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底家鄉是在山東膠東半島上。這塊地方,物產也不豐富,商業也不發達。但因為它偏處一隅,年月還太平,所以就較山東其他各地富庶些。因此膠東民間底娛樂也較山東其他各地發達些。娛樂底種類最普通的是舊戲和秧歌兩種。差不多,每個村子每年都唱一次戲,像我們這樣的小鎮市,就每年照例唱兩次。但我現在所要說的是秧歌。

秧歌是舊曆新年閑暇時,大眾自辦的一種非職業性的遊藝。扮演的全是男性,差不多都是“好作樂”的農民,和“窮而沒有正業的有閑者”。每年大約在舊曆正月中旬就開始扮演,到二月二日以後才停止。扮演是非常容易的,只要置備一套鑼鼓,再借幾件衣裳首飾和胭脂之類的東西,打扮起來就可以了。用所借來的東西,扮成相公、女人……七八個或十幾個人,湊成一段民間傳說的故事,或是一家男女老幼俱全的家庭。出演時,打著鑼鼓,演員按著鑼鼓節拍,交互地梭竄。側著頭,扭著腰,故意叫觀眾欣賞他底美,而同時自己也在心里暗暗地欣賞著。梭竄一通之後,就唱,唱了一通之後,再梭竄。這樣演過一個地方,再演唱一個地方,直到半夜才停止。往往觀眾已經看疲倦了,演員還為快樂的心理所驅使,不知道疲倦。

所唱的歌曲,大都是有頭有尾的故事。我幼年時聽秧歌,聽得一種歌曲名叫《送童養》。故事底大概是說:國民六年大旱(這是真的)的時候,有一家子,有個閨女,養不起了,母親要把她送給人家做童養媳。閨女不肯去,母親便以上吊來要挾。閨女不忍叫母親死,只得去。這歌曲底頭幾句我記得是:“中華民國正六年,五個月,沒下雨,天地發了乾,一斗高梁兩吊三,一升大米四百錢……”(我家鄉現在一吊錢約合現洋二角稍弱)。也有的歌曲非常的滑稽。我幼年時聽秧歌又聽得一個混身穿青衣的“黑老婆子”對她底侄女們訴苦,前段唱的是:“上當年,您大爹,又來娶我。沒趕驢,沒擡轎,找了個糞筐來擡我……”後段我已經忘了,只記得大意是說:因為糞筐不平,把她底屁股磨出許多疤,最後一句唱的是“您不信,您摸摸”。觀眾聽到這里,便發出宏大的狂笑聲來,有的甚至於大嚷道:“誰喜摸你底臭‘糞門子’!”而她卻坦然地又重復了一遍道:“唉,唉,您不信您摸摸。”

然而,現在底情形,卻和以前有些不同了,我不在家鄉已經有七八年之久,這次回家很想盡量地看看。一來是為了欣賞這真正的民間藝術;二來也是為了重溫兒童時的歡樂。但我看了幾次,便發現和我記憶中的情形有些不同了。以前,是非常的簡陋的,現在則比較地完美了。例如以前唱底時候,沒有配樂,現在已添上了胡琴或弦子;以前的行頭,都是由女人們借來的粗賤貨,現在多半是專備的華美的戲裝;以前的演員臉上雖然抹上了許多粉,但那紫黑色的臉皮還是遮不住,現在的演員卻能把臉面弄得很細膩白潤。至於所唱的歌曲改變得更多了,《送童養》已經沒有人唱了,現在最時髦的是唱海派戲(京派戲民眾不歡迎),如《諸葛亮招親》、《貍貓換太子》、《滿漢鬥》(這是“九·一八”後才有的)、《後老婆打孩子》等等,舊有的秧歌調底歌曲,我只聽過一次,頭幾句唱的是“中華民國實改調,時興的姑娘穿旗袍;又把頭髮剪了,李堂里李逍遙……”,這和“上當年,您大爹,又來娶我”,底情趣,相差就很遠了。封建社會的沒落,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以前秧歌每次出來,必定到“財主”底門上演唱,現在只在公共場所演唱,不到“財主”底門上演唱了。

這正說明我們底農村是在變革的過程中。我們不要忽視這些變革,我們底農村是那麽死板老舊,雖是一點極小的變革,也有它底意義的。

載第2卷第7期(1935年6月20日出版)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