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超·詩歌界探討百年新詩的時間性與地方性

第九屆當代詩學論壇在京舉行

適逢新詩百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文藝爭鳴》雜誌共同舉辦的“‘兩岸四地’第九屆當代詩學論壇·百年新詩:歷史變遷與空間共生國際學術研討會”,6月30日在京舉行。謝冕、吳思敬、陳仲義、西川、歐陽江河、王家新、張清華、羅振亞、馬知遙、何言宏等大陸詩人、批評家,與來自臺灣、香港、澳門地區的孟樊、鄭慧如、鄭政恒、楊宗翰、傅天鴻、路羽等專家與會研討。

中國大地幅員遼闊,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歷史、社會、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具有多元性特征的當代詩歌寫作。謝冕認為,詩經、楚辭是我們所共有的中國詩歌的元祖,無論生活在哪裏,我們的詩歌寫作都可以追溯到那個歌吟的年代。延續至今的百年新詩對我們而言也有一個共同的源頭,那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那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一個覺醒的時代,從這點來看,中國新詩也是我們共有的財富。他說,我們盡管隔岸遙望,但總是心心相映。雖然海峽兩岸及港澳的文化各有各的特點和風格,但文學的這些不同特點和風格,往往會相互激發,迸發出絢麗的火花,這才是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藝術發展的動力。


會上,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的40余位學者就詩歌寫作與中華文化認同、新詩的現代性與地方性或文化地理問題、海峽兩岸及港澳百年新詩的詩歌影響互動研究、海峽兩岸及港澳中生代詩人研究等議題展開討論。大家認為,百年新詩走到今天,無法回避“總體性思考”、“總體性沖動”等重要命題。在面對這些命題時,我們不僅需要時間性的建構,更應該關註其中的地方性和地理文化的屬性。而討論中國新詩的地方性問題,一方面需要挖掘和梳理中國新詩地方性書寫的發展、演變、表現,對其中不同地域的地理景觀、文化民俗、方言、民間性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應該充分考慮到中國新詩現代性的本質和處境,在世界性和本土性的交會中,從中國新詩的個體性出發,以個體為本位,充分揭示其中地方性的作用和意義。


據悉,該當代詩學論壇發起於2007年,由屠岸、謝冕、黎清、李進、吳思敬、傅天虹等共同發起建立,作為聯絡、溝通海峽兩岸及港澳詩人、學者的一個機構。該論壇的第一屆舉辦地為珠海,之後的幾屆分別在澳門、北京、臺北、天津、香港、廣州、澳門舉辦,此次為第九屆論壇。吳思敬介紹道,這一當代詩學論壇的創建為大陸及港澳臺地區詩人學者的交流提供了一個穩定、持續、健康的平臺。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初期交流大多是以老詩人為代表的詩人團體的互訪,中年和青年詩人較少。隨著論壇的建立,新一代評論家逐漸成長和成熟,詩歌交流日益頻繁,這些都大大推動了對臺港澳詩歌研究的隊伍發展壯大。(2017年07月07日06:32 來源:文藝報 行超)

Views: 1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