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身為大馬華人領袖,您怎麼看待此事?

邱財加:「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不僅僅是馬來西亞,整個東南亞人民都能受益。隨著中國市場崛起,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市場要求也逐漸增高,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中國的龐大市場也會注重東南亞地區的發展機會。中國在經濟上的發展有目共睹,進軍中國市場是當今許多國家爭先恐後的事,尤其亞洲國家更冀望從中分得一杯羹,盼能帶動本國經濟發展。為此,福聯會將加強鄉親在業務上的相互聯繫與合作,同時確保公會與福建省加強關係,進而成為帶領馬來西亞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領頭羊,協助馬來西亞國內華裔開拓中國市場。


【非遺】

2014年,中國醫藥保健進出口額約4214億令吉(馬幣)。其中,漳州片仔癀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再度位居中國中成藥行業出口榜的五強之首,品牌魅力不斷彰顯。近幾年來,片仔癀在馬來西亞的銷量逐漸攀升。事實上,在海外,片仔癀之所以廣為人知,深受歡迎,是靠華人或當地服用過片仔癀的人,口口相傳拉動起來的。

吉隆坡惹蘭漢力僑60號,南隆有限公司的大門口玻璃櫥窗內,醒目地張貼著漳州片仔癀的廣告。該公司董事經理楊耀才祖籍汕頭,今年72歲,是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從1970年起,他就成為片仔癀馬來西亞的銷售總代理,向當地許多中藥店供應片仔癀,「馬來西亞很多人開刀手術前後,就服用片仔癀」。

祖籍廣東惠州的溫祥海,今年69歲,是馬來西亞的第三代華人。1984年,老溫的祖母時年84歲,不幸被醫生查出重病。事後,溫家人趕緊給老人買片仔癀吃,「這是華人長久以來的傳統,以此表達孝心」,後來老人一直健健康康地活到了96歲,最終不幸在家意外跌傷,搶救無效後才過世。


【札記】

墓碑必寫故鄉 惦念遙遠故土

16、17世紀,歐洲商人繞過非洲好望角,一路向東來到亞洲,彼時,漳州海商一路向南抵達南洋。最終,雙方在馬六甲相遇,展開合作競爭。

這些從漳州離開的海商,在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中,或從商或務農,希望事事順利,凌霄直上,從此能光宗耀祖。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熱愛中國文化,喜修繕廟宇、宗祠。到了19世紀新加坡開埠後,部分漳州大家族遷至新加坡,至今影響著新加坡的政商格局。

慎終追遠是華人的傳統,由青雲亭管轄的三保山義冢便是真實寫照。這些久居異鄉的華人,他們生前通過青雲亭維繫著華人社會生活、經商,死後也選擇與華人葬在一起。這座濱海的小山丘,密密麻麻地立著中國式的墳塋,墓碑上除了人名外,在碑刻抬頭部分一定會寫著故鄉的名字,如「漳州澄邑」,說明死者祖籍地是漳州府海澄縣。他們以此保留著與中國故土的某種聯繫,墳墓從明清到新近,一排排新舊不一,無論他們生前經歷波瀾壯闊或平淡如水,最終都將闖南洋的歲月定格在一方小小的石碑之中。我們已經無法逐一考究他們的過往,有些墳墓甚至久未有人清理,雜草叢生。不過,登上山頂,遠眺山下的茫茫海峽,我們知道他們漂洋過海而來,心中一直都惦念著遙遠的故土。


第3站 新加坡

獅城最大中式廟宇 供奉開漳聖王

漳籍為代表的閩籍華人建廟宇、修義冢,延續家鄉信仰,至今是維繫華人社會的重要力量

核心提示 新加坡,舊稱新嘉坡、石叻坡,別稱獅城。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

因地理優勢,19世紀初新加坡開埠後,迅速取代了馬六甲的國際貿易地位。許多原本在馬六甲經商的漳州商人紛紛遷往新加坡,如陳篤生家族、薛佛記家族等,漳州沿海一帶海商也紛紛到此貿易。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正式獨立。新加坡華人大部分源自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閩南。長久發展中,閩籍,特別是漳籍華人帶領鄉親,修建廟宇,置辦義冢,延續著家鄉的信仰,構築起互幫互助的閩幫社群,至今仍是維繫新加坡華人社會的重要力量。

【尋跡】

閩南風格天福宮

漳籍華人領捐建

在高樓林立的新加坡,要尋得中國傳統樣式的古建築並不容易。不過,在新加坡市區的直落亞逸街158號,一座龐大典型的中國式廟宇坐落在高樓林立之旁,十分顯眼。

這座古建築便是新加坡最古老、最大規模的中式廟宇——天福宮,也是福建會館的前身,是新加坡閩幫人物與閩商精神的象徵。

天福宮始建於1840年,歷時3年才建成,目前已有175年歷史。現場管理員李先生介紹,天福宮是正統閩南風格的宮觀建築。從雕樑畫棟、檐脊飾物到彩畫門神,整個建築工程非常考究。天福宮供奉主神是媽祖,兩旁還有佛祖、孔子等,與馬六甲青雲亭相似,都是「儒釋道」兼備,只是主神不同。

