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書》(4)

三月依賴·執著·關系·恐懼

一個總想依賴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你會發現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謙和的,一個謙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學習。學習是一件非凡的事——只是學習而不累積知識。我們一般所謂的知識是很容易獲得的。那樣的學習方式仍然是從已知進入已知,但真正的學習卻是從已知進入未知。

選自《三月一日:自由的心是謙和的》

我們和我們所占有的東西是同一回事。只要有執著就不可能有高尚的精神。執著於知識跟其他的上癮傾向是沒有差別的。執著就是一種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騙,不論低層次的或高層次的都一樣,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虛感。我們所執著的財物、人或觀念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缺少了這些東西,自我就什麽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麽都不是,會助長心中的幻覺,使我們抓著某個結論不放。不論是物質或概念上的結論都會阻礙智慧的發展,若是能放下結論,實相就會出現。缺少了這份自由,我們往往會把足智多謀的頭腦活動當成智慧。

選自《三月九日:執著就是自我欺騙》

三月一日自由的心是謙和的

你有沒有思考過“依賴性”這個問題?如果深入地去思考這件事,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孤獨。人心大部分是空虛而膚淺的。我們不知道什麽是愛。從這種孤獨、匱乏和痛苦的狀態裏,我們產生了執著於家人或財物的反應。妻子或丈夫如果不理睬我們,我們就會產生忌妒的反應。忌妒絕不是愛,但社會認可的家庭小愛之中一定有忌妒的成分。婚姻其實是一種自我防衛、自我逃避的形式。任何一種防衛的形式都會助長依賴性。一個總想依賴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你需要的是自由,你會發現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謙和的。一個謙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學習。學習是一件非凡的事——只是學習而不累積知識。我們一般所謂的知識是很容易獲得的。那樣的學習方式仍然是從已知進入已知,但真正的學習卻是從已知進入未知。

三月二日我們從不質疑自己的依賴

人為什麽會有依賴性?我們的心總是在依賴一些信念、修行體系或哲學系統;我們依賴另一個人來指導我們如何行事;我們總想找到一個能帶給我們希望和快樂的老師。因此我們追求的只是一種安全感罷了。這樣的心有沒有可能不再依賴?但這並不意味著心必須達到獨立自主的狀態——這只是一種對抗依賴的反應罷了。我們要探討的並不是從特定狀態解脫出來的一種獨立性。若是能在不追求獨立的情況下進行探索,就能深入地認識依賴這個問題。

我們通常會認為依賴別人是必要的或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從不去質疑這個問題。我們從不質疑自己為什麽會追求特定形式的安全感,是不是在內心深處我們都渴求一份安全感,因此一有困惑,立刻就想靠別人的幫助來脫離困惑。因此我們總是在考慮如何逃避眼前的困境。在逃避困境的過程裏,我們勢必會制造出某種形式的依賴性,而它又會變成我們心中的依據。

如果仰賴別人為我們帶來安全或幸福,各種問題都會產生,然後我們又企圖去解決這些問題——與執著有關的問題。但我們從不質疑,從不深入地探索自己的依賴性。若是能全神貫註地去探索這個問題,也許就會發現依賴並不是問題所在——它只是一種逃避更深的實相的方式。

三月三日更深的依賴元素

我們知道自己總是在依賴一些人、觀念或思想體系,為什麽?其實我不認為依賴是個問題,使我們產生依賴的是另一個更深的元素。若是能明白這個元素是什麽,依賴和想要解脫這兩個議題就沒有意義了,然後從依賴之中所產生的問題才能消解掉。然而這個更深的心理議題到底是什麽?是不是因為我們的心厭惡、害怕孤獨?我們的心知不知道它永遠在躲避這種狀態?只要心不能徹底了解、感受、穿透和解決這份孤獨感,依賴便是無法避免的事,如此一來我們就永遠無法解脫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發現什麽是真正的宗教,什麽是實相。

三月四日深入地覺知

依賴性會造成執著和疏離的態度,心會不斷地產生沖突而不了解原因是什麽,也得不到解脫。你必須覺察這整個執著和依賴的過程,在不揀擇不批判的情況下去覺知它,就會認識二元對立所造成的沖突。若是能深入地覺知,有意識地去理解依賴性的完整意義,你的心就會對它產生認識,然後潛意識底端所埋藏的動機、意圖和欲求,自然會投射到表層意識。如果有這種情況發生,你就必須去研究和了解這些潛意識裏的暗示。若是能來來回回地覺察這些潛意識裏的投射,把這些問題都加以厘清,那麽即使你去註意別的事情,你的顯意識和潛意識仍然會繼續解決依賴性這個問題或其他任何一種問題。你已經發展出一種不間斷的覺知,憑著它就能溫柔而輕松地整合身心。如果你的健康和營養都沒什麽問題,你的存在自然會臻於圓滿。

