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文:古典生活經驗與中國哲學創作(下)

根除非哲學性傾向,皈依哲學性傾向,不用哲學史研究代替哲學創作,中國哲學創作才能由貧乏變得豐盈、由先天不足變得枝繁葉茂。在此過程中,古典生活經驗一如既往地是其異常重要的思想資源。朗現於經典世界之中的古典生活經驗有可能多是人們所說的地方性知識,因而,相關的方法論思考必不可少:“一種知識是否有價值,在於是否有效解釋了它的問題。哲學對特殊文化或地方性經驗反思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提煉出有普遍意義的論題,從而加深人類對自己生活的理解。”17在作者筆下,“以人生論為主題的中國哲學主流”18這類表述看起來漫不經心,可它與“體現中國文化特點的中國哲學創作”19這一莊重承諾恰恰是無縫對接的。把這兩句話聯系在一起思量,作者對經由古典生活經驗以達成中國哲學創作的自信才會力透紙背、呼之欲出。

 以上,我們用倒敘法評論了《做中國哲學》書中的三篇文章:第一篇是《什麽是思想史事件?》(原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第二篇是《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第三篇是《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原載《學術月刊》2004年第3期)。列出這三篇文章的首發時間,我們試圖在並不嚴格的意義上觀測作者的某段心路歷程。

 先講兩個帶點考據味道的例子。例一,“古典生活經驗”算是第三篇文章的關鍵詞,但其第四節的標題用了“古典思想經驗”,文中不時也有這一表述。由“中國經典所包含的思想或生活經驗”20,可知“生活”與“思想”能夠相互替代;由“作為生活方式的古典思想經驗”21,可見作者的本意。後來寫文章,盡管從思想的角度勘探生活的思考路徑始終如一,作者傾向用的則是“古典生活經驗”一詞。例二,第二篇文章有“思想史事件”的提法22,而把它細分為兩種類型,並把“有思想價值的事件”彰顯出來,是第一篇文章完成的。以上兩個小考據自然不是為了取代義理,但或許可以印證:“思想的風景,就展現在我們前往探索的旅途上。”23

再用順敘法梳理我們重點評論過的三篇文章,作者“做中國哲學”的倡議及其思路將變得更為清晰。從2004年發表的文章看,作者痛感教科書的非哲學性傾向斷送了哲學史研究的前景,“更願意把哲學理解為挑戰既定學說或知識的思想活動”,認為“就中國哲學創作而言,儲存於文獻中的古典生活經驗,更是重要的思想資源”24。從2005年發表的文章看,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編織出古典生活經驗的“林中路”,識人、說事、觀物成就了古典生活經驗的“還鄉路”,中國哲學新的書寫方式是“從古典的生活經驗中,發掘未經明言而隱含其中的思想觀念,進行有深度的哲學反思”25。從2007年發表的文章看,“有思想價值的事件”起先與“有思想史影響的事件”相並列,繼而獨立開來,成為理解經典世界的生活方式、價值信念、情感取向的基本素材,“面對經典與面對經驗在這里就可以統一起來”26。歸結而言,2004年的文章由破而立,2005年的文章綱舉目張,2007年的文章畫龍點睛,三文前後相續,勾勒了作者借由古典生活經驗達致中國哲學創作的學術理念。

 讀這篇評論的人可能會問:用三篇文章足以概括《做中國哲學》這本好書的豐厚內容與基本觀點嗎?動筆之初,我就想著回應的事。作者寫過二十多篇講方法論的文章27,為何《做中國哲學》一書僅收了12篇?這表明作者並不敝帚自珍,而是有所取舍,大刀闊斧地減掉了一半的篇目。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出版的論文集《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開卷就是這三篇文章,可見作者對它們的器重。總而言之,這三篇文章獨具匠心、涵蓋乾坤,既是講方法,更是講方法中的方法,是作者講方法論的代表性,對於發展並創新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具有別開生面的啟發意義。

 讀者或許還會問:“有思想價值的事件”這一方法論預設對於中國哲學創作最管用嗎?至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覺得《想象的邏輯——中國哲學的經典例證》一文的演繹美輪美奐。舉個例子,我長期做《孟子》研究,也常拿《公孫醜上》的“乍見孺子將入於井”說事,可在作者精到的辨析面前,依然禁不住自慚“思”穢。作者認為:惻隱之心不一定是偉大、崇高的善,但這種低度的善有可能更純粹、更有普遍性;《梁惠王上》記述的齊宣王以羊易牛,反襯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是孟子深思熟慮的設計,如理想中的美人增一分太胖、減一分太瘦,我們找不到更恰當的其他例證來替代。28娓娓道來而又綿里藏針,八面來風而又自作主宰,作者討論“有思想價值的事件”的文章讓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