尤為特別的是,在左側邊庭,還有一間「德威祠」,供奉的是開漳聖王陳元光。信仰陳元光的廟宇在漳州非常普遍,這也是漳州獨特的信仰,標記著獨特的漳州元素。

天福宮的入口處,還有一塊高約2.5米、寬約1米的「建立天福宮碑記」的石碑,落款時間為「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

這塊碑記開頭寫的是建天福宮的緣由,感恩眾神明保護由內地帆海而來經商的唐人。之後的內容便是列舉捐獻者的情況。排列在前面的是大董事,共有三人,分別是陳篤生、薛佛記、龔光傳。

新加坡歷史學者柯木林稱,這三個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祖籍都為漳州,「天福宮與馬六甲的青雲亭一樣,都是以神明信仰維繫華人社會」。

海都記者還注意到,在捐資榜中,有「詔安眾船戶」捐金200元的字樣,可見當時詔安人往新加坡跑船的不在少數。

興建恆山亭公冢

薛氏家族影響深

柯木林介紹,薛佛記又名薛文舟,祖籍漳浦縣東山上營(今漳浦石榴鎮東山村上營)人,1793年出生於馬六甲,新加坡剛開設商埠,他就到新加坡經商,成為新加坡華籍最大富戶。

1828年,薛佛記帶頭捐獻巨款,興建恆山亭公冢。恆山亭是為旅新漳泉人士而設的公冢。它是新加坡華人歷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一些比較嚴肅的集會、議事,甚至排除糾紛、維持法紀都在這裡舉行,是當時新加坡華人社會最高領導機構。「可惜1992年5月11日晚上,新加坡恆山亭被一場大火燒毀成廢墟」,柯木林稱。

薛佛記家族對華人和新加坡社會貢獻頗多。1887年,他的女婿、青雲亭第四任亭主陳明水,主持崇文閣和萃英書院的擴建工程。薛佛記孫子薛有禮是新加坡第一份華文報紙《叻報》的創辦人,後薛佛記回到馬六甲,任青雲亭亭主。


【非遺】

唐人街老藥店 家家賣片仔癀

牛車水是新加坡唐人街的一部分。據說,早年這裡沒有自來水,很多人用牛車運水,便稱這裡為牛車水。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一樣,這裡的老中藥行一間接著一間,無論哪一間,福建三寶片仔癀都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泰山藥行始建於1955年,老闆祖籍廈門同安,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話。相比東南亞其他國家,新加坡有更為嚴格的藥品管理制度,「很多印尼、馬來西亞的客人過來玩,都會帶一些片仔癀回去」。泰山藥行銷售的中成藥產自世界各地,其中新加坡進口中成藥份額中,片仔癀占據首位,「從中國進口過來的藥,片仔癀是賣得最好的」,店老闆稱。


提片仔癀下南洋 三代苦心經營

新加坡正大參茸行成立1938年,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長期以來以經銷片仔癀及出口燕窩為主要業務,傳到陳翊君已經是第三代。

陳翊君祖籍漳州市區新華東,「家族比較早就到廈門開設參茸行,當時做得比較大」,因為當時中國時局動盪,於是家族又把生意拓展到香港、馬尼拉,後來又到新加坡。

「我父親當時就是提著片仔癀到新加坡開拓家族生意的」,陳翊君稱,他本來學土木工程,而且從事本專業工作好多年,最後還是被父親叫回新加坡。「父親說,如果我不回來,家族生意就關門不幹了」,陳翊君稱,正大參茸行經銷片仔癀及燕窩數十年,凝聚了家族兩代人的心血,不能到自己這一代就終止了,於是他回到新加坡接手家族生意。

【對話】

父輩做苦力起家 鄉親常回國尋根

人物名片:田錦河,祖籍漳州詔安,新加坡詔安會館主席

記者:您家族是怎麼在新加坡紮根的?

田錦河:1930年,新加坡人口只有20多萬,當時還不發達。父親從詔安到新加坡後吃了不少苦。和當時許多詔安同鄉一樣,我父親也是從苦力做起,比如碼頭泊運、搬運工、泥子挑,經過一番吃苦耐勞後,父親有了一定的積蓄,就在新加坡創辦了「寶源餅家」,從此以做餅為生。我是在新加坡出生的,今年73歲了,從15歲起,我就每天起早貪黑學做餅。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我家的餅店至今已有85年歷史了,在新加坡小有名氣。

記者:新加坡詔安會館創辦後,在促進中新交流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田錦河:新加坡詔安會館是1935年10月10日成立的,目的在於聯絡宗親,共謀福利,服務社會。1942年初,日軍侵占新加坡,詔安會館被炸,到1945年日本投降,星島光復,會館隨即成立「復興委員會」,恢復正常工作,幫助鄉親開展互濟,恢復生產,重整家園。

此外,會館還舉辦或參與社會上多項公益事業。1953年,響應創辦南洋大學,發動會員捐款;1970年、1972年,會館先後成立互助部和教育基金會,每年為大中小學生頒發獎助學金,延綿至今。會館支持政府開展文明禮貌和推廣華語活動,1981年起連續三年舉辦華語演講比賽。最近幾年來,我們會館也多次組織詔安籍鄉親回國尋根,考察家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因為思鄉心切,我本人已回詔安五次。

Views: 1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