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地名、歷史和文化(上)

“地名”以外的地名

地名不僅是一個名稱所代表的空間範圍和時間範圍,還存在地名本身以外很多方面的內容。我們現在講地名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它們的時間意義和概念,因為從空間範圍講一個地名,無論點還是面,是通過地理坐標,用具體界限劃定的。但是任何一個空間範圍其實都與一定的時間範圍相聯系,這個時間範圍有的長有的短,在這個時間範圍里面又與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聯系,所以地名除它們的本意之外,還有其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義。

 早期的地名實際上反映了族群分布,盡管我們對它們的具體內容還不了解。如商朝人,幾乎將所有做過都城的地方都稱為“亳”,早期遷移到的地方也命名為“亳”。又如,山東好幾個地方地名都帶“不”(音夫),其實這也是反映某一個族群的流動或者分布的特點。再如“姑”字,江南有好幾個地名有這個字,最著名的是蘇州,被稱為姑蘇。對“姑”字以前有幾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但我的老師譚其驤先生認為“姑”沒有具體意義,只是越人的發語字。但這類地名的存在反映了某支越人的分布。再如敦煌,從漢朝開始就有人根據漢語解釋“敦煌”二字的含義,後來日本學者指出敦煌不是來源於漢語,而是來自土著民族的語文,漢字是采用音譯,所以不能按字面解釋。不僅敦煌,我國西北地區還有很多地名,當漢朝人記錄下來時已經無法考證它們的含義,但都反映了古代西域一些族群的分布,以及族群的影響,但在這些方面我們目前研究很不夠,將來或許能通過這些地名破譯民族成分的密碼。

 早期的地名後來成為國名,成為朝代的名稱,其實開始往往是指具體的地方,例如秦、漢、魏、晉、宋等。以“漢”為例,來源於漢水,因為有了漢水,才有了漢中等地名。劉邦的封地在漢中,成為漢王,以後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漢朝。因為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的影響,基本上奠定統一中國的疆域,所以這個民族主體被稱為漢族。這些地名經歷具體的事件後發展成國名,因為開國皇帝或者統治者往往會把這些地方作為發祥地,以後成為朝代名稱。

 地名的遷移也反映人口遷移或民族的遷移。比如漢高祖劉邦的祖籍是豐縣(今江蘇豐縣),他父親長期生活在豐縣。劉邦做皇帝以後將父親接到關中,尊他為太上皇。但太上皇卻悶悶不樂,表示住在關中不開心,因為聽不到鄉音,看不到鄰里斗雞遛狗,吃不到路上賣的餅。於是劉邦下令將豐縣居民全部遷至關中,為他們建一座新城,完全模仿復制豐縣。據說復制非常成功,移民將從家鄉帶來的雞狗放在城里,都能找到原來的窩。這座新城被命名為新豐,就這樣,豐縣的地名被搬到關中。像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不止一個,所以我們往往能看到早期地名從北方搬到南方,從中原移到邊疆。

 北京郊區有很多以山西州、縣或者小地方命名的地名,是因為明朝初年有大批山西移民,整體遷到北京郊外,所以留下很多山西地名。但是這樣一種地名搬家也出現過敗筆,我認為最大敗筆是干隆皇帝把西域改名為新疆,“新疆”原指在貴州境內一片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後來被設置為幾個縣,所以當地稱之為新疆。干隆年間,天山南北路平定之後,西域被改稱為新疆,以後建省時也用了這個名稱。這當然是乾隆皇帝為了宣揚他的赫赫武功。盡管這不會改變新疆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歷史事實,但還是授人以柄,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外國有人攻擊我們,說中國到干隆年間才占有新疆的,因為你們自己都承認新疆是你們新的疆土。其實清朝學者已經發現漏洞,所以他們解釋為“故土重新”,但這也可以解釋為左宗棠從阿古柏叛亂中收復新疆。這至少是改地名的敗筆,如果沿用西域,與2000多年前一致,豈不更好!

 還有很多地名本身就記錄了一段歷史,最典型的,是今山西、河南兩個縣的名稱:聞喜和獲嘉。聞喜本是西漢河東郡的曲沃縣,漢武帝經過時獲悉平定南越叛亂的喜訊,即改名聞喜。當漢武帝行經河內郡汲縣新中鄉時,又傳來了發動叛亂的南越丞相呂嘉被俘獲的消息,即下令在此新設一縣,命名為獲嘉。類似地名還有很多,每個地名都記錄了一段歷史。

 又如重慶本來叫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趙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光宗皇帝,稱為“雙重喜慶”,於是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所以有很多地名,如果仔細了解研究一下它的來歷,往往就是對本地歷史的重要記載,有的甚至是很重要的篇章。

 同樣,地名在對外關系上也有表現。最典型的是解放時被稱為鎮南關的地方,為了表示與越南的友誼而改名睦南關,以後為了突出與越南“同志加兄弟”的親密關系又改為友誼關。20世紀80年代,我去友誼關考察,越南大炮把友誼關屋頂打穿的洞還在,那時候看到友誼關這幾個字感到啼笑皆非。但是最近去的時候,不僅友誼關樓已經修好,而且我已經能夠站在新劃定邊界線上照相留念了,現在至少這個關的確是友好的。

