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人·花鳥魚蟲及其它(37)達爾文主義(下)

達爾文的進化說,簡單地說:

(一)他首先肯定生物有變異性和遺傳性。例如同一窩裡孵出來的小鳥,各有微細的不同;從一隻蝴蝶所產生的卵孵化出來的毛蟲也是這樣。如把普通的捲心菜(甘藍)種在熱帶地方,長大起來會不包心;馬如生活在養料缺乏、食料粗雜的山上,身體會變為矮小;把綿羊養在熱帶地方,數代以後,身上的毛就生得稀薄。這些差異和變異都是和生活條件的變化有關係的。達爾文說明生物的變異不但和無機的生活條件如溫度等關係密切,而且亦和有機生活條件,即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也極密切的。他說明紅翹搖的花和土蜂極適應,花粉依靠土蜂傳播,土蜂如衰落,紅翹搖也衰落了。此外,如生活條件改變,生物的習性亦改變;使有的器官多使用,有的器官少使用或不使用,生物也會發生變化的。例如家鴨多走不飛,脛腳便比野鴨發達,翅膀則比野鴨退化。還有生物體的這部分和別部分之間有關係。例如長脛的鳥常有長項頸;長脛的獸常常面孔也很長(例如馬)。生物不但有變異性,同時還有遺傳性。它不但能把祖先的性狀遺傳於後代,也能把變化過的性狀遺傳到後代去。

(二)人工選擇。達爾文認為生物雖會發生變異,但使變異向一定的方向累積起來,則須靠人工的選擇作用。他認為塊根塊莖供食用的植物,會生巨大的塊根塊莖,葉供食用的植物能長出肥大的葉,花供觀賞的植物能開美麗的花,都是許多年來人工選擇的效果。賽跑的馬跑得快,拉車的馬能拉重物,乳牛能分泌出很多的牛奶,也是飼養和選擇的效果。

(三)自然選擇。人是有意志的,自然沒有意志。人工選擇有人的目的,自然選擇則須生物的變異適合於牛活條件,即有利於自身時才起作用。達爾文看到海洋中有的小島上的昆蟲沒有翅膀或翅膀很不發達,原因是由於島上多風,能飛的昆蟲常被吹到海裡去,只有沒有翅膀或翅膀不發達的適於生存。自然選擇的結果,也就是最適合於環境的生物得到生存。

(四)但達爾文在自然選擇項下加了一條「生存競爭」。而且他特別強調種內競爭,這一概念今日有爭論,本文下面將談到這一點。

達爾文對於各種不同的種的看法,認為各個體既有微小的變異,這變異如適合於生活條件時,就能生存下去,生殖後代,每代再受自然選擇的作用,積微成著,到了和個體表現顯著不同時,就成了新種。

為了駁斥從居維爾的激變論和他的繼承人說的上帝創造行為而殘留下來的意見,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論到地層連續的時候,一貫強調了量變說。並反覆引用了「自然之中沒有飛躍」這一句成語。達爾文應該也見到自然界中有質變,例如從猴類變化為人時,性質不會還是相同的。但他要駁斥激變論,就得強調各種生物先後代的一系相承,結果把質變一面放在一邊了。但如果只是量變,就意味著物種的變化只由於量的增減,而沒有本質的變更了,這種進化觀就成為庸俗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看法了。達爾文單刀直入地只拿量變說去力辟神造說,忽略了質變一方面的闡明,遂發生這一不小的缺點。

達爾文觀察生物的實際生活狀況,獲得了進化概念。但這狀況只告訴他生物會變化,沒告訴他如何發生變化的原因。於是他不得不借助於家養動物植物的觀察,結果獲得了生活條件改變則生物亦起變化,加上人工的選擇作用,使變異有了一定方向的結論。他並把這一情形推論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達爾文看出變異和環境即生活條件的變遷有關係,但他又人為地把變異分為不同的兩類,給它們起了兩個不同的名詞。他把比較容易看出由於某種或某些條件有關聯的變異,如生於寒地的動物毛茂密些,食料豐美則動物長得肥胖些,他叫它為一定變異;把關係和作用不明顯的變異叫做不定變異。生物體因外界變遷而發生微細的差異,開始往往是無一定目的和作用的「偶然」差別。這種差異,從生物的作用或目的上來說不是適應一定生活目的而生的。但偶然變異亦是和外界一定的條件和體內各機構間的關係有關的,不是沒有原因的,因此也可以說是必然的。

達爾文的變異學說,不管後人看來精密性如何,當時這一學說卻盡了擊毀目的論的作用。所謂目的論是這樣一種東西,它說:貓創造出來就是為了吃老鼠的,老鼠創造下來就是為了給貓吃,整個自然界被創造出來是證明了造物主的智慧的。生物的各種器官或特性,亦用同樣道理來說明它們的用處。達爾文的學說恰好針對著這種有害的目的論說明了生物的變異本來並沒有目的性,有合目的性的作用僅僅是自然選擇作用亦即適應的結果。他把目的論完全打破,把生物學從神秘的鐐銬裡解放出來,給予了發展的自由。恩格斯讚譽達爾文這一功績,他說:「它(指達爾文的著作——作者注)不僅對自然科學中的目的論帶來了致命的打擊,而且還以實驗方法解釋了它的合理意義。」

達爾文的學說傳播開去後,產生了兩個不同的即相反的主張,一個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反達爾文主義的「新達爾文主義」;另一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創造性的達爾文主義——米丘林學說。

德國的魏斯曼(1834-1914年)把選種作用推廣到種質即生殖質上去,說種質間亦有自然選擇作用。他主張種質永世不變的,它對生物體作獨立的看,雖然生物體會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種質卻不受外界影響的。他反對物體在其生活過程中所獲得的性質能夠遺傳的話。所以,魏斯曼學說的所謂「新達爾文主義」本質上是「反達爾文主義」。美國摩爾根主義和魏斯曼學說相聯合起來,反達爾文主義色彩更加顯著了。

蘇聯的米丘林真正接受了達爾文主義和發展了達爾文主義,更確切地說,是發展了達爾文主義中正確的部分,批判了錯誤的部分,使它健康地發展起來。達爾文僅提出生物因生活條件的變遷而影響生物體起變化。米丘林的生物學,說明生物體和周圍的環境是統一體,生物在活著的時候不斷進行著代謝作用,生物身體構成的質料都是從體外吸收進來的,外界物質條件的變化必然會影響著代謝過程的進行,代謝作用的類型如發生變化,生物體也就發生變化了。這道理是非常明顯的。

達爾文的時代僅僅觀察家養動物植物的變異去解釋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的變異。米丘林進一步長期地實驗著家養生物,主要是栽培植物,進一步掌握了生物生長的規律,遂獲得了改造生物的方法。人們不必等待自然發生有用的變異才加採用,而可用人力改造自然了。 (原載《科學雜談》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Views: 1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