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領:中國需要什麽樣的大學(二):大學的教育目標

我經過自己的生命體驗與綜觀世界各國大學教育的經驗,把大學階段的教育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世界文化胸懷和善於解決問題的人。這樣,大學教育就有了生動的靈魂,充滿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激動人心的人生探索和職業探索。

對於追求真理,作為繼承文明與發展新思想為使命的大學首先要把學生們培養成為具有世界文化胸懷的人。世界文化胸懷是指站在東西方文化相整合的角度,具有“藝術的感覺、哲學的思辨、科學的實證”這三大核心素質的胸懷。大學的校園文化應給予學生們豐富的生命體驗,讓學生們過一種真正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雅文化的陶冶是教育的本質,無論是知識作為一種文化,還是生活作為一種文化,其教育的功能都只在於陶冶。學校的一切,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因為學校的核心功能就是對學生進行精神的訓練與精神的陶冶。人要過一種優美而高尚的生活,就需要內心有豐厚的人文修養。在大學裏,作為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的最為激動人心的課程是藝術、哲學與科學相結合的課程。在我看來,健全而又美好的人生是以人文精神為中心而展開的生命歷程,大學教育的重心不在技藝而在精神。

大學首先要通過人文學科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們進行一種精神和氣質的訓練,讓學生們的內心充滿一種高貴的人文底蘊與審美精神:藝術是從感性形式與審美價值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學問;哲學是從高度概括性與普遍適用性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學問;科學是從實驗化、邏輯化、模型化與定量化的角度把握世界的學問。

就構成人的精神世界來說,科學並不是全圓,正如藝術、哲學不是全圓,而僅僅是全圓的一個弧面。只有藝術、哲學和科學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統一體,才是一個全圓。而這個全圓就是健全理性與完整人性的象征 。

世界文化胸懷是一種對人的心靈空間的全面拓展,這種全面拓展應從學生的心靈活動開始,重心是個人的文化體驗和精神感受,以及從這種文化體驗和精神感受中獲得的快樂和意義。在大學這個充滿各種夢想的好高騖遠的理想主義的階段,讓生命滲透著一種強烈的美感吧,沐浴著藝術、哲學與科學的美感沈潛到人類精神的最底層,是多麽優美而崇高的享受啊。高雅的藝術、哲學與科學有著海洋底層的性格和氣質,盡管海面上波濤洶湧,可海水深處總是寧靜的,靜穆的,安詳的。

作為大學生,首先要培養藝術的感覺,藝術的感覺實際上就是一種審美的修養,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對美好形式與美好色彩的激情。觀察一下吧,凡是審美修養高的人,他(她)的言和行往往都有一種超越性。康德講:美具有超越性與普遍性。美的超越精神永遠引領我們超越現實而指向未來。在我看來,唯有超越,人才可能浪漫;唯有超越,人才顯得天真可愛;唯有超越,人生才值得一過。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直倡導要用“人生的藝術化”這種審美的態度來對待生活。這裏,人生的藝術化從何開始呢?我認為人生的藝術化應從培養一個人的藝術的感覺開始,這就需要我們至少掌握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文學、美術、舞蹈、攝影等)來走向生活。

藝術的感覺是個體生命展開的精神基礎,如果人生沒有這一精神基礎,個體生命實際上就只是人的符號,而缺少人的內涵。西方人說:一個不懂音樂的人會失去一半的生命,如果再不懂文學就會失 去另一半的生命。我卻說:一個人如果不懂藝術,他只是在求生存,只有學會了用藝術語言來表達情感,能夠享受人類的藝術語言,他才算是真正地進入了生活。其次,大學生還需要培養哲學思辨的頭腦:培養哲學思辯的頭腦主要是通過系統閱讀《西方哲學史》與《中國哲學史》以及《中西哲學名著選讀》來實現。這是每個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的訓練。在我看來,哲學對個體人生的核心意義是,為我們的內心世界灌註一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並享受孤獨的精神氣質,鑄造我們一種“仰望星空與俯察大地“的高貴感。哲學思辯的頭腦就是智慧的頭腦,因為哲學本身就是智慧的同義詞。

