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Kommunikation有聯絡、溝通、交往的意思,它是一種行為,特別是關系行為、態度,但並不承擔意義共識的必然保證。換句話說,溝通可以溝而不通,即不共識,僅立此存照,也仍不失為一種交往行為或交往態度。在這個意義上,漢語的"交往"要比"溝通"意義寬泛而更具包容性。並非解釋學家如加達默和溝通學家如哈貝馬斯所認定的,溝通就一定要通,交往對話就一定達到認同共識。這種殘存的形而上學態度才會把基於偶在悖論的"不共識現象"排除在外而放松了交往的覆雜性。

概括地說,交往方式不外兩種:共識性交往與非共識性交往。共識性交往中又分信仰性共識和非信仰性共識,前者主要指超驗的宗教,後者包括以"真理"、"權力"、"貨幣"、"情愛"、"藝術"等做溝通媒介的交往領域。它們是社會學家的社會理論必須關註的正當而重要的構成對象,連哈貝馬斯的溝通理論也開始接納宗教領域了。

非共識性交往,其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範疇,不可交往的交往,不可理解的理解,即另類也有其存在空間與合法性。它的範圍相當廣泛。大至不同種族、宗教、文化、語言之間的不可比較、不可翻譯、不可同一的差異性或"剩余物"。這些並不失為理性與意志的常態類型的"變亂與分裂",正是聖經中"巴別塔"(Babel)所象征的。小至同類語言的日常生活、專業生活中之不同感受和理解的平行、錯位、隔膜及其陌生化。這都還屬於理智層面的非共識性交往,更難的就是那些被理性排除在外的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另類現象,人們為解讀這另類現象而不得不尋求"深層解釋學"和"斷層譜系學"。雖然少數社會學家如盧曼曾給予極大的重視,但仍然想在悖論的偶在演化中"招安"它們,即把它們從不確定的覆雜性通過偶在語式(Kontingenzformeln)轉化為可確定的覆雜性,從而剝奪了它們的自在形式。只有不多的幾位哲學家或哲學家式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才真正懂得它們的自在性和正當性。尼采、德利達、卡夫卡、福柯、德勒茲就是如此。

非共識性交往與共識性交往並不是兩個並列的領域或層面,它們其實交錯滲透在一起,就象無意識與意識的關系,甚或就象可說與不可說、確定與不確定的關系。

這裏,我恰恰只想在熟視無睹的常識中說一些常識下的斷裂現象,先從西方哲學史上幾種著名的對話方式談起。

首先是被伽達默奉為"經典古風"的蘇格拉底式對話,一般認為蘇格拉底對話的風格是"反諷"式的。的確,蘇格拉底總是從無知開始,即總是從承認對方的定義開始,然後再沿著有利於對方論證的實例一路問下來,使對方不斷增強信心的自我肯定,可是到最後有一個突然地翻轉,陶醉於明智的對方眼睜睜地看到,完全按照自己心滿意足論證的結論竟然變成反對自己定義的結論。從形式上看,這的確是最典型的反諷。但是,從目的上看,反諷不過是先見者成竹在胸的遞歸邏輯,一如倒退著的百川歸海,只是它隱含在表面的迎合對方的演繹論證中,二者正相反錯,一方所失乃一方所得,而且對方的得本身就是失。總之,"海"的預設是既定的,它就是作為本體的屬神的"普遍理念"。這是蘇格拉底對神的承諾,"拯救現象",萬物歸源--"普遍理念"。我把這種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叫做"本體論反諷"或"同一性反諷"。

其次是伽達默的對話邏輯。按伽達默的說法,對話雙方在對話中"只有棄置自身,才能贏得自身"。也就是說,對話雙方進入對話就是要放棄自己的主體性,從而使對話成為沒有主體的主體間者。作為主體間者的對話呈現出這樣的邏輯,一方說出的話不是對另一方的指令,而是期待,即向對方敞開了許多未曾說出的東西,使對方獲得了更多說的自由。雖然一方的話語不能直接成為另一方的共識,但是,不斷接納而共生的對話,即便不是當下兌現雙方的認同共識,卻能在對話展開的將來兌現雙方的認同共識,因為對話本身成為雙方共同思想的辯證運動。所以,伽達默不無自豪地說,他的對話邏輯是同黑格爾的辯證法"並駕齊驅"的。伽達默不同於蘇格拉底的地方是,將不平等的對話轉變為平等的對話,代價是放棄了反諷;此外,把當下兌現的認出共識許諾到將來兌現,但畢竟保證了歸根結底的同一性。

顯然,它們兩者都屬於"共識性交往",只是體現在過程中的達到目的的手段不同而已,一個是佯裝無知有不平等引導式反諷,一個是平等投入的共生。在兩者之外,我想引入第三種交往方式,即"非共識性交往"。《缺席的權利》中"五個交談",可以說都是它的實例。這裏我只指出主要的方法:"例外提示"。

所謂"例外提示",是當對方的觀點出現普泛化他律性強制傾向時,這種方法就是提示例外。我用的是"提示",不是"揭示",表明這種方法不是剝奪性的,即不侵入對方的話語中,而是平行在外,或用自我陳述的方式把對方的邏輯模擬成外部的同類邏輯,試探其各種失誤的可能性;或者自我陳述一個例外的事實或另一種理解的可能。目的都是為了讓對方自我審視同一性或他律性的"限度",同時又不落入是非對錯的二值判斷中,仍不失為思想自由的尊嚴。也就是說,對方仍然有不接受其限度或作另外引申的自由。無庸諱言,這種"例外提示"也輕含反諷,但它是"非同一性反諷",因為它只依據偶在論打開前提的封閉性,並不歸一,並不剝奪,而是啟發你自律選擇。

如果蘇格拉底的對話是貴族式的,伽達默的對話是平民式的,那麼,第三種對話則是自律自由式的。

Views: 1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