冢恆山亭,以神明信仰祖先崇拜建構閩幫社群。幾經沉澱,最終形成今天「福建會館」現代華人社團組織,至今成為維繫新加坡華人社會的重要力量。

他們崇拜的,是來自家鄉的開漳聖王、媽祖等神明,或是代表血脈傳承的祖先義冢。數百年來,他們每次膜拜,都是滿滿的故土鄉愁。


第4站 印度尼西亞

家廟靈位牌必標註「天寶」 漳人著書放眼看世界

核心提示 印度尼西亞雖然是千島之國,但人口主要居住在爪哇島上,泗水是東爪哇省省會、印尼第二大城市,爪哇語蘇臘巴亞(Surabaya)。雅加達、三寶壟分別位於爪哇島的西部、中部,也是華僑的重要聚居地。

史料記載,17世紀初,漳州月港已成為重要商港,每年都有四五艘商船駛往吧城,每艘都搭載數百名乘客。清代前期,爪哇的華僑已達10多萬人。在閉關鎖國為主流的清朝,華僑在印尼發揮著重要影響,史料卻鮮有記載。

而在乾隆年間,曾僑居雅加達多年的漳州文人程日炌、王大海先後寫下見聞錄,記錄了南洋風情、華僑生活。他們在書中講述了漳籍僑領集資修建大覺寺,該寺成為東南亞供奉中國神明最全的寺廟之一。他們還設置華人會館,盛情款待家鄉來客,並在當地獲得極高的社會地位。這些寶貴的著作,讓滿清朝野開闊了視野,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閩人與南洋的貿易往來。


【尋跡】

韓氏家廟匿於街市 靈位牌必體現「天寶」

尋訪是在炎熱的午後,卻發現一切並非那麼容易。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大家沿著泗水市區尋找,在汽車駛過橡膠街時,一排閩南風格的紅瓦古厝一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第一間建築門前已經用鐵柵欄圍了起來,透過鐵柵欄,建築裝飾風格與漳州古厝一致,只是門楣上方掛著一塊拉丁字母的牌子。兩座石獅下方還用鐵鏈綁住,布滿塵埃,可見已經很久沒人搭理。這座古厝與漳州會有關聯嗎?

位於泗水橡膠街的韓氏家廟

走入家廟內,豁然開朗,這便是大家要尋找的韓氏家廟。家廟共有三進,第一進為客廳,過道兩旁整齊擺放著兩排中式木椅。二進有三扇西洋式的大門,進入後,兩側牆面上掛著清代人物畫像,並附有對聯,為我們開門的中年女子麗莎稱,畫像的人物是韓氏的各代祖先。二進左右側還有小廂房,其中右側廂房內掛著已經泛黃的族譜圖系。

原來,康熙年間,祖籍龍溪縣路邊社(今薌城區天寶社路邊村,編者注)的韓松抵泗水創業,其兒子韓振泗於乾隆年間擔任泗水華人領袖甲必丹,此後100多年,其家族有30多人擔任甲必丹或雷珍蘭(地位次於甲必丹),家族顯赫一時。

第三進即是正堂,供奉著韓氏各代先人,靈台上整齊擺放著數十個靈位牌,每一個靈位牌開頭都用繁體漢字標註著「天寶」。

據漳州華僑史專家鄭來發介紹,19世紀荷蘭殖民政府政策改變,包括廢除甲必丹制度、私地收回國有等,致使顯赫的韓氏家族賴以維繫的傳統特權喪失殆盡,家族也逐漸衰落,子孫散居各地。


漳籍僑領集資修建大覺寺 供奉大量中國神明

「於春雨後,田水平滿,散粟于田,則自發生,並無耘鋤犁耙。草萎不生,自然暢茂,一穗數百粒。」這是清乾隆年間,僑居印尼多年的漳州文人王大海眼中,水土肥美的三寶壟。

漳籍僑領陳豹卿帶頭修建大覺寺,現為東南亞供奉中國神明最全的寺廟之一,門前立著鄭和雕像

三寶壟顧名思義,與鄭和有莫大淵源,至今還有兩座大廟與鄭和有關,其一是大覺寺,其二是三寶廟。

大覺寺位於三寶壟唐人街旁,是東南亞供奉中國神明最全的寺廟之一。關於大覺寺的歷史,許多當地華人已經說不清楚。不過,王大海在《海島逸志》中用專門篇章讚譽了三寶壟僑領陳豹卿(祖籍漳州角美石美村)。正是他主動集資,將舊佛寺遷至現今地址,取名大覺寺,工程又由其子陳長菁繼續進行。