哲學思想是思想的至高點、是時代精神的先鋒,哲學教會我們不是片面地思考而是整體地思考,教會我們安靜下來回歸內心的精神生活,讓我們學會沈思與冥想,學會靜觀與玄覽,學會與天地人進行心靈的對話。受過較長時間哲學熏陶並深愛哲學的人會從內心深處會升發出一種“會當淩絕頂,一覽眾 山小”的摧枯拉朽的氣勢與一往無前的批判精神。真正的哲學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什麽是哲學?簡單地說,哲學就是宏觀思考問題的智慧與激情,是對思維著的事物所作的形而上的考察,是系統化與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德國詩人海涅曾告誡人們“千萬不要輕視閉門苦思的哲學家,因為他們可以產生出雷霆萬均的力量。”

馬克思說:“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它是文明活的靈魂。”根據我的感受,一個人要擠身於強者之林,就不能沒有哲學思維。德國著名物理學家、19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M·勞厄在《我的物理學道路》一書中說了一段激動人心的話:“我從來就沒有聽過哲學課,但是我對康德哲學卻很花了一番功夫,作了深入研究。開始的時候,我讀了庫諾·費舍爾的哲學史,後來我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鉆研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以及他的其它一些論著,主要是倫理學著作。

我對康德哲學的熱情發端於中學時代,奧托·B是我的啟蒙老師。不過我認為只有進了大學我才開始成熟到理解哲學。哲學從根本上改造了我的生命存在,從此以後,甚至物理學的內在價值也在於為哲學提供了一種基本的手段。我的看法是,整個科學都必須把哲學視為它們共同的中心,並圍繞著它來運轉。科學的內在目標乃是為哲學作出貢獻。這樣,也只有這樣,面臨科學日益專業化,我們才能保有科學文化的統一性。倘若沒有這種統一性,整個文化就會崩潰。”這真是一段真知灼見和鼓舞人心的自白。

最後,大學生還需要培養科學的實證精神:科學的實證精神就是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與行動能力,需要我們學會用實驗化、邏輯化、模型化與定量化的科學思維方式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以使我們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實驗化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運用觀察、實驗等感性方法以獲取數據的思維方式;邏輯化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通過概念、判斷與推理來進行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主要有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判斷與推理等思維形式;模型化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建立模型的思維方式,模型是一種以簡單的圖形、符號、實體等表示一個真實系統的簡化形式,模型是為了化繁為簡,便於對真實系統進行分析、說明、控制和試驗而建立的,建立模型是科學研究中最基本 的研究方法和核心環節;定量化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定量計算,以及用數量來表達關系與結果的思維方式。


有了“藝術的感覺、哲學的思辯、科學的實證”這三大核心素質,我們就有了充分享受人生的基礎。人生是多面而相互和諧的整體。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藝術作品。藝術是情趣的活動,哲學是智慧的活動,科學是解決問題的活動。所謂享受人生也就是享受情趣豐富的人生、享受探索智慧的人生以及享受解決問題的人生。

有藝術感覺的人是體驗豐富和情感極其飽滿的人,他(她)能通過“音樂、文學、美術”去體驗不同時間與不同空間的各種各樣的優美與崇高、粗俗與高雅、保守與反叛,激情與浪漫,他(她)能通過一株草、一棵樹感受四季的變化和宇宙的存在,他(她)能從平淡的一首詩、一支歌曲中感受人類真摯的情感;有哲學思辨的人是善於思考和思想博大精深的人,他能通過思辯,從混頓和雜亂的現象中整 理出秩序和規律,他能享受世界思想名著並與世界智者進行心靈對話,放大了認知、擴展了思維,從而思想變得象大海般的寧靜與深沈;有科學實證的人是善於分析與勇於實踐的人,他的生活始終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嘗試著用實驗化、邏輯化、模型化與定量化的科學思維方式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從而因善於解決問題而找到成功的感覺。現在,在大學這個充滿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人生階段,讓我們“學會詩意地棲居”並出自內心地欣賞生命吧,正象一首詩寫道:欣賞生命吧,讓我們的心有一個沈靜的時候,笑看生命中那些愉美的瞬間,體味那種無以名狀的感動。

