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為什麽偉大?

“正統”的解答,我們會從歷史課本裏得到的解答,應該是:他不受自己那個時代的迷信所拘執,堅持認定地球是圓的,所以就能找到一條向西走卻到達東方的航路,而且他勇敢地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終於發現了美洲大陸。

不過如果稍後深入查考出土的原始史料,簡單的“正統”解釋,會需要蠻多附註說明的。例如:哥倫布閱讀《馬可波羅遊記》,完全相信遊記裏所描述、形容的那個華麗、豐饒的東土,深深迷戀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與日本,所以才立誌要找到一條比較方便能夠去到遠東的航路。

哥倫布一生四度西航,每次都在今天的美洲大陸登岸,可是不管別的航海家、制圖者如何說明,他始終堅信自己已經到了亞洲。雖然發現了“新大陸”,然而直到去世,哥倫布沒有察覺這塊大陸之“新”,他認定自己的成就,是找到新的路徑到了古老中國所在的“舊大陸”。

他為什麽如此“鐵齒”?因為他實在不是個太好的航海家,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航海家。與“正統”的解釋相反,15世紀末期歐洲出現了專業航海、制圖圈,在這個圈子裏的人,大家都確認地球是圓的,換句話說,大家早想到、也都同意,由歐洲出海向西航行,是可以繞著地球到達東方去的。理論上知其存在,卻沒有人起航去證實,理由是:這條航路太遙遠了,超過當時航海技術的限制。

那為什麽哥倫布敢去?因為他的地理計算太差了。當時一般歐洲地理相信:歐亞大陸橫貫占據地球球面的一百八十度(事實上只有大約一百二十度),如果要從歐洲最西邊出發,向西到達亞洲的最東邊,就要航行地球一半的距離。這個距離,不可能是當時只有八十英尺長的遠洋船所能負擔的。

哥倫布卻不接受別人通行的看法。他主張:從《馬可波羅遊記》可以推斷出日本在中國東方三十度。再來,如果不從伊比利亞半島出發,而是從加納利群島出發的話,航程又可以再減九度。他又自作主張認定原本對歐亞大陸面積估計太小,最後算出來,只要航行六十度,地球圓周的六分之一,就能夠從歐洲去到日本。然後他還混淆了英裏和海裏的長度,東算西算,認為只需航行兩千七百英裏就夠了。今天我們確切量出來的距離,從加納利到日本最東緣,是一萬三千英裏!

抱持著錯誤的信心,哥倫布才敢出發,也才爭取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程很遠,哥倫布船上船員很恐慌,一直看不到陸地讓他們心生恐懼,甚至開始懷疑船會不會航行到世界的盡頭,“咻”地就跌入無底深淵裏去。哥倫布為了安慰其他船員,特別搞了兩本航海日誌,一本放在外面,大家都可以去翻,另外一本私藏在船長室裏,只有他能看。外面那本日誌上,哥倫布刻意寫“假”的航程距離,大概只有寫在私密日誌上“真”的距離的一半,這樣船員們就不會覺得:怎麽走了那麽遠,都沒看到一片陸地呢?陸地在哪裏?

用這種方式欺騙船員,蠻聰明的,只是後世計算發現,其實哥倫布誤以為的“假”的航程距離,遠比私藏的“真”的航程距離接近事實。“假”才是“真”,“真”反而是“假”啊!會搞這種烏龍,因為哥倫布根本無法正確使用當時最先進的儀器,他連在陸地上都測不準自己的所在位置。例如說,他去到古巴時,測出來的緯度是北緯四十二度,拜托,北緯四十二度已經比紐約還北了!

老實說,哥倫布的成就,只有一個訣竅,那就是“誤打誤撞”。他絕不是像“正統”解釋那樣天縱英明、走在時代前端發現真理。當大部分航海家和地理學家都相信地球是圓形時,哥倫布在航程中,竟然還自以為發現了“地球的乳房”。在今天的委內瑞拉附近,他覺得海水隆起,北極星看起來偏離了位置。他相信航行到“乳房”頂點後,船會接著滑下來朝地球的肚臍眼去,而那裏,應該就是想象中“天堂”藏著的地方了!

那個時代的歐洲航海家、地理學家,以為北半球就只有一塊歐亞大陸,沒人想象到歐亞大陸的背面,還有美洲大陸。哥倫布真正的貢獻,是發現了美洲大陸,矯正了錯誤的觀念。可惜的是,哥倫布卻從來沒被自己的發現說服,繼續堅持自己已經到了東方、到了日本或中國或印度的東緣,他的發現改變了整個世界,偏偏就是沒有改變他自己。

這樣一個人,抱持著多種錯誤的概念,懵懂地誤撞出了歷史的新頁。幾百年後,等他所制造出來的局面塵埃落定了,後人回頭去書寫他的事跡,卻將他改寫成了一個聰明、勇敢、冷靜、執著的人。

真正的人間,往往是混亂、復雜、帶點盲目沖動而產生變化的。但這樣的人間,一旦被寫成歷史,就被改造得有條理有秩序,還有許多先知與英雄。歷史課本之不可信,就在於那是歷史最簡化的形式,而簡化的規律公式,幾乎無可避免地排除混亂、復雜、誤打誤撞的因素,凸顯不真實的少數先知英雄智慧。

明明最不聰明、腦袋一塌糊塗,會把古巴搬到紐約北邊去的哥倫布,竟然也就在歷史課本裏被神化為智者了。類似這樣的過程,以前也出現在我們的“革命史”敘述中。亂成一團,從不同角度出發的晚清社會騷動,最後卻成了國父孫中山的睿智安排領導。歷史之扭曲,莫此為甚,莫此為甚。類似這樣的過程,現在也開始被運用在“重寫臺灣民主史”上了。歷史課本開始敘述臺灣民主化過程,無可避免地就意味著那本來騷動、多元、混亂、誤打誤撞的生命力,現在要被收編整理成單線的、有意誌、有目的的總體敘述了。而且是用後來民主化的結果,回頭改造改寫其過程的意義。

真正關心過去發生了什麽事的人,都應該抗拒這種“歷史課本化”的扭曲敘述。該是怎樣的哥倫布,還他怎樣的面貌;該是怎樣的臺灣民主,也請還它本來的模樣吧!

Views: 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