 地名在民族關系上也有表現:解放被稱為綏遠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改稱為呼和浩特;比如烏魯木齊原名是迪化。有的不一定改,卻反映了民族關系的歷史事實。清朝實行改土歸流後,新設了一批府級政區,在命名上都看得出,比如湖北恩施,所轄縣原來都是土司,新設府縣被看成朝廷施的恩。

 還有很多紀念性質地名,從最早將黃帝陵所在地稱作為黃陵,到近代全國各地很多以“中山”命名,比如中山路、中山大道、中山公園,廣東香山縣改為中山縣,現在叫中山市。國民黨政府為了表彰衛立煌,曾在安徽六安縣金家寨設立煌縣。抗戰勝利後臺灣光復,各市都有馬路改名為中正路,上海的愛多亞路也改名為中正東路。臺北有羅斯福路,新中國成立後東北的城市中有斯大林大街。還有頌揚性的名稱,並不太明顯,實際上大家都明白,比如說中共一大會址的地方,原來是望志路,是用法國人的名字命名的,解放不久改名興業路。這些地名有些存在時間很短,有些持續至今,這就反映出不同時期政府與民眾的意志和情感,也反映出被紀念者的影響程度。

 有一些地名反映一個階段或一段時間的觀念和價值趨向。比如民國年間馮玉祥主政河南時設博愛縣、民權縣,臺北市有忠孝路、信義路、仁愛路等,各地有不少地名以自由、民主、和平、幸福、解放、復興、建設等命名。

 有的地名是地理環境的反映,這類地名在研究歷史地理時很有意義。有的是當初概念與今天不同,有的當初是對的,但現在地理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也是具有規律的,比如河南與河北劃分是以黃河為界,但也可發現,河南省有一些地方跨到黃河北邊,所以地名本身歸類是一回事,但以後發生了變化,這變化恰恰為我們研究歷史上地理環境變遷提供了根據。

 還有一些地名體現了近代殖民的歷史。帝國主義侵入我國後,一些地名發生了變化,比如東北的一些地名,在俄國入侵之後被換成俄國地名,香港被英國占據後,很多英國地名就被搬到了香港。比如香港的太子道,就是因為1922年英國王儲愛德華到訪以後,將一條街道改名的。又如上海的戈登路(今江寧路),就是當時為了紀念參與鎮壓太平天國的英國人戈登。霞飛路是用法國著名將領的名字命名的,解放後為紀念淮海戰役改名淮海路。

 總之,地名如果只是記錄它所代表的空間範圍,那麽它是純粹的地名。實際上,地名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中國稱謂的變遷和含義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發現是在一件青銅器上,考古學家稱之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陜西省寶雞縣被發現的。尊上面有銘文,銘文上面出現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看到最早的“中國”二字。銘文中敘述了這樣的大意: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後,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向上天報告:“我現在占有了中國,準備把它當做自己的家,並且統治那里的民眾”。

中、國這兩個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來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為召集他的部隊和民眾集合用的標志。由於集合時這面旗幟總是處於中間,以後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義。

 “國”(繁體寫成國)也是一個象形文字。中間的口表示人,有幾個口就是幾個人,所以稱為人口。口下面的一橫杠表示一片土地,無論生活或生產都離不開自己的土地,所以還得有人拿著戈守衛。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築上一道城墻。所以國實際上是有圍墻圍起來的,有人守衛一個居民點,一個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稱國。

 “中國”的含義就是在很多國里,處於中心的、最重要的國,這就是中國。商與西周的國都很多,春秋初期還有1000多個。在這麽多國中間誰有資格稱為“中國”呢?只有最高的統治者,比如說商王以及後來的周王,他們居住的地方才有資格稱為中國,“中國”是天子所在的國。

 但東周時天子的地位名存實亡,各諸侯國間相互吞並,國的數量越來越少,國土卻越來越大。到戰國後期,只剩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和若干小國,所以諸侯都開始以中國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秦朝,稱皇帝,自然也自稱中國了。以後歷代王朝都自稱為中國,連入駐中原的少數民族,或者與中原關系密切的政權也都自稱中國,中國概念從一個點擴大到整個國家,甚至包括邊疆的少數民族的政權。比如契丹人建了遼朝,到遼朝後期,也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南北朝時,南朝、北朝都稱自己為“中國”,而罵對方是“索虜”“島夷”,隋、唐統一以後它們都成了“中國”一部分。“中國”實際上成了這個國家的代名詞,但各朝都有自己的國號,如清朝稱大清、大清國。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開始有了“中華”和“中國”兩種簡稱,以後基本都是用中國了。

 在古代,中國的民族含義等同於華夏諸族或者漢族,與之對應的稱呼是“蠻”“夷”“戎”“狄”,比如“南蠻”“東夷”“西戎”“北狄”,或者“蠻夷”“夷狄”。文化上的含義也只指華夏、漢族的文化,不包括其他民族。今天的中國當然應該包括組成中華民族的各族,而廣義的中國文化也應該包括56個民族的文化。

 歷史上,中國的地理概念往往等同於中原,但這個中原並沒有明顯界限,並不一定就是河南省,甚至更大範圍,都可以稱為中原,如山東、山西、陜西、河北、安徽等地。

 “中國”兩個字從3000多年前發展到今天,與中國的國土、人口、民族、文化、歷史密切相關。中國所蘊含的意義,不是簡單以多少萬平方公里或者地理坐標所能詮釋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國家和民族發展史。

Views: 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