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半月來,新加坡博物館真是黃金熠熠,金光閃閃,皆因為在低層的展廳有一個公元前8世紀黑海遊牧民族的黃金展。古物被挖掘出來的區域現屬烏克蘭,趁著今年是與我國建交20周年, 烏克蘭才慷慨地把寶物借給我國展覽兩個月。 根據我約略的估計,連同本地的展品在內,展出的各黃金飾物、武器、馬轡、用品等等,至少有16 公斤以上。怪不得博物館這次的守衛特別多,幾乎是每10步一崗,崗崗視線相連。

記得當年中三上化學課時,林金登老師教了我們“元素氧化活性表”口訣:“嫁那個美女,今天去天津,同共飲北京”(鉀、鈉、鈣、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那是我第一次從科學角度接觸黃金,也認識了黃金的穩定性、軟度、可塑性和韌度。記得我們算過,1 立方公分(如尾指的指甲般大)的黃金,可以被拉成500公尺長的金絲,或被碾成一張長、寬各1公尺的薄金片。當時也沒特別去註意這些東西,倒是這次卻在展覽裏感受到了。

我國的各族群都有他們自己一套“黃金文化”,一般上都以黃金作為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征。不過各國對黃金制成的飾物的喜好則略異。例如華人偏愛24K純金但純金較軟易變形,東南亞則流行22K (約91.67% 純度)的首飾也因為它不易令皮膚敏感;18K(75%純度)則是國際金飾標準,而美國則多是硬度高的9K(37.5%純度)金。目前先進的科技更能在黃金裏加入其它不同的金屬而產生出各種漂亮的18K 粉紅金、白金、紫金等等。

現代科技在黃金的提煉,產品制造上確是比古人先進得多。但如果去博物館看看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飾物,我們一定會自愧沒能超越古人的設計功力。無論是戒指、耳環、項環項圈甚至發簪等,都不遜現代的設計。相信大家都曾看過電影裏的淘金客,得到金子後常常都會拿來咬一咬以確定金子的純度;不過這辦法現已 行不通了,因為早有騙子發明了“金包鉛”,它的軟度與24K金不相上下。上個月在鄰國更發現了先進的“金包銀”技術騙案,連有經驗的各當鋪業者也上當,損失將近百萬令吉呢!

黃金通常被視為“安全資產”,因為它不像貨幣那樣會直接受到政府的財政或貨幣政策的影響。所以當世人開始對紙幣如美金、歐元失去信心之際,就會轉而投資黃金。為了在黃金買賣市場爭得一杯羹,我國金融管理局將於今年10月開始對“投資級”的黃金交易免征7%的消費稅。這對有閑錢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大誘惑,相信屆時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投資產品上市。筆者對黃金買賣一竅不通,不過從最近全國財務教育計劃的“存錢有方、理財有道”(MoneySENSE)頻頻 發出“小心跌入黃金投資陷阱”的忠告和訊息看來,投資黃金的風險也定會不小。總之老話一句:“世上沒有免費的早餐”,進場要小心,先充分了解各項產品,免得蒙受不必要的虧損。

在“淘金展”的背後,其實有著2800年來黑海遊牧民族的血淚史。遊牧民族一個個地興起,為生存互相廝殺,爭奪資源;勝者為王,敗者被滅族、俘虜為奴、同化。他們沒有文字,一個個的故事靠的是歷史遊記而流轉下來。有些傳說似乎匪夷所思,例如書上說史基泰戰士首戰得勝後必飲敵人鮮血,割下敵人頭顱獻給首領後,再把敵人的頭皮連頭發剝下來,綁在一個底部有洞的小金皿,掛在身上。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不過卻的確在將士的古墓裏挖掘到這樣的東西,在博物館的展櫃,向訪客發出咄咄逼人的詭異金光!

趁著開齋佳節,博物館免費開館迎賓,大家有空的話,不妨到博物館裏的烏克蘭,親身經歷黑海遊牧民族的淘金美夢。[早報,11 Aug 2012](更多家明佳作請點擊 http://km-work.blogspot.my

Views: 1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