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逸思|後真相時代的輿論狂歡:真實的謊言與荒誕的喜劇

幾天前,《紐約時報》與英國《觀察者報》披露了一個“驚天事實”:一家叫做劍橋分析的數據公司,非法竊取5000萬臉譜(Facebook)用戶資料後用算法進行大數據分析,然後根據結果進行精準推送,進而影響了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而這家公司的數據挖掘團隊與俄羅斯以及特朗普團隊都有“關聯”,於是,俄羅斯借助“非法竊取”臉譜數據“干預美國總統選舉”的故事在歐美主流媒體,以及中國的各類媒體平臺刷屏。

這個看上去很有說服力,且充滿第一手資料和細節的新解釋,為已經停滯了近一年的“通俄門”調查提供了新的證據,甚至在微信的流量公眾號裏,已經出現了“特朗普大難臨頭”為標題的文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輪的報道,確實體現了“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征:不願意接受某種客觀事實、執著於自己的主觀建構的媒體,正努力通過材料的加工和在某些領域的話語權,重新建立一個關於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的解釋版本。這個進程,可以看作是後真相時代的輿論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早先的解釋版本:內向歸因


為了對比不同的解釋版本,可以對比不同時空環境下對於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釋版本,具體來說,推薦回顧三篇有趣的文章。


2016年11月10日《金融時報》刊發題為《特朗普為什麽勝選?圖解美國大選結果》,其中就特朗普勝選的原因進行分析時指出,“首先,比對各州人口普查數據和最終投票結果,一如選前分析,未擁有大學文憑的白人相對支持特朗普,這也是特朗普和希拉里拉開差距的主要族群。”“希拉里並沒有多拿農業州(傳統上傾向支持共和黨)的選票,也沒有維持住泛藍州(支持民主黨)的得票水平”;“更核心的原因,特朗普之所以能在選舉人票上大勝,關鍵是獲得‘搖擺州’的相對多數。”;“若再比較歷史投票數據,沿著美國中北部五大湖區的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在這次也出現近28年來的首次轉向,全部倒戈共和黨,前兩州還是長期失業率攀高的美國制造業重鎮,也透露出特朗普正重新描繪美國政治地理的分界線。”


2016年11月11日,《紐約時報》刊發題為《預測希拉里獲勝的美國媒體,你們錯哪兒了?》的文章,作者是Jim Rutenberg,明確指出,“一種普遍的感覺是,很多主流記者的沿海和首都環線情結,讓他們無法和特朗普陣營中核心選民的憤怒感和怨恨產生共鳴,致使他們忽略了特朗普獲得的支持越來越多。民調似乎也忽略了部分支持者。這導致他們沒有跟上一個事實,即他們遵守的政治規則似乎不再適用”;“記者還是在一個新的媒體世界中運作——它包括Twitter、Facebook以及在這些平臺上運作的另類右翼(alt-right)玩家們——記者不再是重心。”


2016年12月13日《紐約時報》刊發題為《5個問題看懂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的來龍去脈》的文章,作者是Max Fisher,其中談到“沒有任何消息表明中情局確信俄羅斯的介入決定了選舉結果。”;“這一點是不可能確定的。因為電子郵件泄露事件持續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同時期內,選舉中還發生了其他許多戲劇性事件,民意調查不能輕易將郵件泄漏的影響孤立出來。”;“特朗普以非常小的優勢在中西部三個關鍵州取勝。因此,即使泄漏事件只影響了一小部分選民,也足以改變選舉結果。”;“但同樣的邏輯也可適用於其他幾十個因素,包括聯邦調查局在選舉後期對克林頓的私人電子郵件服務器所進行的相關調查。政治學家已經證明,就連天氣的變化和球隊的表現也能改變人們的投票。”


這三篇文章構建的事實,是2016年總統選舉結果揭曉之後第一輪反思的結果,其共同特點是,盡管也提到了俄羅斯黑客干預總統選舉的事實,但整體歸因仍然是內向的,側重從美國國內經濟-社會結構、媒體形態與從業者觀念差異、以及難以清晰量化的不確定性等三個方面去尋找為何2016年選舉結果“出人意料”的原因。



