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這是“一帶一路”最大的痛點 上

1“一帶一路”的大腦,嘴巴和身體相互配合不容易

“一帶一路”有四大主體資源: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兩者如車之兩輪,需要同步驅動;學者、專家、智庫是第三大主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中樞和大腦,要為“一帶一路”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而媒體是第四大主體。說是四大主體資源,但顯然不只是它們,還包括非政府組織、民間群體、甚至中國的遊客,這都屬於主體資源。

但現狀是四大主體基本上是分散的,相關資源整合嚴重不足。比如,有很多政府、企業和高校也成立了“一帶一路”研究院,但大多數單位只不過是掛一塊牌子而已,沒有進行實地調研,甚至沒有專業的研究人員,最終很難向社會提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而國內主體資源的碎片化必然無法形成合力,無法對接國際資源。

要實現聯動效應,就要進一步識別主體資源,對接主體資源。進一步的建議是,建立“一帶一路”的智慧園區,打造中國智谷。拿美國來做類比,美國之所以強盛,它的創新是底蘊,基礎在於有矽谷等諸多創新平台。研究美國可以發現,產業創新與教育資源的對接是緊密聯系的。以矽谷為例,沒有斯坦福大學可能就沒有矽谷,反之亦然,產業需求與教育資源實現了充分的互聯互通。


而我們在“一帶一路”上也是這樣,聚智才能聚焦。聚智怎麽聚呢?

我們的產業園區是相對過剩的。中國幾乎每個縣都有產業園區、工業園區,但是優質企業是有限的。拿中國的一些城市做試點,先打造“一帶一路”的智慧園區。不一定要去引企業、引項目,我們可以嘗試去引一些研究中心、孵化基地和高端智庫。

之前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中央也提出了高端智庫建設問題,說明中央也意識到,中國的建設離不開高端智庫的思想支撐。而且這個智庫不一定是研究中國的智庫,更是研究沿線相關國家的智庫,比如說在內蒙古,引入研究蒙古國、俄羅斯及其遠東的智庫,這樣智慧園區可以更好地發力在中蒙俄三方。再比如,廣西的發力可以是東盟十國的智庫。頻繁的互動才能碰撞出“一帶一路”的火花,才能碰撞出“一帶一路”的實惠。

所謂有思路才有絲路,提供源源不斷的思路,需要這些智慧園區的支撐。我們要發揮中國自身的話語權,打造智谷。其中四大主體資源很重要,讓主體資源在智慧園區裏交流互動,強化產、學、研的對接流動,孵化出我們所需要的“一帶一路”人才。同時,智慧園區也是一個創新容錯的基地。

有研究表明,首次創新的出錯、失敗幾率很高,但是二次創新成功的可能性會很高。通過智慧園區,把首次創新失敗的案例入庫,二次創新的時候就可以在其中找素材,這樣有利於避免人走重覆的試錯的道路,這是中國目前急需的。

借“一帶一路”的契機,建立全球創新容錯的基因庫,屆時會有很多火花迸發出來。智谷作為一個平台紐帶,可以統一規劃上述資源,優化配置組合,避免重覆試錯,最終發揮出“1+1>2”的合力。

2怎樣破解“雷聲大,雨點小”的難題?

中央和基層的對接中,似乎一直是中央在提戰略構想,基層有些創新不足。甚至有的地方人才等資源缺乏,看起來似乎沒辦法承接中央的這個構想。

“一帶一路”的核心是互聯互通,除了產業的互聯互通外,也包含中央地方的互聯互通。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在今年3月28號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但是文件提出後,地方的狀態是在“等”,坐等“一帶一路”的規劃和項目。而中央希望地方先有基層創新,先做什麽。一時間,中央在看地方做什麽,地方在等中央做什麽,在等中央一聲令下。

這種不聯不通的狀態長期沒突破,所以現在出現“一帶一路”“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標志性項目和精品工程少,以前做什麽現在還在做什麽,“一帶一路”的特色產品和項目就顯得少多了。

要在這一點上取得突破,首先地方要在理念上充分認識“一帶一路”的基本內涵。很多地方對“一帶一路”沒有充分的認識,認為“一帶一路”就像當年的4萬億一樣,是一個打到地方去的利好紅包。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一帶一路”是有為才有位的。

地方要主動思考什麽是“一帶一路”產品,自身如何打造出足夠好的產品,打造出國際市場需要的產品,要充分進行“一帶一路”的供給側改革,使“一帶一路”的中國城市和中國企業充滿魅力。

地方城市的根本問題在於,很少充分研究過“一帶一路”沿線有哪些國家,以及它們的具體需求是什麽。研究後就會發現機遇是很大的,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但是現在很多地方研究的是中央政策,而不是沿線國家,這就是痛點所在。

3國內各地方政府內耗、排擠,地方保護主義太濃怎麽辦?

斷裂是“一帶一路”的最大痛點。國內出現“行政區劃式”的發展現象,不同地區在競爭中各行其是,有些地區間發展也有同質色彩,擡高自己,排擠別人,這個問題在“一帶一路”中該怎麽協調呢?

要防止“行政區劃式”的發展方式,防止國內省、區、市之間出現斷裂。舉例來說,西北五省都是做陸上絲綢之路的,但目前西北五省聯合發力的現象很少見。依然是傳統的各自規劃,各自落地。新疆、青海、甘肅等省區都在積極尋找主導權和優勢資源,難免造成“擡高自己、排擠別人”的不良局面。整體來看,各省不僅沒能形成合力優勢,反而在內部競爭消耗。

區域性的經貿合作目前沒有形成聯動效應,這就是痛點所在。行政區劃式表現在區域內部一些大的經貿合作沒有充分的配合、協調、互補和規劃,更多的是區域性的自我規劃,沒有形成區域性聯動。

就拿今年新疆9月1日的亞歐博覽會來說,我在西北調研的時候發現臨近的省份,比如甘肅、青海、寧夏等基本不知道這個博覽會,這就失去了機遇,失去了聯動。退一步講,即使知道新疆的亞歐博覽會很多省份的想法也不對,認為跟自己沒關系,只是新疆的企業服務於歐亞的五十幾個國家。

這並不是個別現象,寧夏的中阿博覽會,現在也主要是寧夏企業在做。中國經濟似乎一直都有一個慣性:排他主義的地方化和保守主義的本地化。

十三五中有專門文件提到“陸海聯動”。針對現在沿海省份做“一帶一路”規劃,主要是面向海洋,而西部省份主要是面向亞歐大陸,這就是一個痛點。這方面我們可以多借鑒新加坡的經驗。

新加坡很會發力“輕巧精準”,它的第一個經典案例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個案例是中新天津生態城,這兩個都是在沿海城市做,但是第三個點就放到了重慶。新加坡本身是個海洋國家,按照我們的慣性,它就只需要對接海上絲綢之路就可以了,但是這樣一個城市國家也在做中國西部的開發,也就是陸上絲綢之路。

我們的城市也要有新加坡的這種視野。我認為,“一帶一路”的地區聯動,要形成省際的“一帶一路”政策協調和項目聯合推進機制,比如大型經貿論壇和旅遊合作開放等等。

這個構想的實現有賴於頂層設計。需要中央先有一個大的規劃、助推兩個機制:一個是區域性的,比如說“海絲”和“陸絲”相關省份的政策協調和聯動機制;二是海陸對接的聯動和協調機制也要建立。現在福建的泉州和陜西的西安已經在實現聯動,但主要是自發性的。如果中央能助力推動,從個案變成普遍現象,一定是大有可為的。

Views: 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