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一帶一路”研究亂象叢生

作為中國對外戰略的重大方針,“一帶一路”戰略代表著中國在當下和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大的指導性意義。“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而從當前學術界和媒體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上,存在著巨大的不足和隱患。

筆者接觸到的不少學者眼中,儼然已經將“一帶一路”視為一個大蛋糕,大家都忙著爭搶,很多人短時間內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帶一路”的專家和智囊,許多錯誤認知和言論也就紛至沓來。

無論這些錯誤言論是出自真心,亦或是出自一種投機取巧的“小聰明”,都將極大的損害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長期性和健康性,影響中國對外戰略實施的視角與方向。這些認知錯誤如不糾正,必然會導致“一哄而上、一搶而光、一哄而散”的窘境。

 

對於“一帶一路”的錯誤認知

首先是一擁而上的搶“定位”。很多省份定位自己為“一帶一路”的“起始點”、“橋頭堡”或者“支點”,強化本省份和本地區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定位更多演化為了一種為了博取眼球或者為了提升“知名度”的宣傳產品,缺少真正有效的機制建設,更缺乏對於自身優劣勢的清晰定位。

很多省份在忙著爭搶歷史上誰是絲綢之路的真正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的新起點、有的叫絲綢之路的黃金段、有的叫絲綢之路的節點……這在全球化、互聯網經濟時代的意義是有限的,關鍵不是叫什麽,而是要有內容、有亮點、有突破,即在今天本省份有哪些“錯位競爭、不可替代”的絲路優勢。

其次地方政府太重視“宣傳”來“等靠要”。很多地方在“貫徹”相關的精神的最後,其所秉持的總結往往驚人的相似:希望中央重視我們,給予特殊的政策,在資金和政策上予以傾斜;我們有幹勁,就等中央一聲令下,讓我們幹什麽,我們就幹什麽。這種現象概括為“等靠要”。這種思維往往忽視了地方自身的能動性,其根本是不重視或者忽視地方資本、精英和人員的“走出去”動力。

“一帶一路”建設的根本不僅僅在於宏觀的“大工程”“大項目”,更是在於整個中國社會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的向外發展自己的資本和影響力。因此,許多地方應當反思的不僅僅是如何獲得中央的“重視”,更應當考慮的是如何激活民間和社會力量,而不是僅僅依賴“體制內”的能量來開創“一帶一路”新局面。

 

研究當中的幾個問題

第一是當前缺少對於“一帶一路”的實際情況清晰認知,導致“理論滿天飛,實踐跟不上”的窘境。“一帶一路”從本質上說,是中國單方面的頂層設計和戰略構想,需要通過相關國家的參與和合作才能夠真正實現。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國內的對外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了“大戰略”“大思想”的層面上,一方面許多知名的學者和決策參謀人員都來自於西方社科的教育系統,對於“一帶一路”沿線情況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大多數研究人員忽視“一帶一路”有關國家的小問題,對於諸多細節問題缺少了解和認識。

談到“中東”“西亞”“中亞”時候,更多的研究人員往往傾向於以西方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學相關理論與思想來套用有關各國,重視不同地區的相似性。但是相似性不等同與相同性,“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和各個地區的差異性極大,這種差異性很多並不為中國當前的權威學者所知。在很多細小問題或者關鍵問題都依然模糊不清的前提下,盲目的以各種理論和宏觀敘述來充斥研究與輿論當中,只能制造更多的學術和媒體垃圾,不能幫助中國更加真實的認識地區。

第二是對於實際國情缺乏了解,導致了許多研究與報告“簡單片面”。由於缺乏了解,而又不得不在“一帶一路”研究上“搏出位”,中國學術界短期內不少關於一帶一路的建議與文獻傾瀉而來。但是在不少研究中,中國往往把22個阿拉伯國家看做一個整體、往往把五個中亞國家看做一個整體、往往把54個非洲國家看做一個整體……據此制定整齊劃一的政策。但一帶一路要真正具有生命力,我們就不能想當然地、自娛自樂地、簡單片面地同絲路國家打交道,要真正去了解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群體對中國的期望、對我們的需求和戰略的避諱是膚淺。

更為嚴重的是,不少媒體在報道中,片面強調能源合作,或是片面強調對於相關國家的政治結構研究,缺少對於相關當事國國內民眾、社會、輿論和文化的深刻認識。在此背景下,急功近利的“一切向錢看”往往將相關國家片面的刻畫為“能源供給國”“資源供給國”。這種刻畫往往會引起相關國家的反感,“一談生意就是能源和資源”,不僅缺少誠意,而且缺少清晰的認知和評估。

第三是過高估計了中國的真實影響力,帶有“自說自話”的優越感。很多中國媒體、駐外使領館和駐外新聞機構在報道中國“一帶一路”時候,往往“報喜不報憂”,更多的報道或者參考都是集中在相關當事國“歡迎中國‘一帶一路’”,或者是相關當事國“願為‘一帶一路’貢獻力量”等議題上。

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智庫和官員不僅不了解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甚至對於中國都缺乏基本的了解。而駐外機構發往中國的報道往往夾雜著“政治影響”的考量,采訪的相關人員要麽是曾經的官方駐華機構人員,要麽是對華友好人士,這種“自說自話”的情景建構,極大的干擾了中國對於整個世界的認知和對於自身身份的定位,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一帶一路”認識錯誤根源和矯正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大方略,需要中國的精英和研究學者獻言獻策,共同努力。但是當前的不少錯誤認知已經嚴重干擾了“一帶一路”的具體執行。這些錯誤認知從一方面來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必經階段,是一個短期的歷史過渡;但是在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中國國內學術和媒體存在的諸多問題與弊端。

“一帶一路”問題的根本,在於對外研究投入不足,更在於中國學界長期忽視具體問題探討。一個國家的對外研究往往涵蓋諸多方面,是一個巨大的體系工程。盡管從90年代以來中國國內對外研究的水平和數量都大幅度攀升,但是相較於國力增長和國家需求,仍然缺少資金和人員支持,不少重大意義的研究議題都不能得到必要的支撐。此外,由於學術考核體系的設置,導致了具體問題往往不易出“大成果”而逐漸被忽視,因而導致了對於地區具體議題研究的嚴重滯後。

事實上,在不少國際知名理論學者身上,其理論更多的是建立在對於相關國家和地區具體小問題的深刻認知的基礎上的,而中國學界往往重視大問題,因此其理論往往流於空洞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在“一帶一路”研究中,不少理論學者主動或者被動的轉型研究,然而一方面缺少資金支持對於相關地區“沒去過”或者僅僅“短期訪問”了解不深入,另一方面則缺少耐心和時間對於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所以“大道理滿天飛,小問題不願做”。

中國“一帶一路”的研究需要能夠長期專研地區研究的科研人員來充實研究隊伍,未來的研究應當更多的投給“一帶一路”沿線的小問題研究,比如地區結構、社會輿情、文化背景和種族部落關系等等。既然“一帶一路”意味著中國將會在未來深入的和相關地區當事國打交道,那麽就要求中國更加深入的了解地區和當事國情況,而不是自己闡述“大道理”讓相關當事國被動的淪為“聽眾”和“看客”。

“一帶一路”是一個長期工程,要求中國學界研究矯正過去重視理論輕視具體問題的研究重心,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亟需的海外國別研究和具體問題研究上來。 

作者是以色列海法大學政治學院國際關系系博士研究生(愛思想網站 2015-05-26)

Views: 1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