在秋夜,靜聽秋蟲的低吟;在冬晨,歡呼漫天的飛雪;在夏天,為幾只知了而童心大發;在春天,為整個世界被喚醒而鼓舞。生命給了我們清新的早晨和怡人的黃昏,生命給了我們激蕩的音樂和憂傷的詩歌,甚至,生命給了我們一個雨季,讓我們懷想那個打著油紙傘,結著丁香般愁怨的姑娘。生命給了我們許多,生命是值得珍惜和欣賞的呀。欣賞生命吧,這實際上是欣賞我們燦爛多姿的自己。人生多美好,聰明的人總是能夠把握住每個人生的機會。一路走,慢慢欣賞啊……


其次,對於追求真理,作為繼承文明與發展新思想為使命的大學還需要把學生們培養成為善於解決問題的人。善於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掌握一定專業技術的具有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這裏,對大學生“解決問題的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就突顯為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作為創造性核心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是一個民族與一個國家生命活力的象征,是社會朝氣蓬勃全面發展的動力源泉。為了使大學教育充滿對個體潛能的充分激發與創造性素質的全面培養,我認為主要應從下面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創造首先要培養審美人格。審美人格是一種“逍遙遊”的人生境界;一種澄明、敞亮、與萬物為友與天地為一的闊大心胸;一種體驗“道”的內在感覺;一種道法自然的本真生命狀態;一種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工作的內在動力與內在素質。人格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大致可分為功利人格、審美人格與創造性人格三種類型。功利人格追求的是物質利益第一、精神利益第二,審美人格追求的是精神利益第一、物質利益第二。審美人格可以走向創造,功利人格也可以走向創造,但是,功利人格立足的是求生存而創造,以滿足自己生理的需要與安全的需要為主,審美人格立足的是求發展而創造,以滿足自己審美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主,其創造的層次及其創造的數量與質量都會遠遠高於功利人格的創造。

因此,由審美人格到創造性人格再到創 造性的精神向物質的轉化,這是開發人類創造潛能的最佳途徑,也是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徑。由此可見,大學要盡可能通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系統訓練來激活學生們的創造意識,讓學生們的“身、心、靈”都沈潛到創造的感覺中,並深深體會到創造的種種樂趣。生命唯有創造才有歡樂;創造需要強烈的性格與強烈的生命;創造是什麽?創造就是把自我意識灌註到世界中去的一種情感沖動,是自我實現的最高表現形式;創造就是生命的再生,不論是精神方面的或肉體方面的,創造總是脫離軀殼的樊籠,卷入生命的旋風,與日月爭輝,與神明同壽;創造就是消滅死,就是永生,就是不朽。。。。。。

一個真正的創造者,一生都要與精神同行去極積而勤勞地開拓著自己的理想的世界;創造者比其他人更加需 要精神,關心精神,重視精神,精神就是自我意識,也就是說,自我意識就是純粹精神和絕對精神;創造必須要達到純粹精神與絕對精神的高度,才能創作出有個性、有思想、有生命力的作品。作為一個追求卓越的創造者,與純粹精神同行並抱持“真理至上”與“學術至上”的內心信念,是一件極難做到的事情,他不但要有“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有一種能把創新的感覺推到極致的內在生命的爆發力,有一顆簡單的心、潔凈的靈魂與寧靜的心態,而且還要有為理想而獻身的品格,是為真理、為理想、為信仰而創造。創造者必須要與審美精神同行並修煉出一種純粹精神與絕對精神,然後才能走向有生命力的創造。


