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鄉村旅遊:中國農民的第三次創業(下)

農耕文明時代我國已出現鄉村旅遊行為和鄉村旅遊現象。

孔子最高興的事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篇》第26),這是鄉村旅遊的暢快。

劉邦當了十二年皇帝後,於公元前195年10月回鄉住了20多天,寫出名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鄉村遊的顯擺。

謝靈運開山水詩派,“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他的名句。後人便有了“樂山登萬仞,愛水泛千舟”的跟風潮。足跡踏遍名山秀水成了那個時代的時髦。

李白“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對醇厚鄉風、熱情鄉民的深情謳歌,這是對“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深情寄語。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是準備做農家樂的回頭客。

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交通通訊不發達時代尋找農家樂的“定格照”。

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是對暮色初上的山村妙景的細細品味。

唐代的終南捷徑,其實也是去山村隱居體驗休閑觀光的樂趣。然後見機結識名人,通過名人舉薦走進上流社會。遊歷隱居鄉野變成了名人的政治目的。當時的終南山里,鄉間別墅一定十分壯觀,“農家樂”一定十分發達。中國古代文人有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叫“詩酒田園”,身居田園,飲酒作詩是文人的追求。

西方鄉村旅遊在工業文明時代發展為一種產業。

鄉村與旅遊在西方兩個詞語被組合起來,起源於歐洲19世紀,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中國的鄉村旅遊應該起源於城市誕生之時,其後貫穿始終。“葉落歸根”、“常回家看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觀念。因此,鄉村旅遊不是西方的創造,但形成產業卻是西方早於中國,一百多年前的法國、意大利就已形成風潮。今天,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美國等已把鄉村旅遊作為經濟增長、擴大就業、避免農村人口過度流向城市的重要手段。英國調查顯示,約25%的人每年多次或經常訪問鄉村,約50%的人偶爾訪問鄉村,84%的人每年進行一次以上鄉村遊。英國有一句婦孺皆知的箴言:“英國就是鄉村,鄉村就是英國”,英國人當今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城市上班工作,在鄉村居住生活。在英國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找到掛著“B&B”牌子的農家客棧(B&B即Bed床和Breakfast早餐)。

鄉村旅遊的七大推手:一是收入的提高,二是交通通訊的發達,三是休閑時間的增加,四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五是城市病加劇,六是盛世鄉愁的呼喚,七是城市家庭機動化水平提高。

鄉村旅遊是傳統產業的替代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產業,不斷升級的創新產業,與“食”俱進的朝陽產業,鄉村變革的牽引產業。

鄉村旅遊具有“四生”功能:生產的參與、生活的融入、生態的享受、生命的體驗。

鄉村旅遊最直接的功效是“七洗”:洗肺、洗胃、洗眼、洗耳、洗身、洗血、洗神。

農業旅遊與鄉村旅遊的不同:農業旅遊可在鄉村也可在城市,日本城市有幾千家農業公園;鄉村旅遊只在鄉村,它不僅包括景觀、設施,更多地體現為鄉村文化的傳承和體驗。

鄉村旅遊對象是市民、中產階層、外地人。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用生態文明的理念發現鄉土文明的自身特點。彎曲的道路、狹窄的街道、錯落的土房、窯洞、木屋、竹樓,鄉村旅遊務必突出農村性;務必堅持原生態有機綠色的理念,維持沒有競爭力的農業農村農民在發展過程中築起的社會屏障、技術屏障、生態屏障,杜絕非農化、逆農化、反農化。

鄉村旅遊貴在親和力,通過個體的感知與交流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無關利益爭奪,亦非零和遊戲,是人民群眾自在自由自然的交流交往,過程是觀察和體驗,效果是感受和領悟,結果是情感的再造與升華,有天然的親和力。莊子“乘物以遊心”是對旅遊的最好註解。

鄉村旅遊妙在自發性。“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是最好的詮釋,旅遊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內容、生活方式、生活質量的標準,生活品位的象征,自發自覺自願自主。

鄉村旅遊功在文化流。自然環境的差異、風土民情的差異、人際交往的差異、語言思維的差異等是吸引點。從自己熟悉的地方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尋找的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在遊的過程中,遊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把異地文化帶入旅遊地,雙方實現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分地域、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意識形態,互相滲透,實質上是以人和物為載體的文化自覺大流動。

鄉村旅遊具有“五閑”特征。開發閑置資源,吸引閑暇市民,整合閑散時間,服務閑適遊客,滋養閑情逸趣。

休閑遊的最高境界是使人自在、自由、自得,實現生存境界的審美化和審美境界的生活化。休閑文化自先秦即有行為現象,至宋代相當繁榮,上至宮廷,下至百姓,蔚然成風。改革開放前,1967年國務院發布“今年春節不放假”的通知,中國從此進入“三十不停戰,初一接著幹”的革命化春節時代,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發讀者來信《為什麼春節不放假》,1980年全國普遍恢復放假。一個畸形的時代,休閑沒有話語權,被斥為封資修的東西大加批判;今天又大行其道,但出現休閑消費異化現象,產業化、標準化、甚至炫耀化(盲女舔腳),背離休閑的本質。應引導健康有益的休閑文化,實現審美養性的美學價值,不能為錢所累,為閑所困,應通過合理的心性與觀念的調節,把握實現“從心所欲不逾矩”,達到生命的自在,體悟的自由,心性的自得。傳統的休閑審美境界分為三種:遁世境界、諧世境界、自得境界。遁世不可取,諧世、自得才是應取的態度。

據有關資料統計,2013年全國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超過180萬家,年接待遊客9億多人次,營業收入2700億元,帶動2900多萬農民受益。2014年,國內旅遊已達36億人次,是1984年的18倍多,其中鄉村旅遊已達12億人次,增長勢頭迅猛。浙江省湖州市2014年接待鄉村遊客超過2300萬人,經營總收入40億元,鄉村旅遊已覆蓋全市25%的農村人口,對農民增收貢獻率超過40%,農民人均旅遊收入增加627元。截至2015年國慶長假,國家旅遊局數據顯示,國內旅遊人次36億,其中18億在鄉村,農民直接接待的至少6億人次,如人均消費400元,則農民從鄉村遊中直接收入即在2400億元,一個為18億遊客服務的就業隊伍,應是一個幾億人的龐大群體。發達的瑞士被稱為“三無經濟”,無煙工業(手表、軍刀)、無本買賣(金融中心)、無中生有(旅遊業),旅遊就是無中生有的經濟。(愛思想網站2016-02-10)

Views: 1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