新版本解釋的缺陷:有瑕疵的因果鏈


而在此次的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事件的出現,帶來的是另一輪解釋版本:俄羅斯不是從直接實施黑客攻擊,而是從非法獲取用戶數據的途徑入手,幹預了美國總統的選舉結果。目前媒體的狂歡,表明這個版本的解釋更加受相應人群的歡迎,是一個更加令人滿意的解釋。


相比原來的解釋版本,新版本的特點在於,從對內歸因轉化為對外歸因:俄羅斯、臉譜公司,以及與俄羅斯勾連的分析公司,以“非法”方式獲取並分析了數據,然後神奇而卑劣地操縱了2016年總統選舉結果,助力特朗普上位。相比原來的版本,新版本的貢獻在於,為解釋選舉結果的異常提供了更合一些人心意的答案——5000萬臉譜用戶數據泄露是影響總統選舉結果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精英群體的意識形態、價值觀、信仰以及工作方法,都無需做出反思和修正。


但這個解釋版本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


相關分析如何轉化為因果分析,仍然沒有有效的克服。一個剛吃完晚飯的人在穿馬路的時候遭遇車禍,是否可以說吃晚飯導致其遭遇車禍呢?同樣的,不僅要證明在選舉前發生了數據泄露和濫用,而且還需要如前述文章描述那樣,將可能導致同樣數據差異的幾十個不同的因素一並加入分析,才能建立更加穩健和有效的解釋。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在操控性信息投送和選舉結果之間建立因果關系。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版本的重大前提假設之一,是成長在美國的普通民眾,本質上是一群沒能力識別假消息,且容易被網絡假信息操控的人群。這個假設,與新自由主義長期對成熟、發達民主政體的樂觀論述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如果為了某個結論的成立,就在前提假設中做出相當極端的反事實、反常識假設,那麽,這個結論即使達成,相比其他在更加寬松約束條件下達成的結論,至少不能說是最優的。



“並非所有錯誤觀念都是莫斯科帶來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臉譜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引發的輿論狂歡,是被特朗普稱為“假新聞”的歐美主流媒體以及相關反特朗普人群的慣性使然。這是一種交織著攻擊性和價值觀自我修復的特殊的輿論戰,首要目的不在於論證特朗普真的有錯,而在於論證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對世界的主觀解釋沒有錯。近似一邊倒的媒體解讀和報道,主要是由恐懼、挫折感以及宣泄壓力等需求驅動的;這是一種基於價值觀共鳴的不自覺的協同行動;但在此過程中更大概率出現的是看似基於事實和具有科學依據的真實的謊言,而非所謂真相。


具體落實到希拉里及其團隊,不應該被忘記的是:希拉里是互聯網自由戰略的首倡者,系統、全面地運用新媒體為美國外交戰略服務,干預他國內政,起點就在於希拉里任期內;在所謂劍橋分析公司之前,哈佛大學的新媒體分析中心,以及在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的CANVAS(Center for Applied Non Violent Action and Strategies,應用非暴力行動和戰略中心),都已經在美國政府的資助下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在希拉里的競選團隊中,至少包括了來自谷歌和推特的算法設計,以及數據處理人員。換言之,事實的真相從來都不是俄羅斯做了美國從來沒有做過的事,而是因為一方的心理傲慢、能力不足、戰略失當等,輸掉了一場註定會輸掉的選舉。


這一從通俄門調查到大數據泄露的事件,正逐漸變成某種荒誕的喜劇。或許,對於所有參與到狂歡的行為體,有一段《紐約時報》的老話是值得贈送以及自習思考的:“然而,並非所有的錯誤觀念都是由莫斯科帶來的。誇大俄羅斯對美國選舉干預的網絡謠言也有正中莫斯科下懷的危險,同樣會破壞美國人對其民主制度合法性與完善性的信念。”換言之,除非有勇氣自我超越以及真正的進行深刻的反思,否則沈迷於後真相與自我構建“繭房”的媒體及其受眾,將註定無法贏得這場輿論戰。


(作者系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逸思”是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主筆的專欄,聚焦網絡信息安全,從互聯網維度思考大國關系。(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沈逸 / 2018-03-23來源:澎湃新聞)

Views: 11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