第二、參與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實踐。一要有興趣,二要有能力,這是一切成功的基礎。興趣是一種選擇,能力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實踐,實踐,再實踐,這就是培養能力的秘訣。這裏,培養創造性素質的重要途徑是自我確定研究課題或跟隨導師確定的研究課題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科研實踐。在科研實踐中積累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在我看來,一個好的研究人員的素質主要有:審美人格與全面的知識;問題意識;徹底投入實踐的生命體驗,以及由此生發出的見解與創造性的學術洞見。為此,我們需要註重以下三大研究素質的培養。


1.樹立問題意識。科學研究是從問題開始的。或者說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是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由此可知,樹立問題意識是科研素質的基本功。問題產生於主體與被認知對象的相互接觸的過程中。要真正做到正視問題,我們就必須要端正對問題與知識的認識,知識是對解決了問題的思想、理論、方法、資料的積累,問題解決得越多,知識量越大。問題是對既定知識的質疑或否定,它是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動力。因此,問題可視為生長新知識的種子,此時,知識便是問題的果實。但是,種子與果實之間始終存在著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所以,知識同時也是引發問題的種子,而問題又成了知識的產物。

科研人員要善於從現有知識與成果的基礎上發現研究領域中未解決的問題,了解這些問題主要有兩大途徑, 一是通過自學來了解,二是通過老師來了解。老師是掌握知識的先行者,在教學中,應向學生介紹本學科或相關學科的疑難問題,有爭論的問題、前沿問題或為解決相關學科的問題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提倡把老師問倒,在研究中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代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十分強調問題的重要意義。他說:“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實驗、去觀察。”提出問題,才能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吸引人們進入科研領域,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創造。


2.培養科研精神。科研精神就是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研究態度與研究作風。科研精神可以從很多個方面來進行闡釋,但我認為最重的科研精神主要有三大精神,即享受研究樂趣的精神、挑戰科研難題的精神與走向科學實證的精神。對於充滿創造性的人來說,走向科學研究道路的核心動機主要就是研究本身所帶來的自我實現的樂趣,如果一個人不能從研究過程中享受科研所帶來的自我實現的樂趣,那麽,就應該放棄研究而轉向做其它工作,科研樂趣會使一個研究人員面對困難時,仍能堅持不懈、吃苦耐勞地堅持下去,直到做出成果,或者否定最初設計的方案而另尋新思路;敢於挑戰科研難題這是衡量一個研究人員的勇氣、信心與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與一個 大型企業的科學研究主要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這三種形態,國家與企業科研發展的比例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2∶3∶5”為最優的結構。

這裏,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基礎理論與應用開發是水漲船高的關系。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屬探索性的科學研究,它的主要任務是認識自然,研究自然界各種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揭示各種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並加以理論的說明。它的目的並不是立即直接地應用於生產,而在於創新知識,為應用和開發研究提供具有指導意義的共同理論基礎;應用研究既有基礎研究認識自然的一面,又有開發研究改造自然的一面,是介於它們之間並成為溝通它們的橋梁。應用研究有兩方面的任務:

(1)探索基礎研究成果應用的領域和可能性。研究如何對它們進行應用的原理和方法;

(2)研究生產中提出的帶有方向性或共同性的科學技術問題,找出某一生產領域內的具體規律,有的還包括在實驗室階段創造新技術、新方法、新流程等;開發研究是把應用研究的成果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它的主要任務不是獲得知識,而是展開知識,把應用研究的成果發展成為某項工程的或某種商品生產的技術,使實驗室的成果進一步地擴大和具體化,包括進行工業性中間試驗、定型設計、小批量生產或大田試驗等。

