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憲綱 姜志達 “民心相通”:認知誤區與推進思路—試論“一帶一路”建設之思想認識

[內容提要]“民心相通”是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所提到的“五通”之一,對這一倡議的順利開展作用重大,因而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國內對“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認知不足,不利於此項工作的順利推進。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本文就今後如何進一步開展“一帶一路”中的“民心相通”工作提出若干思路。


[作者簡介]郭憲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姜志達,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咨詢專家。


2013年9-10月間,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倡導周邊鄰國與中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並為達此目的提出了包括“民心相通”在內的“五通”標準。在“五通”中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指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搞好‘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得到各國人民的支持,必須加強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我國2015年3月頒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下面簡稱《願景與行動》)對“民心相通”列出的措施非常詳細,與其他“四通”相比,該部分著墨最多,表明新形勢下做好“民心相通”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一、“民心相通”的內涵


“民心相通”是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在目標、理念、情感和文明方面的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認同。不同的國家有了共同的目標、相近的理念、深厚的情感和包容的文明,“民心相通”就可以實現。

(一)目標通

所謂“目標通”,就是沿線國家認同“一帶一路”的建設目標。“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就是在沿線國家實現“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並通過“五通”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意味著共同的使命、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責任,它要求各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互利共贏,不斷擴大利益交匯點,把經濟的互補性轉化為發展的互助力。


(二)理念通

所謂“理念通”,是指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踣”倡議的價值取向達成共識。而“一帶一路”倡議的價值取向就是中國倡導的新型國際關系,核心是合作共贏,通過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實現沿線各國的共同繁榮。相較過去你輸我贏、你失我得的零和博弈思維,合作共贏使雙方或多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從而實現各方共同利益。


(三)情感通

人是有感情的,人與人的交流,除了分享信息外,也存在情感的溝通與交流。情感相通是基於人性共通的基礎上的,即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對獲取財富、追求幸福、關心孩子、重視食品安全以及喜怒哀樂情緒等方面都有共同點。通過新聞媒體積極報道沿線國家普通人的普通事,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可以促進具有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民眾之間建立良好的情感,激起不同國家的民眾情感上的共鳴,拉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眾之間的距離。此外,雪中送炭式的援助,也可加強中國與沿線國家民眾的感情。


(四)文明通

由於“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具有多種文明、數十種語言並存,巨大的文化差異使他們之間往往容易產生誤解和摩擦。中國要與沿線諸國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和實現共贏,將充滿挑戰,也有變數。作為這一戰略的發起國,中國願以平等、友善、互助、合作的姿態與沿線各國民眾交往、交流,並對沿線國家持“文化包容”的氣度。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可以促進沿線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實現不同文化的和諧共處、文明互鑒。



二、做好“民心相通”工作的作用


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人心的溝通才能帶動政策的溝通,政策的溝通才能帶動基礎設施的溝通。因此,“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基礎和長久保障。國務院參事湯敏評論道:“現茌地方政府對‘一帶一路’可能存在一種錯誤看法,以為又是一塊‘大蛋糕’來了,沒什麽風險就能賺出一筆錢,這就期望過高了。”民心不通或半通是最大的風險,可能導致某些想要的蛋糕“泡湯”。[2]


(一)“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和民意基礎

《願景與行動》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實現“五通”。“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國家交好的最終體現,是落實其他“四通”的前提與基礎。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時所指出的那樣:“必須加強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3] 當前,中國將與絲路沿線國家加強8個重點領域的合作:


一是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二是提升經貿合作水平;
三是拓寬產業投資合作;
四是深化能源資源合作;
五是拓展金融合作領域;
六是密切人文交流合作;
七是加強生態環境合作;
八是積極推進海上合作。


這8個重點領域的合作,體現出“一帶一路”是以經濟與人文合作為主線的開放的合作倡議,涉及非常多的經濟與人文項目。當然,“民心相通”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一帶一路”的建設目標也是分階段的:最初目標是建立利益共同體,中期目標是發展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最終目標是建立“命運共同體”。

在8個重點領域的合作中,“民心相通”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精神上的動力,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氛圍。這是保證“一帶一路”事業攻堅克難、持續推進的動力來源。“民心相通”工程的順利推進,將為“一帶一路”提供強大的信念支撐和動力源泉。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裏的大國,其經濟發展的成功模式得到沿線發展申國家的普遍推崇,中國提出的“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新範式,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讚同,中國“共商、共建、共享”的絲路建設原則,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熱烈擁護,這表明“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工作有比較好的基礎。


