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鏞·中國建築文化的研究與創造 下

(2)從史實研究上升到理論研究

中國建築文化研究向來重史實,這是前賢留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傳統,但理論建樹必須要跟上。對建築文化遺產研究要發掘其“義理”,即對今天仍然不失光彩的一些基本原則,如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環境倫理思想,“惜物”等有益的節約資源的觀念。從經典建築群中,我們可以總結建築規劃茁長的藝術規律,例如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中,順治初年的三座殿堂,後來又經過不同時代斷斷續續的添建,從中可以領悟建築群遞增的規律(growth development)與自組織現象。

在理論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是對中國近代建築文化的研究。中國近代本身就是中與西、新與舊、成功與失敗、革新與保守交融的時期,從歷史經典的作品,建築師本人的身上,也可以找出時代發展的軌跡。以前文已述及的“海派文化” 為例(建築部分),這裏充滿傳統與革新、碰撞與融合、理論的困惑與矛盾,又有中西合璧“石庫門”建築的實踐,其探索對今天仍不無啟發。因此,可以說拋卻近代歷史,建築與城市理論研究也就不完整。

就理論研究來說,我們有必要加強“西學”與“中學”根基。我已多次介紹過王國維先生的名言:“中西之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動。且居今日之世,講究今日之學,未有西學不興而中學能興者,亦未有中學不興而西學能興者。”當前中國建築師在國際競賽中處於弱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西學”與“中學”根基都不夠寬厚。相比之下,“中學”的根基尤為薄弱。就素質來講,我們的學生是非常優秀的,我倒不愁他們對當前國際建築成就吸收的能力,當然需要有正確的觀點和方向,辨別精華糟粕,但同時更希望善為引導他們在“中學”上要打好基礎,在科學上要有整體性理解,在藝術修養上要達到高境界,在思想感情上要對吾土吾民有發自內心的摯愛。最近我成行西藏,動力就來自對祖國“寶藏”補課的願望,它激發我對祖國文化寶藏進一步學習和發掘的信心,因此我也聯想到中國建築文化的“文藝復興”,我無意低估西方建築師在中國的可能貢獻(例如在近代上海就曾經出現過“萬國博覽會”),但中流砥柱,有理由更寄期望於我們的學人,打好根基才能與時並進。當然,加強“西學”與“中學”根基,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能象梁思成先生、童寯先生那樣融會貫通,但我們在治學的態度和方法論上,也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把歷史和現實中紛繁的、似乎“孤立”的現象連綴為線索,漸成系統,並作東西比較研究,這是提高文化修養,激發對新事物的敏感,促進創作意匠的關鍵之點。


(3)追溯原型,探討範式。

為了較為自覺地把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要註意追溯原型,探討範式。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一般常總結過去,找出原型(prototype),並理出發展源流,例如中國各地民居的基本類型、中國各種類型建築的發展源流、聚居形式的發展以及城市演變,等等。找出原型及發展變化就易於理出其發展規律,但作為建築與規劃研究不僅要追溯過去,還要面向未來,特別要從紛繁的當代社會現象中嘗試予以理論詮釋,並預測未來,因為我們研究世界的目的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對建築文化探討的基本任務亦在於此。歷史和現實留存了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如當前全球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關系並未弄清楚,作為研究工作者,總要有一種看法與見解,當然隨著形勢的發展可以不斷修正、充實、完善,也有可能否定。如果繼續深入研究,就不僅是一種看法,甚至可以提高到對某種範式(paradigm)的建構,可以促使我們較為自覺地把理論與實踐推向更高的境界。這是我們觀察事物的著眼點、立足點,這樣可以促使我們開闊視野,激發思考,我們的歷史研究就必然逐漸從專史到史論,從單純的歷史、文化研究到關註現實,關註未來,並以多學科的視野尋找焦點、生長點,探索“可能的未來”。其實,有創見、有貢獻的中西方學者多是這樣一步步走來的,現實也要求、迫使我們非如此不可,時代在前進,我們要隨時代改進我們的學習。


(4)以審美意識來發掘遺產,總結美的規律,運用於實踐。

科學和藝術在建築上應是統一的,21世紀建築需要科學的拓展,也需要寄托於藝術的創造,藝術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高低之分、文野之分、功力之深淺等一經比較就立即顯現。如果我們在研究中能結合建築與城市設計創作實踐,以審美的意識來發掘其有用的題材,借題發揮,當能另辟蹊徑,用以豐富其文化內涵。

例如,我們在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設計創作中,對這樣建立在特殊地點—孔子家鄉的特殊功能的建築物以研究和發揮儒學文化為內容的建築,它必須是一座現代建築屹立在這文化之鄉,同時自當具備特有的文化內涵,果然在對孔子同時代―戰國時代的建築文化,及對中國書院建築的發展沿革、形制,進行一番探討之後,從建築構圖、總體布局、室內外造型上,包括裝飾紋樣等都作了一定的探索,既選擇其內在的“含義”(meaning),又予以現代形象表達,創造一種“歡樂的聖地感”(sacred space),因此整個設計能獨樹一幟,被譽為該市的現代標誌性建築。

象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除列入保護名冊的歷史名城與歷史地段外,可以借題發揮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幾乎所在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因借創造。有了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就好象頓生慧眼,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但有了李、杜題韻,東坡記遊,立即光彩照人,“落花流水皆文章”,湧出了無窮的想象力,促使建築師、規劃師以生花之筆鉤劃出情理兼融的大塊文章。


(5)推進並開拓文物保護工作

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先驅者如梁思成等在從事歷史研究的同時,即重視文物保護工作(修繕、復原設計以至歷史名城保護,搶救因城市發展行將被拆除的文物等),據理力爭,做了大量工作,並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改革開放以後,文保工作的情況發生很大變化,建設規模變大,內容變多,時間緊急,保護規劃工作一般跟不上,並且由於投資者各種方式幕前幕後的介入、法制的不完善,這項工作的復雜性與日俱增,破壞文物的行為此起彼伏,幾乎日有所聞,文物保護工作異常艱苦,收效不一。當前的客觀情況要求必須積極推進並開拓文物保護工作,包括擴大保護工作的內容(從古建築園林到城市,從人工建築到自然景觀),研究符合實際的可供操作的保護措施(例如適當地再利用等);爭取更多的專業工作者合作;吸取社會各階層熱心人士參與,喚起全社會的認識與關註,以至爭取決策者的秉公支持,力挽當前混亂局面。在所有這些工作中,出於專業職責和對歷史與後人負責的考慮,文物學術界有識之士在發掘史實,參考國際成功經驗與理論,密切與規劃工作者結合,投身實際,提出切實措施等方面,更是當仁不讓,義不容辭。

時代在前進,我們追求的目標必須不斷隨之向高處發展,難點在於這移動中的目標本身就需要不斷尋覓,不能固步自封,學術思想總在原地踏步。文化是與時並進的,積極關註中國建築文化的提高必然要提到我們的議事日程,中國建築與文化研究的高潮必然到來,我們要及早地從多方面入手。中國建築研究需要放眼世界,總當以東方的思想情操、美學境界啟發新的創造,倡建中國學派,並匯入世界建築文化洪流中,未來不可限量,難於管窺,要有“大海波濤現代人”的胸懷去開拓進取,當然,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道路漫長,跬步千裏,我們必需艱苦努力。

Views: 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