這三大研究領域存在著許多科研難題,我們要敢於挑戰基礎性的研究難題,造就大師級的科學家以此來帶動國家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如果忽視了對“基本問題”的關注,往往只能成為工匠型的專才,對於人類進步的貢獻只能停留在某些技術的層面。因此,敢於挑戰科研難題是 造就大科學家振興國家科研水平的戰略思維。走向科學實證的精神就是指抱持科學的經驗性、精確性與可檢驗性相統一的精神。科學以經驗為出發點和歸縮。起於經驗(由觀察、實驗而來)迄於經驗(用實驗與所得到的科學認識進行檢驗),力求不超越經驗。

科學要求得到的結論是具體而精確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數據、圖形來表示,其誤差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科學的最終結果不是籠統的、有歧義的普遍性規範,而是個別確定的、具體的命題,它們在可控條件下可以重覆接受實驗的檢驗(可重覆性)。其中可檢驗性是關鍵,它是經驗性的基礎和精確性的保證。在科學研究中極為重要,後來被稱為實證原則的可證實性標準,正是對科學可檢驗性特征的一種哲學反思。實證性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可檢驗性。

可檢驗性(可實證 性)至少包含這層意思:首先它意味著科學實驗是基本的科學實踐活動,實驗方法是科學的標志,是最重要的科學方法;其次,它為科學假說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方法論原理,不論提出假說還是鑒別假說都應當遵循這個可檢驗性的道理;最後它是科學發現獲得社會承認的基本條件,在這裏表現為實驗結果必須可以再現的重覆性特點。


3.掌握研究方法。科學研究要從樹立問題意識入手,通過培養科研精神與掌握研究方法才能將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科研實踐進行到底。掌握研究方法就是對展開研究活動的全過程進行方法論訓練以內化為自己的研究素質。研究方法的全過程主要由如下幾個環節構成:科研選題方法——獲取科學事實的方法與進行科學抽象的方法——建立科學假說與科學理論的方法。下面分別對這幾個環節進行簡要的闡述。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一步:掌握科研選題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開始。科學研究首先要從科技發展需要與社會需要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搜集資料並提出假說與設計研究方案。選擇課題,一般需要通過社會調研和查閱情報資料,搜集有關素材,準確掌握有關理論、學說及研究動向,在綜合已有信息的基礎上發現研究課題,對目標與約束條件進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提出假說構想。

與此同時,還需用數學方法或圖表等形式,對初步確認的研究目標進行科學表述,並設計可行性的研究方案。最後要進行論證與評價。對所立課題的研究目標、立論根據、前期工作、實驗手段、研究方法、實施條件等逐一論證;其次,對課題應開展綜合性評價,估價科學價值、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經全面系統的可行性、可靠性論證評價後,才可確認課題。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二步:掌握獲取科學事實的方法與進行科學抽象的方法——獲取科學事實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方法、實驗方法與模擬方法等。觀察方法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通過感覺器官或借助一定的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自然發生的自然現象的一種科學方法;實驗方法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科學研究目的,應用一定的物質手段(科學儀器和設備),在人為控制或變革客觀事物的條件下獲得科學事實的方法;模擬方法是以客觀事物某些相似方面為基礎,用模型模擬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稱為間接實驗方法。通過這三種方法積累感性經驗與原始數據,為進行科學抽象作好經驗準備與資料準備。進行科學抽象的方法主要有邏輯思維方法、思想實驗方法與系統科學方法。邏輯思維方法又稱理論思維或抽象思維方法。

