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年根·敘事交流的“終南捷徑”:論敘事空白的修辭價值

作者簡介:涂年根,江西財經大學講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比較文學研究,聯系方式tuniangen@126.com,江西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人大復印:《文藝理論》2015 年 10 期

原發期刊:《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 年第 20154 期 第 92-99 頁


摘要:敘事空白是故事時間大於0,文本篇幅等於0的敘事現象。其修辭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敘事空白讓讀者在敘事交流中卷入更深。在敘事空白的傳達中,敘述者有意將某些重要的事件隱藏起來,以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從而達到一種隱而愈顯、欲蓋彌彰的效果;二是敘事空白填補的反復性讓讀者更持久地體驗文本;三是敘事空白可以消弭可能遭遇到的排拒心理。敘事空白的滲透性進入和彌漫性影響的作用方式能極大地降低讀者可能產生的排斥心理。


一、引言


空白和不定點是敘事文本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對於它們的價值,學界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將空白視為協調文本接受活動的核心要素。如伊瑟爾等人認為空白、空缺與未定點都是文本對接收者發出的召喚。空白的價值就在於激發讀者發揮自己的推理和想象以填補文本中的空白。用伊瑟爾(1988)的話說,空白是“本文看不見的結合點”。[1]二是將空白看作是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手段。如斯滕伯格等(1985)人認為,如果故事中每一個細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讀者就沒有想象的空間,也就容易對文本的閱讀和闡釋變得厭倦,空白是作者和敘述者所采用的諷喻手法。[2]三是將空白看作是文類的標示。有敘事學家認為,文類可以由敘述者明顯沒有敘述出來的材料的性質來決定。確定敘事文本的文類既要看它們敘述了什麼,也要看它們沒有敘述什麼,而且兩者同樣重要(費倫等,2007)。[3]

綜觀學界對空白價值的研究,既有接受美學角度的深入思考,也有文類標示方面的討論,但未見學者從敘事修辭的角度來研究該問題的。雖然學界同仁曾對此有所涉及:如傅修延(1993)指出作家在文本中運用的空白可以讓敘事產生更為微妙的效果。[4]胡亞敏(2004)指出文本中省略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將不值得寫的東西或難以啟齒的隱私省去,這樣既避免了重復,又有加快節奏、深化意蘊的作用。[5]趙楊和董貴山(2013)指出:“限知視角留下的許多敘事的暗示性空白,這種空白具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不貿然地突破視角的界限,給人留下了許多尋味的余地。”[6]但他們都只是蜻蜓點水似地提了一下,並沒有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本文認為,敘事空白的修辭價值不容小覷,敘事空白是一種更高形式的“敘述”。用大作家喬伊斯的話說就是:缺席乃是最高形式的出場。其實這一理念早在魏晉時代就被中國人運用到實踐中了:一些讀書人為了引起皇家的關註,實現自己的抱負,找到了一條成名的捷徑——終南隱居。通過隱居終南山,他們不僅獲得了“世外高人”的名聲,而且最終被邀請出仕為官。“終南捷徑”一說由此形成。在敘事交流中,許多敘述者也找到了自己的“終南捷徑”——敘事空白。本文認為敘事空白的修辭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讀者在敘事交流中卷入更深。讀者強烈地感覺到故事世界中發生了某個重要的事件,但文本卻對此不置一詞。正因如此,讀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於是讀者將更多的情感和認知努力投入到敘事交流中去,使被隱藏的事件得到更有力的突出和強調。二是敘事空白讓讀者對故事的體驗更持久。“文本中那些未曾敘述出來的事件激起了讀者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讀者腦海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念想。”(塗年根,2013)[7]三是敘事空白傳達的滲透性進入和彌漫性影響讓敘事接收者不致產生排斥心理。這種敘事傳達方式能讓讀者不由自主地接受文本所傳達的意圖。


二、卷入程度深


所謂卷入程度,指的是敘事文本對接受者內在的一種激活和喚醒。在敘事空白較多的敘事文本中,敘事接受者必須投入更多的認知註意和情感,對故事進行深層加工。這樣,讀者卷入敘事交流的程度就較深。而對於敘事空白少的敘事文本,敘事接受者只需被動接受敘事文本提供的信息,而無須進行深入的思考、推理和想象,這樣讀者卷入敘事交流的程度就較低。敘事空白對讀者感知某個事件的阻滯反而能激發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因為越不讓人看的東西越能激發人的好奇和興趣。當情節的某一部分缺失了,讀者的接受便遇到阻礙,讀者被迫尋找事件因果鏈中缺失的一環,在讀者的腦海中便產生了“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的疑問。這一疑問不僅沒有讓故事的因果鏈因此而變得松散,反而使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和凸顯,讓敘事接受者更加密切地關註敘事交流,投入更多的註意和情感到敘事交流中去。