(二)“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

亞洲是全世界民族、宗教、地緣政治形勢最為複雜的地區,也是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文化習俗等差異最大的地區,建設區域共同體的難度很大,這就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多做“民心相通”的工作,使各國人民彼此認同,相互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安全。

當前,美國在這一地區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強化軍事同盟,經濟上力推將中國排除在外的TPP談判,制衡中國的意圖明顯。“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原則,通過開展經濟與文化交流,擴大中國與周邊廣大國家的友好關系,維持周邊環境的和平與穩定,最終實現和平崛起。而“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周邊國家對我國發展的包容、理解和支持。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做好“民心相通”工程。

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由於沿線各國在地理位置、資源稟賦、自然環境、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等方面存在差異,它們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位是不同的。這在客觀上會給外界造成中國“有選擇地”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的印象,加深外界對其意圖的疑慮,不利於調動所有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性。而“民心相通”工程則恰恰為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的中小國家進行合作提供了平台。通過推進人文、旅遊等層面的合作,沿線的中小國家同樣能夠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亮點,增加向心力,保障該戰略的順利推進。



三、當前“民心相通”存在的認知誤區


當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經濟合作與“民心相通”存在“一頭熱,一頭冷”、“一隻輪子快,一隻輪子慢”的現象,而不是經濟合作與“民心相通”這兩隻輪子齊頭並進。這種現象的存在有其客觀因素,但更多是主觀上的原因造成的。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並予以妥善解決,將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負面髟響。認知決定行動。基於正確認知上的行動往往能夠產生理想的效果,相反,認知有偏差或者存在錯誤,不論主觀願望如何美好,即使付出巨大的努力,結果往往也事與願違。當前,開展“民心相通”工作主要存在如下認知誤區。


誤區一:搞好“民心相通”就是多投錢

不少地方政府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時,往往重經濟合作,輕“民心相通”。認為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只要把經濟合作搞上去就行,當地人民生活就得到改善,“民心”也自然而然也就“相通”了。在他們眼裏,“民心相通”是經濟增長的附屬物和衍生品。但是,大量的國際經驗表明,獲得投資的東道國未必會對投資來源國感恩戴德,反而常常會加劇對來源國的疑慮與抵制。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真誠、積極地與周邊國家分享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經驗,幫助它們解決面臨的緊迫問題,加強與周邊國家在文化與價值觀方面的交流。[4]

還有些媒體和“走出去”的企業,雖然注重在所在國當地開展“民心相通”工作,投入甚多,但他們的思維和方法沒有擺脫原來的陳規,因此開展的“民心相通”工作很難落地,很難入心。例如,某些國有媒體投入大量經費推動媒體的對外傳播,但由於仍然固守“大一統”的傳播方式和空洞的敘事方式,新聞傳播尚難打開局面,許多國家的輿論仍然受西方主流媒體的影響。一些企業開始重視承擔社會責任,投入更多的資金用於企業的形象建設,但其做法還停留在傳統的建學校、醫院、體育場、進行慈善捐贈等公益活動上,而這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相差很遠。大多數企業在保護環境和生態多樣性、吸納當地員工就業,與當地社會各方的合作等方面認識不足,做的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在當地的順利運營。


誤區二:認為“民心相通”是政府部門的事

許多企業、個人甚至是政府部門認為,企業和公民個人已經依法納稅,“民心相通”的事就應該由政府去辦。有意思的是,某些政府部門也習慣了在“民心相通”工程上事無巨細她“大包大攬”,制定政策、具體組織和實施均由政府部門一手操辦,這非常不利於調動企業、民間組織和公民個人在開展“民心相通”工作中的積極性。結果是花費的人力財力不少,但效果並不理想,而且客觀上也助長了一些企業忽視開展“民心相通”工作的行為。實際上,由於“一帶一路”是涉及眾多國家的龐大系統工程,如果沒有各種行為主體的廣泛參與,“民心相通”工作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最終會成為無本之木,而無法達到“眾木成林”的境界。