如今,在大覺寺右側邊庭的老城隍爺廟中,還掛著一塊牌匾,寫著「威靈感應」,落款為「澄邑弟子李堂愛敬題」,題者為漳州海澄縣人士,時間為道光庚戌年(1850年),依稀可見漳州人在大覺寺的痕跡。在大覺寺西南約10公里處,是歷代華人及當地印尼人紀念鄭和的中國式廟宇——三寶廟。

華人們認為,鄭和曾住過三保洞,因此注重修復,以加強與祖國的聯繫

三寶廟初建於1434年,幾經修葺,不斷擴建。走進大門,10.7米高、3.7噸重的鄭和銅像,威風凜凜地屹立在一個寬闊的廣場上。到三寶廟進香的多為華人或華裔。每年農曆六月廿九,相傳是鄭和首次抵達三寶壟的日子,在這意義非凡的一天,許多來自印尼各地的華人聚到此處,祈求保境安民、廣施福澤。其實,數百年前就有這種景象。王大海記錄到,在三寶壟,華人們很注重修復被認為是鄭和居住過的三保洞,以此加強與祖國的聯繫。他們說,陳豹卿堂兄甲必丹陳映還於1768年,在那裡豎起一塊碑。可惜,海都記者四處搜尋,未能找到石碑。


【非遺】

華僑捐片仔癀抗日 經香港寄抗日戰場

在泗水,華僑曾捐片仔癀抗日。不過具體情況如何,在國內一度語焉不詳,為此採訪團也進行考證。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由林庭槐擔任主席的泗水中醫公會積極行動,加入祖國抗日鬥爭行列,號召華僑開展形式多樣的募捐活動,激發華僑華人和祖國緊密聯繫在一起,大家紛紛捐錢捐物抗日。

泗水中醫公會在募捐中認為,「戰場急用,須良好品藥,而有靈效輕便攜帶者為適宜」,大家幾經商榷,林庭槐認為片仔癀最為適宜。1937年11月29日晚,泗水中醫公會將精心準備的片仔癀1500包及藥棉、消毒油等裝上渣華輪船芝尼加拿號運往中國香港,交香港婦女慰勞會轉寄中央國醫館,然後分發到抗日戰場上。

發起捐贈者是漳州人 醫術高明德高望重

發起這場捐贈的林庭槐究竟是何許人也?東爪哇漳屬公會的方仲達先生一直保存著一本民國期間的《泗水漳州同鄉會大事記》,字裡行間告訴了我們答案。

原來,林庭槐祖籍為龍溪縣二十六都(今龍文區朝陽鎮打山村一帶),這裡正是片仔癀的發源地璞山岩寺的所在地。林庭槐出生於1883年,早年畢業於漳州技術學校,好學上進,精通醫術。1912年,他在泗水創設中華藥局,醫術高明,德高望重。1924年,他發起成立泗水漳州同鄉會,並擔任正會長。

可貴的是,這本文獻還存留著林庭槐的照片,以及20世紀初漳州的街景圖。書中還收錄了林庭槐的演講及論著,慷慨激昂。他一方面號召中國人要團結,國家民族才有希望,同時還撰文同鄉會要設義務夜學部,強調教育對民族立足世界的重要作用。1936年,林庭槐發起成立泗水中醫公會,也便有了後來捐贈片仔癀抗日一事。

印尼人青睞中藥 片仔癀在當地頗受歡迎

如今在印尼泗水,片仔癀依舊暢銷如故。「給我來一盒片仔癀」,在泗水萬生堂中藥店,印尼籍中年婦女瑪麗亞娜(音譯)要買一整盒片仔癀,原來,她的親戚朋友用過片仔癀。

萬生堂是泗水最古老的中藥店,從1938年開業起,就有賣片仔癀了。該店掌門人黃惠珍女士祖籍龍巖永定,今年73歲。當初,為了籌湊路費,她的父親挑著豬崽,一路賣到印尼,最後在印尼一家藥店當學徒。後來才白手起家,開起了中藥店。沒想到,當地印尼人非常青睞中藥。「去看西醫,醫生經常開抗生素之類的藥,或動不動就開刀,價錢貴。而中藥價格比較便宜,並且副作用小。」黃惠珍說,作為國寶級中藥,片仔癀在泗水的銷量很好,非常受當地印尼人歡迎。

