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國際社會上,最緊張最棘手的問題,首推巴以關系。1948年以色列建國,飽受壓迫屠殺的猶太人有了自己的國家,可是原本生活在該地的巴勒斯坦人卻就失去了基地,換他們被以色列壓迫欺負了。

半個多世紀,巴以之間有過多少戲劇性的沖突變化,而且後面還牽動了更廣大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敵意,還有被強大猶太遊說力量緊緊拉住的美國政治考慮。從1948年到現在,我們可以明確指出一個時間點,巴以關系最接近得到和平的機會。那是2000年在美國戴維營,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其中東特使穿梭奔走,以色列攤出了和平條件——巴勒斯坦承認以色列國家地位,放棄暴力手段,以色列取得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區約百分之五至十的土地,換相當於該區百分之三的其他土地給巴勒斯坦,那麽以色列就從西岸及加沙走廊撤軍,將該區交由巴勒斯坦當局管理。

這實質上已經是提出了巴以兩國並存的方案了,間接承認巴勒斯坦建國,而且把巴以國界都劃出來了。巴勒斯坦付出的代價,只是西岸大約百分之二至七的土地,換來以色列軍事統治落幕。如果能如此安排,兩國和平相處的幾率大增。

可是在那個關鍵時刻,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並未依照美國期待的,把握機會簽署和議,而是拖延不置可否,然後在離開戴維營後,拒絕了這項條件交換。

克林頓失去了解決中東危機的歷史名聲,以色列總理巴拉克輸了國內選舉,強硬派擡頭,悍然收回了原本擺上談判桌的條件,進而關閉了和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談判的管道。

很多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人,都為此扼腕,埋怨阿拉法特固執、盲目,眼睜睜放掉大好機會,破壞了和平的希望。以色列方面,乃至美國外交圏,因而留下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認定阿拉法特是個不可理喻的人,只要阿拉法特仍然擔任巴勒斯坦領袖,那就絕對不必想要跟巴勒斯坦談判。

以色列從此再也沒有提出類似的讓步條件。相反的,沙龍領導的內閣以各種方式限制巴勒斯坦人行動自由,又放任大量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新移民據點,巴勒斯坦人愈悲慘、愈憤怒,也就有愈多自殺式恐怖行動,於是巴以之間,乃至整個中東更加不得安寧了。這都是阿拉法特的錯!他怎麽會放過那麽好的條件?他還想要什麽?他到底在想什麽?他的腦袋怎麽了?

這些年過去,那次戴維營和談的前後細節逐步披露,各個環節連接起來,我們慢慢發現,其實阿拉法特的決定並不像人們過去想象的那麽荒謬、那麽不可思議。

一項關鍵因素影響阿拉法特的判斷。他到美國去時,巴勒斯坦國內正在進行武裝抗爭,許多年輕人包括小孩拿起石塊攻擊以色列占領軍隊,以色列軍隊如果自衛還擊,巴勒斯坦人就流血喪命了。

從阿拉法特的角度,他必須保證自己接受的,是以色列最最底線的條件。不然回到巴勒斯坦,一定會被政敵猛烈攻擊。

然而在這方面,他得到的信息,卻是以色列方面連續幾次改變的說法。每一次以色列都說這是最底線了,以色列方面絕對不可能再讓,然而在阿拉法特明確回答之前,以色列又給了新的、多讓一點點的內容。

其中有一次以色列甚至惹惱了美國中東特使羅斯。羅斯居中傳話,告訴巴勒斯坦這方,以色列最後最後的底線,是西岸百分之十的土地,不可能再少。然而在沒有通知羅斯的情況下,以色列方面卻在談判桌上拿出一個新的"絕對"底線,把保留的西岸土地降低到百分之六。換作你是阿拉法特,你會怎麽想?很簡單,你不會輕易相信以色列提出的任何底線,你更不會相信他們說的任何"絕對",你會被這樣的過程弄得愈來愈貪心,你相信只要以色列願意主動提出來的,一定就不會是真正底線。

阿拉法特眼中再也看不見條件內容中有利的部分。他只看見對照他不斷提高的期待,現實方案裏不足的部分,現實方案提高,他的期待就更高,他不可能相信哪一個方案是"最後"的一個。

這是阿拉法特的理性,他沒有瘋,他也沒有格外荒謬。大家認為好得不得了的那個方案,對比阿拉法特的預期,也沒多好:更重要的是,他不可能看出哪一個是以色列真正能夠拿得出來的"最後"方案。

現實是一回事,人們對現實的認知、感受是一回事。現實可能很糟,不過如果人們的期待更低,那他們還是會覺得滿意滿足。相反地,再好的現實,如果比不上追不上人們的預期,那就還是糟糕、難耐的。

在巴以問題與談判的歷史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和解的難以企及,更能感受到和解的難能可貴。

Views: 7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