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暖婷·「工業4.0」應有的教育思維

近年來,「工業4.0」一詞引起國內的討論熱潮,其重點在於面對勞動力減少、物料成本上漲、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縮短、因應各種需求變化等生產困境,以「人機協同走向智慧生產」的方式,透過軟體和網路進行交流,使資訊和指示在產品與生產設備之間即時互通,讓生產流程的計畫,可以按照最新的情況靈活調整,從而製造出面面俱到的產品。因此這個始於德國的觀念,引起了世界其他國家的注目,除了經濟強權國家爭奪「工業4.0」的主導權之外,其他國家自然也不敢輕忽。然而,既然「因應各種需求變化」是「工業4.0」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我們是否也應該自問:目前國內的教育體系,是否能真正培養出適合「工業4.0」時代的人才?

根據筆者長年來與各大專院校師生互動的觀察,我國教育體系常常讓學生畢業後感嘆「學非所用」或「學非所愛」,其根本癥結在於從家庭教育和國民教育時代開始,許多家長和老師無論是否自願,都常常扮演著「直升機」的角色,希望把孩子和學生照顧得鉅細靡遺、樣樣達標,但卻並沒有想清楚自己身為某種「權威」所應該扮演的原則性角色和應該維持的價值,以致於孩子和學生不是失去了「我可以運用自己所學,進行價值判斷,並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信心,就是過於盲目而浮面的去迎合某些標準,而不思考這些標準背後的意義,是對什麼價值的提倡和重視。以目前各大專院校甚至高中流行的「模擬國際會議」為例,多年來筆者見過許多家長出面幫孩子「做功課」,為自己的孩子爭取可能可以比別人更有利的條件,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反而是扼殺孩子自己思考動手的空間;也有一些同學為了爭取「最佳代表」、「最佳辯士」之類的榮譽,只是急著讓自己顯得比他人更為突出,卻忽略了這樣的榮譽,應該奠基在透徹了解「什麼是好代表和好辯士」的深度思考之上,而不是單純壓過同儕的技巧展現。

 在「工業4.0」時代,我們需要能夠「因應各種需求變化」的人才,而這種人才最根本的素質,應該在於「是否能夠看清變化中的『不變』」,以及「如何根據『不變』來因應變化」,使虛實之間能夠有效交流,讓產品真正面面俱到。因此,筆者呼籲:我們的教育體系應該要有效幫助孩子和學生思考、體驗,養成「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做,也知道如何做」的人才,並且給他們發揮的空間,我國才能真正站上「工業4.0」的浪頭,跳脫如今的困境。(2016/07/11 台灣經濟研究院)

Views: 2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