它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的思維形式對客觀世界進行抽象與概括的方法。常見的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比較、分類與類比等方法;思想實驗方法是一種運用想象力在人們頭腦中進行實驗的方法。它既沒有實在的儀器設備,也沒有實際的實驗操作,擁有的“實驗”為特定的思維活動形式所提供。思想實驗不受限制,借助於想象能力,可以把實驗者置身於任何對象的環境之中。愛因斯坦稱它為“思維的自由創造”,是“理智的自由發明”。要獲取它,既要對要解決的問題有深刻的洞察,又要進行長期艱苦的思索和多種多樣的嘗試。系統科學方法是指按照系統科學的整體化 觀念、模型化觀念、最優化觀念與系統科學的整體原理、有序原理、反饋原理以及系統科學的“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的理論,把研究對象視為系統來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系。系統科學方法把註意力集中於研究對象的整體關系,集中於研究對象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的總體過程,全面把握環境與系統,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變化的規律。倡導用系統——要素——層次,結構——功能——漲落,狀態——過程——轉化的系統分析法來考察研究的對象,以達到最優化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系統科學方法是一種由分析走向綜合的方法。我們常用的主要有八種方法:系統分析方法、信息分析方法、反饋控制方法、耗散結構方法、黑箱認識方法、功能 模擬方法、系統規劃方法、系統工程方法。


掌握研究方法的第三步:掌握建立科學假說與科學理論的方法—— 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在某一特定領域內,找出支配全局的統一的規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僅僅應用科學認識的感性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應用認識的理性方法,借以對感性材料進行研究和加工,在理性認識的過程中提出科學假說。科學假說一般是指以一定事實材料和確定的科學理論對未知的自然現象及規律作出假定性的說明或解釋,通常由命題、理論陳述、推論三大要素組成。科學假說常常抨擊著傳統觀念和歷史錯覺,恢覆科學的本來面目;各種假說並存,有利於集思廣益,更全面與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促進科學理論的建立;假說增強科學研究的主動性、計劃性和目的性,以更好指導科學實踐。”科學理論是指系統化了的已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知識體系。它用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完整地反映客觀對象的本質及規律。科學理論必須有三大功能,即解釋功能、預見功能與指導實踐功能。構建科學理論體系常見的主要有三種方法。①歸納化方法。歸納化建構方法是從個別的單稱陳述推導出一般的全稱陳述的方法。它的前提是關於觀察事實的陳述,結論是理論形態的陳述,基礎是歸納原理。借助歸納方法能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原因是在客觀事物中,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因此,同類的個別具體事物中存在著相同的一般性、關系和本質,其次,在現實世界中也客觀地存在因果規律;②具有演繹性質的公理化方法。公理化構建方法,稱為公理化的邏輯方法。一般從少數幾個基本概念,即公理化公設出發,邏輯地演繹出一系列的推論,由此所得到的邏輯演繹體系,稱為公理化體系。愛因斯坦所謂“完整的體系是由概念、被認為對這概念是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這三者所構成的”,即公理化的理論體系。公理體系的建立是人類科學實踐的認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建立的公理化體系是有局限的,所謂邏輯嚴謹、完備、無矛盾、簡單等只能相對於一定歷史條件而言。隨著實踐和科學認識的發展,理論的局限和缺陷,會為新的體系所取代。③綜合構建方法。現代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綜合出創造、綜合而創新、綜合促發展。構建自然科學理論體系不可缺少綜合。從歷史上看,綜合構建理論,多用於學科內綜合,鄰近學科綜合,非鄰近學科綜合,多學科綜合等。每一種綜合都可建立起新的知識體系。牛頓理論體系的建立,使用了包括天體運動學、地球力學、數學等多學科理論的綜合;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建立,不僅運用了生物學知識,也綜合了物理學、化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至於生物力學、物理化學、量子化學、生態學、經濟地理學等本身就是不同學科通過綜合方法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隨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綜合法構建新理論體系的趨勢,將會進一步加強。


經過以上創造首先要培養審美人格,以及參與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科研實踐這兩個方面的系統訓練後,內心世界已處於激活的狀態,此時,生命的啟示、創造的靈感、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會從心底裏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生成小溪、匯成江河、融入大海。

2013年5月17日於美國舊金山
(收藏自2013-05-19 愛思想網站 )

Views: 7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