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向德國和日本學習

現在很多企業家會關註這些問題:中國是不是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擺脫或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到底是個什麽概念?進入中等收入陷阱,投資機會是不是比以前小了?我試圖就這些問題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中等收入陷阱”是經濟發展規律

 這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甚至49年以來的中國經濟歷史發展直接相關的。學界以西方標準來劃分,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古代社會:以羅馬帝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穩定繁榮;

 傳統社會:公元五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一直到十五世紀,所謂的千年黑暗時期,其實中世紀並不黑暗;

 現代社會:從十五世紀文藝覆興開始,西方進入現代社會。

 關於三個階段的劃分也都是見仁見智的,但是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代表著西方社會、民族翻天覆地的變化,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危機。


1.中國現代化的轉型

 英國首先轉型為現代國家後,別的民族別無選擇了,必須跟著現代化,要沿著這個軌跡向前發展,在歷史長河中,像中國這樣不斷自我循環的方式跟不上世界步伐。現代科技、軍事顯示了壓倒性的力量,迫使中國在鴉片戰爭後,認真思考如何從傳統社會進入到現代社會,也迫使日本在19世紀中葉開始明治維新,迫使德國在19世紀中葉,從農業化國家進入工業化國家,啟動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

 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經濟上的突出特征是工業化,由農業經濟轉為工商經濟。社會結構上的突出特征是從農村轉向城鎮,城鎮成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中心,不再是以前傳統社會那樣以農村為基礎。

 19世紀中葉之後,德國和日本緊隨英法推進了本國的現代化事業。中國現代化雖然可以上溯到1840年,開始則是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真正的開始是改革開放以後,這給全世界各個國家、民族帶來了經濟的超速增長。英國工業化的時候,經濟增長率就超越傳統社會;19世紀德國日本工業化時,經濟增長明顯超過了老牌現代化國家英國;我們自己親身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增長速度超過了西方的發達國家。


2.不存在所謂中國模式

 為什麽現代化、工業化能帶來經濟的超長增長?為什麽從傳統社會過渡到工商業文明會使經濟起飛?

 第一個原因是打破了傳統社會的結構,解放了資源,包括土地、勞動,後期還有資本,這些資源從封建的莊園和分設束縛中解放,資源在市場的自由流動,極大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這不僅體現為供給和需求的更好銜接,還體現在社會分工和協作得以在巨大的規模上展開,市場經濟取代了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分工不斷深化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個效率的來源,斯密在偉大的著作中《國富論》指出了。為什麽英國能突然發力,使經濟高速增長?他考察了英國經濟,英國的土地、人力並沒有大幅度提高,經濟增長應歸功於市場經濟的發達。資源自由流動基礎上,可以進行社會分工、並一步步深化,他舉出了著名的例子,過去一個工人負責從下料到拋光的整個生產過程,即使資源總量不變,只要改變這個生產方式,就能幾倍十幾倍的提高效率。實現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分工,把下料、成型、鉆孔、拋光,全都分解,每個工人負責一個環節,提高了工人技能,也使操作變得簡單,可以使用機器進行大批量生產。斯密在世界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國富論》中,揭秘了市場經濟的有效,表現為能在市場價格信號的指導下,進行社會分工,提高生產效率。

 第二個原因是現代化過程中,世界各國建立了產權保護制度,特別是在英國。保護私有產權的制度,刺激了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沒有私有產權保護,企業家不會進行長期的研發投資,不會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技術創新。這個觀點是諾獎得主諾斯提出的。他說英國的發展不是因為技術發達,而是因為其制度有效保護私有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這是企業家持續投入經濟現代化的根本原因。

 從這樣一些歷史事件來看,中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增長,並沒有什麽奇跡。每個國家、民族在工業化、經濟現代化過程中都有這樣的經歷。從世界範圍、歷史角度來看,工業化、城鎮化都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存在什麽中國模式、中國特色。


3.經濟增長無法持續的根本原因

 在工業化之後,我們觀察到世界各國都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經濟增長停滯。就是現在通俗講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們要關註這個現象及其背後的邏輯。為什麽在初期工業化之後,大多數國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這些國家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以前蘇聯和東歐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在國家力量推動工業化的過程中,也曾經獲得經濟的高速增長,但到一定程度,如同1980年代前的計劃經濟國家,它在趕上西方國家的路途上,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經濟上、技術上的停滯不前,是導致蘇聯解體和東歐衛星國解體轉型的經濟方面的重要原因。為什麽他們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一個是市場的缺失。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市場的空間,資源、效率長期低下,民間激勵不足,沒有創新的動力,技術落後,單純依靠國家的強制資本積累來驅動經濟增長,必然導致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索羅的詛咒”。

 索羅教授是MIT的經濟學教授,以增長理論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他的洞見就是,一個國家可以依靠資本積累、依靠投資來實現一定程度的工業化,來實現經濟超出傳統經濟速度的增長。但是這樣的增長無法持續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經濟的長期失效,使其對外無法承擔冷戰軍備競賽的動速,其低效率的經濟背上了軍備競賽的沈重負擔;對內不能夠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所以這個經濟形式就難以為繼了。1990年前後,這些國家的經濟制度紛紛開始了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從世界的範圍來看,計劃經濟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原因是市場的缺失,使私人資本無法發揮他的創造力,技術上長期落後,僅僅依靠國家官僚體制增加投資來推動經濟的增長。

 第二類,是東南亞和拉美的權貴資本主義,或者叫民粹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國家雖然存在著市場,允許私人資本的經營,但是由於政治結構、制度體系所決定,私人企業家沒有把他的精力、時間和資源更多的用於技術創新和理性經營,而是更多的用在和政府建立密切的關系,運用政治上的行政權力獲得資源和市場方面的優勢,壟斷資源、壟斷市場而獲取利潤。結果是這些國家的經濟效益和技術水平,也像計劃經濟國家一樣,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政客用福利和空頭承諾換取選票,用民粹主義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當選之後造租尋租與商界勾結。在這些國家實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為什麽我們要反對人治實行法治?從經濟學角度講,人治提高了交易成本,市場效率無法充分的把握,而法治有明確透明的規則,可以建立起穩定的預期。這種有穩定預期的情況下,企業家才可以進行長期的個別的研發投資。只有明確規則才能顯著的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中國企業家都在抱怨說交易成本太高,因為過去有掌握公權力者吃拿卡要。你最痛苦的不是交易成本,而是不知道他要吃什麽、拿什麽、卡什麽、要什麽。沒有明碼標價,你需要去猜測,所以這個交易成本不僅僅是吃拿卡要那一部分就能表明的,而是遠遠大於吃拿卡要這些成本。企業家沒有一個明確的預期,市場上沒有制定明確的規則,事情就很難辦。不怕繁難的規則,就怕規則不明確。市場之所以要強調法治,就是要明確規則降低交易成本,就是要樹立起穩定的內在的機制,使企業家能進行長期的商業投資和計劃,特別是在當前極為重要的研發方面的投資。

 由於東南亞拉美實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交易成本高居不下。雖然有市場,但是效率低下,又沒有創新,企業家的精力都用在和政府權力拉關系,這樣的經濟到了一定程度就更加容易形成中等收入陷阱。

 還有另外一類國家,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低等收入陷阱,比如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他們不能建立穩定的秩序,工業化、服務化無法發展,到今天依然是傳統經濟方式,使得他們長期的陷入低等收入陷阱。(愛思想網站 2016-05-02 )

Views: 1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