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後院裏有泓池水,池畔築著一個露天烤爐,一季長夏;我們幾乎每天黃昏都在後院玩水,吃肉,過著簡單方便的現代“初民”生涯。然而,曾幾何時,秋涼漸起,天光早落,我們又要回到“洞居”去細數雨雪風霜的日子。後院的那片自然,也就在秋聲瑟瑟中逐漸荒涼起來。

有天傍晚,不想做飯,就偷懶又在池畔烤爐上烤起肉來。爐邊的一棵果樹已開始落葉紛紛了。暮色攙入烤肉的煙裏,將黃昏揉得更濃黯。忽然池水上傳來唧唧的叫聲,我回頭一看,只見水面浮著一個大大的昆蟲,緊拍雙翅,唧唧而鳴,想要掙紮飛起,卻只管在水面打轉。眼看它將力盡而溺,就拿著烤肉的長筷子,翻轉頭來伸往水面,想要去助它“一臂之力”,但那蟲兒卻無法抓住我的筷子,只好用雙筷一把將它夾上岸來。蹲下來仔細看時,原來是一只秋蟬,黑身薄翼,就是那種鳴徹一季炎夏,又叫來漠漠秋寒的蟬──小時候抓過的,書裏頭讀過的,畫面上看過的。

晚飯過後,再到後院去察看那只蟬,看它是否已展翅飛走了。我將後門的燈扭開,照亮池畔,池畔那只蟬赫然仍在原處,看樣子,它像落葉一樣,已唱盡了生命的濃夏,要蕭然秋寂了。我又拿起留在池畔烤爐上的筷子,將它夾起,放在那棵正在落葉的樹上。也許,經過一夜秋露的浸潤,明朝晨光裏,它還能作最後一次鳴唱吧?回到屋裏,就想著要將我那幅《秋蟬圖》掛出來應景了。

那幅《秋蟬圖》,是已故名畫家丁衍庸在香港時畫給我的。畫面十分簡淡:一株枯柳,不留片葉,只飄搖的枝條上;歇著一只秋蟬,斂著雙翼,攀緣著最後一線即將老去的韶光。

別看那小小的一只蟬,在浩瀚的中國文化裏,都占有一席不算小的地位。記得孩提時候,外祖母為我開中藥方,裏面就有“蟬蛻”,堡在藥湯裏,浮遊如生,害我捏著鼻子也喝不下那碗藥湯。可是蟬蛻在神話故事裏,卻是一個可喜的喻象,“金蟬脫殼”,指的是成道之人羽化登仙去了,留下蟬蛻般的肉身,任人憑吊。古代墓葬中,蟬形玉飾是重要的陪葬物,就是因為民間相信“蟬”代表“不朽”。哲學寓言裏“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人生戒喻。蟬,也經常出現於詩人的吟哦中,因為蟬,“吟喬樹之微風,飲高秋之墜露”,象征了不入流俗不陷物欲的高潔。小小的蟬,還可以成為繪畫中的主題,我看過齊白石的《蟬殼圖》,看過趙少昂的《翠竹鳴蟬》,當然,還有我那《枯柳秋蟬》的長軸畫。

然而,在西方,蟬就沒有什麼文化意義。就像那只落入後院池水的蟬一樣,不過是一只秋蟲,能被筷子夾起沾上幾分人類惻隱,已屬十分幸運。否則,蟲藥一噴,像墜地的秋葉掃進垃圾桶,和人類心靈扯不上任何關連。

那晚,秋夜寒燈裏,我掛起了那幅秋蟬圖。

Views: 1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