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概論(38)

孟長有中衛中學學生。抗日戰爭時期毅然投身革命,奔赴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讀書。之後,由黨組織派回寧夏從事地下革命和抗日宣傳活動,被國民黨反動軍閥馬鴻逵抓捕後,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壯烈犧牲,用年輕生命詮釋了一個學子、革命者的高尚品格。系寧夏最早的著名革命烈士之一。

徐良曾參加了紅軍長征和平津、淮海兩大戰役。在50多年的革命斗爭生涯中屢立戰功,被授予上校軍銜,任廣東省公安總隊副隊長、廣州軍管會主任,多次負責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在廣州的安全保衛工作,成為中衛籍革命干部中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接見最多的人。

楊正喜新中國成立中衛首任縣委書記兼縣長,1949年9月下旬受命在中衛正式組建縣級人民政權。

何至公曾就讀於中衛中學,1946年考入西北師范學院讀書。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被蘭州市地下黨組織推薦到北京參加四野南下工作團,在武漢被編入廣西工作隊。1950年1月12日,在廣西來賓縣遭國民黨殘余匪部襲擊,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因彈絕勢單,壯烈犧牲,時年24歲。

蘇景泉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48年到臺灣任教,一生潛修唐宋八大家、攻研“三蘇”詩詞,造詣頗深,論著亦豐。在臺灣大學任教20多年,結交愛國僑生甚眾,因其學術成就和影響,蜚聲海內外。他在外漂泊42年,終生未娶,孤獨一人。病重期間,懷鄉思歸心切。無奈咫尺海峽,欲歸不能,遂賦詩寄情:“斷腸天涯四二霜,夢祖顏,依舊蒼。猶記祖母放聲哭,可憐兒未送終娘。蕭蕭落木悲風急,云霧黯,飛鳥藏。死者已矣生淒涼,魂渺渺,影難忘。心碎日寒悲聲揚,願迅羽化變成仙,聚一堂,敘綱常。”這是一首血的吟唱,情的噴發,淚的控訴。學者以夢為引,用杜鵑啼血般的思鄉之情,盼望兩岸相通。但是,由於歷史的隔閡與誤會,學者至死也沒有等到這一天。

文人墨客新中國成立後,文化底蘊深厚的中衛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輸送了大量各類優秀人才,幾乎遍布全國各地。他們有的從事大學教學兼學術研究,著書立說;有的在文化部門工作,從事業余文化藝術創作;有的在藝術團體工作,成為著名的藝術家;有的在科研單位從事相關研究,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家鄉這片熱土培育了他們,雖然成就相異,但都用辛勤耕耘增加著中衛文化底蘊的厚度。

李天柱,男,漢族,出生於1931年1月,中衛市沙坡頭區鎮羅鎮李嘴村人。1948年高中畢業,次年受聘於中衛簡易師范學校任教。

1952年至1953年由寧夏教育廳選送到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深造,取得大專學歷,其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歷任中衛中學教師、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中衛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離休。現為寧夏文史館館員。

他個人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教育理論、教學實踐的常規建設,都有詳盡的文字表述;對於辦學思想、培養目標、校訓校風、師德修養等頗有建樹,並富有實踐基礎。在學校任職期間,中衛中學4個高中畢業班學生考人北京大學10名、清華大學11名、復旦大學5名,先後取得博士學位者30余名,取得碩士學位者眾多。1983年,評為自治區先進科技工作者。化學教學馳名自治區內外,1986年被評為自治區化學特級教師,1989年被評為全國施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先進工作者。1990年因其家庭四代人從事教育,並由於本人出色表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世家”。1991年被評為全區優秀校長,1993年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工作者,1995年被評為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評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1979年後連續當選為中衛縣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屆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8年,當選為第六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從1984年起,還被推選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四、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政協常委。通曉地方文史,發表文學作品眾多,出版《教育隨筆》《似水流年》著作兩部。德才出眾,學養豐厚,深為學生愛戴和民眾敬仰。2009年11月9日,被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寧夏人物”榮譽。

譚學榮字云孫。祖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男,漢族,1932年11月28日出生於上海。分別於上海市教育干部行政學院、西北大學函授中文系畢業,本科學歷,高級政工師,無黨派人士。酷愛文史。歷任上海蓬萊路第二小學教導主任,中衛柔遠中學教導主任、鎮羅中學校長,中衛縣地方誌辦公室主任、中衛縣政協副主席、中衛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中衛縣誌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新編《中衛縣誌》編輯部顧問等職。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五屆人大代表。

他生在書香門第,深受先輩熏陶,從小敬仰文化,飽讀詩書,學養深厚,為人仁善。1958年4月在上海被打成“右派”,10月下放到中衛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許多折磨,卻始終相信人民相信黨,矢志不渝,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因此,無論處境如何險惡都秉持做人的正直品格,人在黨外,心在黨內,時刻為黨的教育文化事業貢獻力量。在中衛勞動、工作了整整40年,頗為學生敬仰和民眾愛戴。

他憑著赤誠濃厚的中衛情結,組織領導了地方誌編纂研究、文史資料挖掘整理等工作。編纂出版系列《中衛縣文史資料》共9輯,約100萬字,其中第五輯被全國政協以寧夏唯一樣書展覽;整理出版《標點注釋中衛縣誌》(道光版)一書,參與《乾隆中衛縣誌校注》(乾隆版)一書稽考和審校工作;全程謀劃,精心修訂,為新編《中衛縣誌》出版發行做出了重要貢獻。所撰寫的《飼鶴贈鶴》《於右任與先祖組云公》《關於王樹楠》《朱圈獎掖受用終生》等文章,被蕭干主編的《全國文史筆記》收載。研究發現“公車上書”寧夏參與者、中衛知縣王樹楠後人,得到張大千為王樹楠所畫肖像,豐富了地方文庫。同時,十分關注“寺廟文化”構建,為中衛高廟求得一批名人字畫,張大千長子心智先生看後評介:“這批字畫,自治區博物館也拿不出,放在全國應為一級文物。”潛心編審,出版《高廟保安寺》一書。懇求學界泰斗們為名勝景觀題撰饋贈——鄭逸梅先生的《沙坡頭碑記》、何滿子先生的《中衛高廟碑記》等,為第二故鄉積澱了豐厚的文化。

何家璘祖籍浙江余姚。男,漢族,1916年6月生,卒於1992年12月。著名書法家。先後在上海立德中學、南通大學、向前中學等校任教員、教導主任、校長等職。1958年錯補為“右派”,遣送中衛接受改造,獻身地方教育事業。系中衛縣首批寧夏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擅長行草、楷書,尤精“二王”道統,書法深受於右任大弟子著名書法家胡公石贊譽,在寧夏享有很高聲望。作品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多次參加省級展覽。現存鼓樓四券門額“鎖扼青銅”“對峙香巖”“爽挹沙山”“控制邊陲”為其所書,墨跡還散見於沙坡頭、高廟等名勝古跡。其書法筆力遒勁,文學造詣深厚,人品師德淳樸,為民眾所敬仰。

Views: 10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