雅加達萬成藥材行老闆游維匡,今年83歲,祖籍龍巖永定,是藥店第三代掌門人。他的祖父游彥丞是老中醫,於1932年遠涉重洋到印尼謀生,一年後,在雅加達經營起藥店。

1960年,藥店開始銷售片仔癀。由於當時進貨渠道非常狹窄,初期萬成藥材行都是通過旅行社,將片仔癀從國內帶到印尼銷售,每個月至少能售200粒。「由於貨源緊張,當時賣片仔癀的利潤比較高。」

游老闆說,早期買片仔癀的多是華人。後來,印尼人逐漸成為購買主力,他們對片仔癀的稱呼和國語一樣。

「給我來一粒片仔癀。」一名印尼中年婦女踏進萬成藥材行,直奔片仔癀專櫃。原來,她的丈夫患病,聽朋友說片仔癀療效不錯,趕緊到藥店購買,「價格貴了點,但丈夫的健康最重要」。


【札記】

食物是故鄉的密碼 童謠是別樣的鄉愁

走入泗水的唐人街,也很難看見使用漢語書寫的招牌,不過華人依舊採用音譯的辦法,將漢語的讀音銘刻在招牌上,儘管複雜的漢語不會說,但是當你問他祖籍何處的時候,他總會很快說出來。

採訪中,記得一位華人說,因為以前很難讀到中文,因此當有親戚從中國寄東西來的時候,他的父親都特意交代報紙包厚一些,然後他再整理起來給孩子們看,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接觸漢字。

東爪哇漳屬公會就是華社的典型代表。漳屬會館成立於1924年,在1966年被迫解散,1994年才將被軍方占據的場所索回,2000年恢復活動,中斷了數十年。恢復社團活動後,他們在會館頂樓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大家定期膜拜。

印象最深刻的是,採訪當天,在會館裡,主席與各位理事一起動手打滷面招待我們,這是他們的傳統。原來,平日由年紀長者教授年少者打漳州滷麵,有貴客光臨的時候,大家一起動手用滷麵招待客人,漳州味十足。同時,會館還恢復上世紀20年代成立之初辦夜校的傳統,只不過如今夜校培訓班不僅面向華人免費開放,還面向當地人,每周兩次中文課,在老師的帶讀下,齊聲讀著中國童謠……琅琅讀書聲,響徹周遭。

而光靠想像和遺蹟,我們很難知道,數百年前那些下南洋闖蕩的海商,在東南亞是如何經商、生活的。因為在中國古代史著中,此類文獻非常缺乏。

幸運的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兩個漳州人改變了這樣的局面。

1730年,漳浦人程日炌為償父債下南洋,先住在三寶壟,後又居於噶喇吧(雅加達),1736年返鄉。清乾隆五年(1740年),噶喇吧發生荷蘭殖民者屠殺華僑的「紅溪慘案」。之後,同是漳浦老鄉的帝師蔡新囑咐程日炌寫見聞錄,由此誕生了我國最早的歸國華僑文獻《噶喇吧紀略》。這本文獻敘述爪哇島及其周邊島嶼如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等的地理風情、社會習俗、華僑生活等。

半個世紀後,漳州龍溪縣人王大海僑居印尼,遊歷周邊島嶼,補《噶喇吧紀略》之不足,於1791年寫下《海島逸志》,更加系統地介紹了南洋的情況,記載了不少漳州華僑在當地的事跡。

今天,我們很難評估這兩位曾經僑居印尼的漳州人,對當時朝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不過,至少我們清楚一個事實,「紅溪慘案」後,福建巡撫奏請「禁止南洋商販」,讀過《噶喇吧紀略》後的蔡新堅決反對,認為禁止通商有弊無利,只能引起沿海民眾財物損失和閩粵兩省財源睏乏,因而主張「靜加查察」。這對於閉關鎖國居主流的清朝而言,是否也算是一個貢獻呢?

Views: 1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