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蔭榮·社會服務與廿一世紀領袖素質的培養(上)

「通過社會服務,可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的同感同情、關注和尊重,從而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中的價值觀和態度。透過接觸不同界別,學生會對某些社會服務產生興趣,或發展成日後的專長,進而投身於幫助社會,改善這些服務,例如:醫療、旅遊業、房屋、社會福利。因此,這往往是培育未來社會領袖的苗圃。」(課程發展議會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2002;第六冊 P9)

今天,在內容均衡而廣闊的基礎教育課程(小一至中三)之上,「社會服務」已被納入在五種的基要學習經歷中,並延伸為新高中課程內「其他學習經歷」的組成部分,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關顧意識 (課程發展議會 2009)。

課程改革內的「社會服務」,有別於一般的義工服務。它除了是一些透過群體或以個人身份,以義務性質服務他人以滿足社會上的不同需要的行動外,它另外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組織活動時和在參與過程中,獲得學習和個人發展的機會。有見及此,很多學校為學生安排多元化的「社會服務」,除了協助需要支援的社群(例如:長者和幼童),學生亦可投入保護環境和自然生態的義務工作(例如:植樹或清除野草、美化社區活動),以及文化藝術的推廣工作(例如:在博物館或文物徑任「小導遊」)等。透過參與這些「社會服務」和活動後的反思,學生不但可獲得課堂上難以獲得的知識,學校亦可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的同理心,以及德育及公民教育中的核心價值觀和態度(例如:關愛、尊重及關心他人、社會責任等)。「社會服務」不單可以給「服務對象」或社區帶來喜悅及和諧氣氛,也可以給學生自己帶來滿足感,透過參與和體驗,學生學會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明白幸福並非必然的道理。這些良好的體驗,亦往往是驅動學生在日後成為積極和負責任的公民的動力。

此外,從世界各地推行「社會服務」的成功經驗中,我們亦可清晰地看出「社會服務」和培育學生的領袖素質是有莫大關連的。教育局一個名為「優質全方位學習網絡」的「種籽」計畫,曾向三千三百名中、小學生作一個小規模的追蹤調查,發現經常參與全方位學習(如社會服務)的學生的情意及社交表現都顯著地高於那些較少參與的學生 1;其中亦發現參與「社會服務」和提升領導能力有顯著而正面的關係。此外,美國亦有研究發現中學生參與一些社會服務活動之後,若能給予即時而適當的解說,以鼓勵學生的反思,這批學生的領袖技能和發展將會有顯著的提昇 (Stafford et al 2003)。


究竟「社會服務」與廿一世紀的領袖素質培育有甚麼緊密的關係?


有別於傳统的領袖觀,「領袖」這角色不再只局限於社會上的一小撮人,現今每一個人都會有機會在不同範疇、階層和社羣/社交網絡中,擔當起程度不同的領導角色。不少近代研究「領導學」的學者都指出,我們已經(或將會)進入一個「嚴重缺乏領袖」的廿一世紀 (e.g. Gardner 1995; Evans et al, 2002; Goleman 2002; Covey 2004; Charan 2008)。這羣學者更異口同聲澄清,「嚴重缺乏領袖」的現象並不因為廿一世紀社會缺乏「領導人」,而是缺乏領袖素質的培育。

Views: 1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