三月五日關系

奠基於需求的互動關系只會帶來沖突。我們通常會利用相互依賴的關系來滿足自己。心裏只要帶著目的,真實的關系就不存在了,你可能會利用我,我也會利用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失去了真正的聯結。社會裏的人如果都在相互利用,必定會助長暴力。當我們利用別人的時候,心裏總是會想著最終的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會阻礙關系的互動和真正的交流。別人無論能帶來多大的慰藉或滿足,我們的心中永遠會有恐懼,為了逃避這份恐懼,我們就更想去占有。從這份占有欲中又會生起忌妒、懷疑和沖突。這樣的關系永遠也不會帶來快樂。

社會結構若是奠基於需求,不論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都會助長沖突、困惑和不幸。社會就是你和他人關系的一種投射。如果利用他人來滿足你的需求,就不可能和那個人建立起真正的聯結了。為了自己的舒適和方便,你把另一個人當成家具來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和他怎麽可能建立起真正的關系呢?因此在日常生活裏了解關系互動的意涵,才是最緊要的事。

三月六日“我”的占有欲

棄絕世俗或自我犧牲並不是值得被贊美和仿效的偉大精神。我們總想占有一些東西,因為缺少了這些東西,我們就什麽也不是了。占有物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一個不去占有世俗財物的人也可能執著於知識或概念,還有的人則會執著於美德、經驗或名望,等等。缺少了這些占有物,“我”就什麽也不是了,因此這個“我”即是家具、美德、名望等的占有物。

“我”因為恐懼自己不存在,所以總是執著於名望、家具或某種價值觀,它還會為了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放棄這一切。更高的精神境界指的是更能令人滿足,更恒久的狀態。因為害怕自己不存在,所以才會有執著及占有欲。被占有的東西如果無法滿足我們或帶來了痛苦,我們就會放棄它而去追求更令人愉悅的東西。最終極的占有物便是所謂的上帝或實相。

只要不甘願做個什麽都不是的人,不可避免地一定會助長痛苦和敵意。甘願做個什麽都不是的人,跟放棄世俗或苦行勵誌都無關,但是跟看見當下的真相有關。看見當下的真相能夠使我們不再怕自己沒有保障,而這份恐懼往往會助長執著,並且會導致我們產生想要放棄世俗的幻覺。對真相的熱愛便是智慧的開始,憑著這份愛就能帶來真正的交流與分享,但放棄世俗和自我犧牲永遠是一種自我孤立的幻象。

三月七日剝削者即是被剝削的人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不同形式的權力,階級制度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的——譬如新手和得道者之分,門徒與大師之分,甚至大師之間也有修行位階之分。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剝削以及被剝削,而傳統的修行體系也提供了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包括隱微的和明顯的。其實剝削和被剝削是同一回事,利用別人來滿足自己往往會助長依賴性,而且當你依賴某個對象時,就會想去占有它,被你占有的對象也會反過來占有你。若是沒有任何可以依賴的對象,譬如財物、人或觀念,你整個人就空了,你變成了一個毫無重要性的東西。然而你總想變成某個東西,為了避免讓自己變得什麽都不是,所以才渴望加入這個組織或那個組織,認同這個意識形態或那個意識形態,參與這個教會或那個寺廟的活動。如此一來,你就變成了被剝削的人,反過來你也成了剝削者。

三月八日執著就是我們的實相

世上沒有所謂的不執著這個東西,存在的只有執著。我們的心會發明不執著這個東西來對抗執著所產生的痛苦。當你借由不執著來對抗執著時,就是在執著於某個東西,因此這所有的過程都是一種執著。你執著於自己的妻子、丈夫、孩子、觀念、傳統或某個權威,等等,然後你又用不執著來對抗自己的執著,但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一定會造成痛苦。

你想要逃避執著所帶來的痛苦,於是又去找尋另一個東西來對抗它,結果還是落入到執著的活動裏。因此只有愚蠢的心才會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所有的經典都告訴我們要“不執著”,但不執著到底是什麽狀態?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活動,你會發現一個不凡的真相——刻意培養不執著的態度只會讓你的心執著於另一種態度。

三月九日執著就是自我欺騙

我們和我們所占有的東西是同一回事。只要有執著就不可能有高尚的精神。執著於知識跟其他的上癮傾向是沒有差別的。執著就是一種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騙,不論低層次的或高層次的都一樣,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虛感。我們所執著的財物、人或觀念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缺少了這些東西,自我就什麽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麽都不是,會助長心中的幻覺,使我們抓著某個結論不放。不論是物質或概念上的結論都會阻礙智慧的發展,若是能放下結論,實相就會出現。缺少了這份自由,我們往往會把足智多謀的頭腦活動當成智慧。足智多謀永遠是復雜而具有破壞性的,造成執著的便是這種自我保護的詭計。

執著一方面制造出了痛苦,一方面又想追求不執著的境界,同時還想借著棄世的行為得到一種虛榮。如果能了解自我的這些詭計,智慧就萌芽了。

Views: 1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