敘事接受者為了找到填補敘事空白的材料,必須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全身心地投入到敘事所構建的故事世界,細細揣摩隱含作者的“聲音”以及人物的心理,以便對敘事空白作出較為適切的填補。敘事接受者卷入程度越深,說明讀者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大,獲得的認知回報也就越大,也更能體驗到敘事交流的愉悅感和成就感。讀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所獲得的認知和體驗的回報,就像通過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一樣,能更好地享受到更多的成功的喜悅。敘事空白之所以能讓讀者卷人更深,其原因就在於其對讀者接受“自動化”的阻斷及對讀者註意力的喚醒。這一觀點可以從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佐證。英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貝裏尼曾提出著名的“喚醒理論”。他指出人對新奇刺激的感覺會隨著刺激重復出現次數的增多而減弱。他還將藝術作品對接受者的審美愉悅的喚醒有兩種形式:“漸進式喚醒”和“亢奮式喚醒”。所謂漸進式喚醒指的是藝術欣賞者的情感強度隨著接受的進程而不斷增強並最終到達頂點。而亢奮式喚醒則是藝術欣賞者的情感由於受到突然的刺激而快速抵達臨界點,然後再在情感釋放時獲得某種快感。所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感知者對某些刺激的多次重復接受會降低對該刺激的感覺能力。對於讀者來說,某些情節中某些事件的缺席就是一種亢奮式喚醒。這種喚醒使讀者已經鈍化和麻木的感覺重新被激發起來,從而更好地感知被敘事空白所遮蔽的事件。據說某將軍只有聽著遠方傳來的炮火才可以酣然入睡,而一旦炮火聲停止便立刻被驚醒。本來應該敘述的事件,敘述者卻不置一詞,這種亢奮式的喚醒對讀者的刺激絕對不會亞於炮聲的突然停息對這位將軍所造成的刺激。

上面這個例子說明敘述者對應該敘述的事件的壓制往往能起到一種“亢奮性喚醒”的作用。當讀者突然發現了敘述者沒有敘述出來的某個“驚天秘密”時,剎那間能獲得一種巨大的愉悅感。某些敘事空白猶如一顆劃破夜空的燃燒彈,讓讀者在電光火石間瞥見故事世界中廣闊浩渺的未被呈現的部分。如在《水滸傳》的十三回“急先鋒東郭爭功,青面獸北京鬥武”中,敘述者在敘述楊誌和索超當場較量並雙雙受到重用之後,又敘述了回城途中沿途百姓的反應。敘述者對沿途百姓的敘述讓讀者突然想起,在東郭校場比武之時,老百姓一定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地來觀看。但文本卻對此未置一詞。讀者只有讀到此處才恍然大悟:哦!原來全大名府的老老少少都在圍觀兩人比武,並高呼吶喊為他們助威。相反,如果敘述者在敘述兩人比武之時,就將這個事件敘述出來,就不能讓讀者有這種“驚艷”的感覺。

敘事空白作為一種亢奮式的喚醒可以破除讀者的感覺疲勞所帶來的“自動化”弊端,使敘事空白傳達的事件更好地凸顯出來,從而也更好地實現敘事交流的目的。某些重要事件在文本中的缺席無疑是一種亢奮性的喚醒。例如,開大會時本應該坐在主席臺的某位領導的缺席,對於臺下的群眾來說就是一種亢奮性的喚醒。前不久,朝鮮領導人缺席重要會議,就讓全世界的媒體都為之“亢奮”不已。

敘事接收者的這種接受心理也被許多服裝設計師充分利用。服飾設計專家曾指出“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熟視才能無睹;越隱藏越會引起興趣,激發好奇心……衣服裹體所給出的輪廓,其吸引力要大大超過全裸體。”她還認為服飾“使人註意到女性身體的相應部分;如果沒有這些服飾,反而不會引起註意。”(魯賓遜,2001)[8]31服飾專家們都認識到,服飾的功能並不完全在於禦寒和美觀,它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引起觀眾的註意,激發異性的興趣。服飾既是一種遮掩,也是一種對異性的喚醒和挑逗。我們在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原始土著在腰間系著羽毛或布條,不停地扭動著腰肢。按照服飾專家們的看法,這些服飾都是通過遮蔽來突顯,以達到吸引異性註意的目的。據一位曾經拜訪過巴西印第安人茅棚的遊客的說法,在這些印第安人中,一絲不掛的女子並不為自己的裸體感到害羞,相反倒是穿著短衣的女子卻羞得躲了起來。婚俗研究學者曾指出:

在一個人人不事穿戴的國度裏,裸體必定是清白而又自然。不過,當某個人,無論是男是女,開始身掛一條鮮艷的垂穗,幾根絢麗的羽毛,一串閃耀的珠璣,一束青青的樹葉,一片潔白的棉花,或是一只耀眼的貝殼,自然不得不引起旁人的註意,而這微不足道的遮掩竟是最富威力的性刺激物(許星,2001)。[9]

婚姻史專家指出:“這些裝飾形式旨在引起對性感區域的註意。”同時他還說道,“在這些活動中,性器官均加以遮蓋,從而成為最有力度的性刺激物,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性器官不加裝飾,也不會引起註意。”(未完)

Views: 8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