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碧血劍》中的渤泥(古沙巴)(上)

《碧血劍》的開頭,寫了一個與小說的中心情節及主要人物毫不相干的故事,即渤泥國華裔青年張朝唐,因仰慕故鄉的風土人情,回到祖國,卻幾次遭到明朝官兵的殺害,幸得袁承志相救,回到了渤泥國。

武俠小說在金大俠小說筆下寫來,擺脫了舊套的虛幻妄誕,格調平庸,大大提升境界。《碧血劍》開篇先寫一段渤泥國史實,文字凝重老成,有板有眼,恍如歷史論文,加上遣詞造句純是《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的路數,讀之自有一種親切感,這是正宗國粹,最符合國人漢文化的閱讀習慣。


《碧血劍》開篇平實,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為後文奇峰兀立鋪下堅實基礎,如一篇上好的山水遊記。先是阡陌平野,紅花綠樹,再是柳暗花明,路轉峰回,曲徑通幽,漸入妙境。

寫渤泥國百姓安居樂業,逍遙自在,正要與崇禎年間天下大亂成一對比。張朝唐從渤泥來中華觀光遊歷,儼然是歸國華僑身份,不過卻是最為倒黴的歸國華僑,本來一腔熱望,風發意氣,遇上亂世危叛,人命危賤,朝不慮夕,只被驚嚇得心中透涼。

以張朝唐落難歷險記程為線索,由此牽出“山宗”朋友結盟聚會,祭祀被崇禎昏庸糊塗殺害的薊遼督師袁崇煥的正題來。

張朝唐養尊處優,在步步荊棘的道路上張惶失措,全無主意,使人想到《西遊記》中的唐僧。此人雖純是過場人物,但舉止言行甚合分寸,而且還在山宗朋友聚會時寫了幾句像模像樣的祭文,還是給人留下生動的印象。

《碧血劍》的結尾,與開篇對應,又寫了張朝唐這個倒霉的歸國華僑。這是十年後,明朝覆滅,建了大順王朝,張朝唐以為天下太平了,因而又回到了中土,誰料遭遇竟與上次一般無二,又是被驚嚇得心中透涼,只不過清兵換成了李自成的大順王朝的官兵。

袁承志是金庸小說《碧血劍》中的男主角,因父親袁崇煥被枉死,而流落江湖。後機緣巧合下拜了華山派的掌門「神劍仙猿」穆人清為師,並在華山上從鐵劍門的「千變萬劫」木桑道長和「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笈中學得一身驚人的武功。多年後,袁承志已成了一個武功高強的青年人,下山後,他行俠仗義,結識紅顏知己夏青青,並在七省豪傑的支持下成為武林盟主,協助闖王起義並幫助闖軍攻破明王朝首都北京。後來李自成入京,眼見闖軍腐化,義兄李岩慘死,因而與青青、何惕守和其他朋友們收復一座位於渤泥國附近、荷蘭所殖民的大島嶼,從此隱居海外。那麼袁承志為什麼選擇最後隱居的「浡泥國而不是別的地方呢?

「浡泥國」即今汶萊達魯薩蘭國,與中國早有交流,北宋時曾有使節前來。明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遣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為使節出使浡泥國。二人回國時,浡泥國王馬合謨沙派使者隨同來朝。到了永樂三年(1405年)冬,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1402年即位)遣使貢獻土產,明成祖封其為國王並賜印誥。麻那惹加那大喜,決定親自來中國朝謝,攜王后、王子、親屬多人渡海抵達福建,明廷派遣官員沿途盛情款待。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麻那惹加那一行到達京師(今南京),朝見明成祖。

結果麻那惹加那停留月余後不幸染病,經御醫調治無效,當年八月病卒於館舍,享年28歲。遺囑希望「體魄托葬中華」,成祖輟朝三日,派遣官員以致哀悼,諡為「恭順」,以中國王禮葬之於南郊安德門外石子崗,命入籍的南洋人為其守墓,每年春秋由專人祭掃。又敕其子遐旺襲封國王。連國王都願意埋在中國的國家,大明子民去了肯定是敬若神明啊!

小說的這樣開頭和結尾言簡意賅地描繪出了小說的歷史背景與氣氛,同時也暗示了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

茲轉載有關章節如下——

Views: 6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