 收縮話題,“每一篇文章”都得歸宗於“做中國哲學”的主旨之下。第一次見到書名,先是有些不解,最終豁然開悟。同行們拿“我是做中國哲學的”介紹自己,像是家常便飯;一經作者點化,“做中國哲學”這句話雅了起來。對古典生活經驗予以詮釋,是在做中國哲學;在詮釋古典生活經驗的過程中實踐並實現中國哲學創作,同樣是在做中國哲學。《自序》寫道:

 本書的提議是,在思想資源方面,貼近經典文本,從古典生活經驗中獲取題材與靈感,挖掘事物的深層意義,即通過識人、說事、觀物諸多途徑,從不同角度進入經典的意義世界。同時,還可以探討那些古人津津樂道,但現代教科書置之不理的意識經驗,如惑、恥、報、不忍等等,豐富我們對古典道德人格及其培養方法的理解。29

 在我心目中,做中國哲學的目的,不是要證明它與西學的關系,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也不必在意是否能在國際登場,而是向現代中國人首先是知識界,揭示經典與現代生活的關聯,讓它的仁愛、智慧與優雅的品質,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發揮力量。這才是我們經典哲學工作者應當首先致力的事業。30

 這個炎熱的夏季,我在廣州、北京慢慢地讀《做中國哲學》一書,然後在長沙鄉下的老家寫書評。閱讀是饕餮思想的盛宴,評述是以意逆志並斷以己意。陳少明先生說過:“哲學沒有點金術,學習的過程就是向經典作品請教的過程。”31虛心學習練就個人做中國哲學的基本功。我們老家辦宴席,長者、尊者請大家開始吃飯,會說“眾來”。眾志成城凝聚我們做中國哲學的操守。有此基本功,有此操守,既根基於古典,又依托於當下,我們就能做好中國哲學,搞好中國哲學創作。“做中國哲學”由口頭禪變成座右銘,大俗卻又大雅起來。


【注釋】


 ①陳少明:《自序》,載陳少明:《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6頁。

 ②陳少明:《什麽是思想史事件?》,載陳少明:《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第152頁。

 ③陳少明:《什麽是思想史事件?》,前揭書,第153頁。

 ④陳少明:《什麽是思想史事件?》,前揭書,第167頁。

 ⑤參見陳少明:《什麽是思想史事件?》,前揭書,第168頁。

 ⑥陳少明:《什麽是思想史事件?》,前揭書,第168—169頁。

 ⑦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載陳少明:《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第122頁。

 ⑧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22—123頁。

 ⑨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37頁。

 ⑩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44頁。

 11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45頁。

 12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41頁。按,這是法蘭西學院思想史教授培里•哈度(Pierre Hadot)的觀點。

 13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45頁。

 14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載陳少明:《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第70、74—75、77、110頁。

 15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82頁。

 16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84頁。

 17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109頁。

 18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84頁。

 19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70頁。

 20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109頁。

 21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107頁。

 22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28—129頁。

 23陳少明:《兌換觀念的支票——中國哲學的新探索》,載陳少明:《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第257頁。

 24參見陳少明:《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前揭書,第101、104頁。

 25參見陳少明:《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前揭書,第113頁。

 26參見陳少明:《什麽是思想史事件?》,前揭書,第169頁。

 27《做中國哲學》附錄二《作者關於哲學史方法論的論文目錄》共24篇(均已公開發表),加上《做中國哲學》一書的第12篇(當時未公開發表),總計25篇。如果把作者為拙著《化蛹成蝶——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斷想》(濟南:齊魯書社2014年版)寫的《序》(主要討論方法的局限)這類文字也統計在內,篇目將更多。

 28參見陳少明:《想象的邏輯——中國哲學的經典例證》,載陳少明:《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第207—209頁。

 29陳少明:《自序》,前揭書,第5頁。

 30陳少明:《自序》,前揭書,第7頁。

 31陳少明:《自序》,前揭書,第6頁。

Views: 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