另外,持有這種想法的某些政府部門,在對沿線國家進行援助時,也往往是聯系對方的政府部門,由其政府部門進行資源分配和項目實施。其實有些援助項目,更適合選擇與民間組織、相關國際機構合作。民間力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它們合作,既可以提高中國援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減少國際社會誤解,又可以吸納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民間資金參與中國援外,擴大規模、增添活力。


誤區三:把“民心相通”誤解為“搞定”政府

有些企業在國內投資時,喜好拉關系。這些企業“走出去”後,沿襲國內的做法,習慣於走“上層路線”,對做好與當地民眾的“民心相通”工作缺乏熱情。不少中資企業對當地的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等重視不夠,主動融人當地社會的意願不強,如果將這一經驗“複製”到國外風險極高。“一帶一路”沿線許多中小國家政黨輪換頻繁,新上台的領導人對前任的承諾能否遵守根本無法保證;其次,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出於打壓政治對手的目的,即使明知“一帶一路”項目對本國有利,也會極力找借口,甚至利用西方媒體進行負面炒作。這方面,中緬密松水電站項目擱置、斯裏蘭卡新政府表示要重審中斯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吉爾吉斯斯坦金礦開采項目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等等,都是先例。[5]


四、開展“民心相通”的工作思路


(一)“民心相通”要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民心相通”的本質要求。在21世紀,幾乎所有政府都將“以人為本”作為施政綱領,贏得民心民意。東盟將“以人為本”作為東盟共同體建設的基石。中國政府也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十八大報告著意強調黨的根本宗旨,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的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習近平主席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再次表明黨和人民牢不可破的血肉聯系。

在推行“一帶一路”建設時,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以人為本”上,這樣“一帶一路”才能得到國內外民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體來說,“以人為本”應著眼於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一帶一路”建設應當為提高本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務,應能夠推動本地區人民平等地獲得發展機會。對外援助項目要突出“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以“民生工程以及能力建設”為重點。

二是重視人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鼓勵中國和沿線各國人民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如果在推進時只是基於各國政府部門官員的觀點,缺少各國人民對“一帶一路”的直接接觸和參與,就會導致其無法同步跟進“一帶一路”建設,從而影響合作的縱深推進,也不能讓各國人民真正獲得合作產生的益處和紅利。


(二)“民心相通”要鼓勵創新

提高“民心相通”的效果,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改變目前不適應“民心相通”的思維和方法,通過觀念的轉變來創新“民心相通”的方式和手段,從而使“民心相通”工作能夠有效落地。當前亟需革新對外傳播、對外援助以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上的方式方法,並且通過這些領域的創新,推動整個“民心相通”工作邁上一個新台階。

一是中國媒體對外傳播要鼓勵多元表達和話語體系創新。首先增加多元表達方式,增強傳播的多樣性,提高傳播的可信度。其次要進行話語體系創新。當前中國媒體的話語體系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一帶一路”傳播的需要,必須采用國外公眾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語言進行傳播,從而真正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受相認同中國的聲音。


二是完善對外援助體系,擴大對外援助規模。2014年11月28-29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切實落實好正確義利觀,做好對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義融利。”[6] 為了順利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做好“民心相通”工程,有必要完善援外體系。對外援助應向促進當地“民生和能力建設”傾斜,更多融人受援國主導的社會經濟項目,通過培訓各類人才和轉移合適技術,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拓展、創新援助等手段。要考慮使民間組織在援外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目前我國援外總量偏低,無法完全發揮冉援外的應有作用,也不能體現出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展開,我對外援助的規模需要加大,可確立援外款與我國國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增長掛鉤的長效機制。

三是要在國家的積極引導下,實現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式的創新。在“一帶一路”起步階段,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確保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內企業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篩選一批既有實力又遵守市場競爭法則和道德規範的企業首先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其中既有國有企業,又有民營企業,避免出現該戰略一旦進一步放開,國內企業一哄而上、自己先把市場搞亂的局面。要充分調動各行為體共同參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活動。我國的一些駐外使領館,已經不再滿足於單槍匹馬搞公共外交,而是與駐在國的中資企業、非政府組織共同開展公共外交。在實踐中形成了使領館提供平台、中資企業出資金、非政府組織提供人力資源,共同完成公共外交項目的新模式。


