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猶豫表達(上)

現在是在何地?何時?何許人?我,就說我吧,不會去問這些問題,也不輕易相信什麽。問題、假設、權且用這種說法吧。往下寫,繼續往下寫。就叫這是繼續,就叫這是創作。是否可能有那麽一天,他繼續寫道:我只是呆在里面,呆在什麽里面我也搞不清楚,我沒有像往常那樣外出到很遠的地方去玩,但那還不算遠。或許那就是故事如何發生的。你以為你只是在休息,為了在時機到來時更好地做事或者沒有什麽特別的理由。可是你很快發現你渾身無力,再也無法做任何事。不管這一切是怎麽發生的。它,就說它吧,也不知道是什麽。或許我只是最終才采納了一位老兄的意見。但我什麽也沒做。似乎是我在談我自己,可事實上不是我,也不在談我自己。就寫這幾句籠統的話作為開頭吧。像我這種情形,應該怎麽辦?應當怎麽辦?怎麽往下寫?用純粹的“猶豫表達”?還是用說完即無效或者遲早會無效的肯定和否定句?總的說來,肯定會有別的方法。不然的話會毫無希望的。但真的是毫無希望了。在我繼續我的寫作之前,我必須提一點,即我說:


“猶豫表達”,卻並不知道它的含義。

塞繆爾·貝克特《無名的人》(一九五九)


Aporia是希臘詞,意為“困難,不知所措”。它的字面意思是“無途可走之路”,死胡同。在經典的修辭著作中它表示對一個問題或真正表示懷疑或假裝表示懷疑,對如何將話語進行下去猶豫不決。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是生還死”)的獨白也許是文學中最著名的例子。在小說中,尤其是在以講故事為框架的文本中,“猶豫表達”是敘述者最喜歡用的一種手法,旨在激起聽眾的好奇心或者突出他們所講故事的異乎尋常的特征。它經常與另一種叫做“話語中斷”的修辭手法合用。“話語中斷”是指不完整的或沒有講完的話語,文中通常用一串圓點表示出來……比如,在康拉德的作品《黑暗的中心》里,馬洛就經常這樣中斷他的敘述:

“就我而言,我似乎在試圖給你們講一個夢—這是徒勞的,因為講夢並不能傳達出那種作夢的感覺,那種夾雜著荒謬驚奇以及在激烈的反抗中所產生的那種困惑復雜的感覺,那種對於不可信的事的神往,而這正是夢的實質所在……”

他沈默了一會兒。

“……不,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傳達出人生任何特定時期的那種生活感覺—正是這種感覺構成了它的真實,它的意義—它那微妙的深刻的實質。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活著,跟作夢一樣—形只影單……”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