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重構文學場》4 網絡媒介及其文化闡釋 (4)

此外,“80後”寫作與網絡也值得重視。網絡寫作和閱讀是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現象。雖然在網絡上寫作的不全是“80後”,最有名的也不一定是“80後”作家,但數量龐大的“80後”寫手為網絡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與“80後”作家在文壇的崛起基本同步就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這一問題。現在網絡寫作可能是更多“80後”作家的一種生存狀態。這些人擁有數量龐大的讀者群,但這些讀者一般是和他們同齡甚至是年齡更小的一批經常上網的白領或學生。他們的作品能否獲得認可,唯一的標準就是點擊率。這種文學寫作、閱讀與評價標準和我們以前的理解有很大差距。在作品正式出版之前,這些網絡寫手往往被置於傳統的批評視野之外,甚至是傳統的閱讀之外。即使現在有評論家關注了“80後”的創作,但也多限於對代表作家的研究,對象也往往是已經出版了的那些作品,對他們在網絡上的創作缺少關注。雖然現在“80後”在網絡上可能還沒有稱得上經典的作品,但作為一種新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學現象卻值得關注。網絡文學和“80後”寫作者之間互動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是如何形成的?網絡文學何以能吸引為數眾多的“80後”寫手以及更多的80後讀者甚至年紀更小的閱讀群體?這一現象背後有著怎樣的社會因素?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

另外,從作品來看,“80後”在創作網絡文學的同時網絡也深深地塑造了“80後”的寫作個性。與前輩作家相比,“80後”網絡寫手在文學觀念、寫作題材、語言風格等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網絡寫作、數字閱讀的模式對未來整個文學生態與出版環境會帶來怎樣的沖擊與影響?這些已經發生與將要發生的問題,均需要認真的研究。

二、網絡文化正向嗎


馬克·波斯特把電視時代稱為“第一電子媒介時代”,把網絡(電腦普及)時代稱為“第二媒介時代”。他認為在這樣一個時代。“信息的復制和傳布如今不費吹灰之力”,文字與圖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類難以駕馭。而且,馬克·波斯特還認為:“‘虛擬現實’和‘實時’這些術語證實了第二媒介時代構建的擬仿文化(simulational culture)的力量很大。媒介對文化的介入程度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被介入事物甚至連假裝未受影響都不可能。媒介往往會改變其所探討事物,改變了原本(originals)與指稱性之間的同一性,從這一意義上講,文化越發具有擬仿性。在第二媒介時代‘現實’變得多重了。”梅羅維茨將計算機定義為“新一代的電子媒介”。他認為計算機在人們的工作和娛樂活動中重要性的增加也引起了許多新的變化,如他認為其對群體身份、社會化和等級制度的影響並不是單向的。在談到計算機對兒童的影響時,他認為從表面上看,在兒童成人之前,計算機的復雜似乎是給兒童一個新的階梯去攀爬以進一步將兒童和成人分開。但是許多兒童掌握計算機工作原理的速度之快促使我們仔細考慮計算機對“成人——兒童”的交往以及學習階段的影響。甚至當計算機被用於存儲印刷信息時,兒童似乎形成了一種對計算機的“感覺”,它超越了他們的年齡(閱讀年齡)。一臺計算機的操作比看電視更困難,但是學習者掌握計算機的次序不一定與掌握印刷的次序相同。另外,即使是“編程”也不一定是復雜的成人技能,年幼的孩子也能掌握它,並且常常比那些年齡大的人掌握得更好。梅羅維茨還認為網絡遊戲是一種復雜的影像遊戲,它與電視一樣並沒有將它的“觀眾”分成不同的年齡組。各個年齡段的人都玩這些遊戲,就像各種年齡的人都看同樣的電視節目一樣。另外,年齡和傳統的教育也沒有對網絡遊戲的技能和水平有任何直接的影響。他認為,事實上許多小孩子所掌握的網絡遊戲(電腦遊戲)甚至是他們的父母都不能理解的。而且網絡遊戲與書籍的閱讀不一樣,許多網絡遊戲都涉及多條線索的行動,加速,再加速。這些方面對於閱讀世界中“一次一件事情”,“一件接一件”,以及“花時間來想一想”來說都很新奇。王嶽川就指出,網絡的發展實現了大眾的狂歡,在個性極端張揚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群魔亂舞和娛樂場所化確實令人擔憂,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王嶽川還認為,文字的閱讀要經過思想的領悟,而網絡圖像的閱讀則帶來肉身的快感,於是快感將戰勝領悟,青少年將在快感中忘掉思想和文化而沈浸在圖像的娛樂中。

2006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正式發布了第15次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同時還公布了網民上網行為和上網目的一個調査結果。這個調查顯示,把獲取信息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占比例最多,達到39.1%;其次是休閑娛樂,達35.7%;排在第三的是學習,僅為8.4%;排在第四的是交友,為6.2%。選擇其他上網目的的網民所占比例則很小。如果把網民利用網絡休閑娛樂和交友的比例加在一起,就達41.9%。這說明,網絡更多的是被網民用來娛樂和交友的。而且獲取信息里的那一部分人也不僅僅是單純地獲取有用信息。況且網民有相當一部分是青少年,因此,可以說網絡並沒有像那些網絡文化研究專家斷定的那樣對青少年是一種正向的媒介。

據研究和調查,目前大多數青少年對網絡的使用主要集中於新聞組、聊天室、即時信息聊天、電子郵件、角色扮演遊戲等。網上聊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各個網站聊天室,另一個是利用QQ、UC兩個聊天平臺。據一位大學教師對一個班47名同學的調查發現,其中35人有號碼,占全班同學的75%,這個比例在大學生中非常普遍。少兒網絡交友也十分時髦,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少兒對網絡的依賴。那些上癮的網蟲往往在網上參加社交活動,而且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網絡上使用的內容有顯著差異。男孩子喜歡玩網絡遊戲,女孩子喜歡在網上聊天、發電子郵件。網上聊天交友作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無可非議,但網絡本身信息復雜,對缺少判斷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來說,充滿了誘惑,也布滿了陷阱。

網絡文化搭建了一個新的信息平臺,在國家的政治結構變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提供了一個可貴的場所,而且這個場所能實現最大限度的平民化、圓桌會議化、多元化的對話。這就提供了新的民主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有賴於網絡文化自身的理性和節制,以及網絡法規的健全。網絡民主內涵意味著文化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獨斷聲音的消失,而使對話主義、多邊主義、多音對話成為常態。這對於制度創新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對青少年成長而言,網絡文化確實也有一些積極的影響,網絡文化可能催生青少年的現代觀念,如效率觀念、平等觀念、全球意識等;網絡文化成為青少年新的求知空間和求知途徑,擴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還給予了青少年脫穎而出的機會。

如現在許多少年作家就是從網絡文學中擁有了巨大的點擊率,並獲得網絡上的聲譽後,才開始得到出版社的關注和報紙雜志與電視的青睞的。

但必須從雙重視域來看待網絡文化,在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一定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成長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特別是網絡黃色信息、網戀、網絡色情犯罪和網癮等對童年生態的破壞,對青少年教育的負面影響及其對青少年閱讀的沖擊。

Views: 8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