(三)加強統籌協調,完善相關機制

一是建立“民心相通”工程部際協調機制。《願景與行動》頒布後,中央各部門、地方各省區根據中央文件,制定與中央文件對接的部門與地方版“一帶一路”規劃。作為“五通”之一的“民心相通”,涵蓋領域多,涉及範圍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台統籌中央部門和地方的“民心相通”工程協調機制。這一機制可以統籌協調對沿線圉家的“民心相通”工作,防止各部門以及地方政府“一窩蜂”地開展這一工程,導致重覆建設與粗放經營。為了整合資源,提高“民心相通”工作的效果,有必要在合適的時機成立“民心相通”工程協調機制,制定該工程建設的指導原則,有序推進其建設進程。

二是建立“民心相通”的國內、國際合作機制。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以及頭號貿易大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努力,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建立了種類繁多的國際合作機制,同時依托國際國內的相關合作平台[7], 形成了以經貿合作為導向的全覆蓋的國際合作體系;並且“充分發揮現有聯委會、混委會、協委會、指導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等雙邊機制作用,協調推動合作項目實施”。[8]

與經貿合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階段中國既缺少以“民心相通”為目標的專門國內和國際合作機制,也無法利用現有的國際合作機制平台開展這一工作。由於相關機制極為匱乏,使得開展“民心相通”缺乏有力的抓手,也使得與此有關的部門無法相互整合資源,而是陷入各自為政的局面,造成資源的重覆浪費和效率低下。為了推進“民心相通”工作,建議在該工程的諸多領域適時成立國際和國內的合作機制,並且努力實現國內外合作機制的對接。例如,可考慮分別建立“一帶一路”旅遊、教育、文化出版資源的國內外合作機制,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媒體聯盟機制,甚至還可探討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家社會責任國際研討會這樣的溝通交流機制。


三是建立“民心相通”工程項目評估機制。長期以來,由於缺乏監督和評估機制,我國對外人文交流一直存在形式主義、粗放經營的痼疾,人文交流效果不理想,有些時候甚至事與願違。鑒於“民心相通”工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性,有必要改變以往流於形式不重效果的做法,進行精細化經營。為此,建議有關主管部門盡快建立“民心相通”項目評估機制,由使館外交官、相關智庫專家、國內主管部門官員其同組成“民心相通”項目評估聯合工作組,在前期對項目進行分析論證,項目結束時進行績效評估,劃分等級。

以中國出版業“走出去”為例,我國的圖書版權交易長期以來一直集中在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還停留在免費發放我國傳統文化書籍階段,對沿線國家民眾喜歡什麽文化內容並沒有太深了解。文化傳播成為單方面的政府主導行為,而且所有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這樣做不僅效果不盡如人意,而且也無法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場。

再如,旅遊是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是最近曝出來的新聞表明,由於一些中國遊客中的不文明行為,導致中國公民的出境遊不僅沒有促進中國與外國民眾的相互了解,促進“民心相通”,反而激化了外國民眾對中國遊客的不滿,不但沒有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相反還破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五、結語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顯現。目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與“民心相通”建設之間還不太合拍,存在著“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影響了外界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和評價,不利於今後有關工作的順利推進。

由於“民心相通”屬於一國“軟實力”的範疇,做好此項工程並非一日之功,有其內在的邏輯。雖然中國已經在大力推進“民心相通”工作,也取得一些實實在在的成績,但是離目標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民心相通”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一帶一路”涉及幾十個國家,有著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語言和風俗習慣,要達到“民心相通”的效果需要長期努力,而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另一方面,中國自身存在一些需要改進或加強的地方,包括相關人才儲備不足、工作方式方法陳舊、工作機制不健全等。這正是今後開展“民心相通”工作需要彌補的薄弱環節,“一帶一路”倡議一定會通過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實現沿線各國的共同繁榮。


註釋:

1. 本研究受“中國與東印度洋地區合作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資助。

2. 張玥:《一帶一路,各省找路》,南方周末網,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367

3. 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9/08/c_117273079_2.htm

4. 張明:《直面“一帶一路”的六大風險》,載《國際經濟評論》,2015年第4期,第40-41頁。

5. 李自國:《一帶一路,風險不可不察》,載《東方早報》,2015年3月19日。

6. 《習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1/29/c_1113457723.htm

7. 《願景與行動》第五部分“合作機制”列舉了10個國內合作平台機制與10個國際合作平台機制。

8. 見《願景與行動》第五部分“合作機制”。

(來源:《和平與發展》,2015年第5期)

Views: 1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