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30 到70年代的電影發展,各學員都已做了很多討論和分享。我想在這裏從工藝及其他角度看看電影。

西方有籍可考的電影記載大約可推溯到1671年由德國人Athanasius Kirche寫的魔幻燈籠 (Magic Lantern)。 而東方的記載或可從司馬遷的《史記》裏關於漢武帝看“燈影戲”開始(見註);可惜中國人只發展到“走馬燈”就打住了。

現在世界一般上都承認電影是由法國盧梅爾兄弟於1827年首次在巴黎放映的。盧梅爾(Lumière) 在法文是“亮光”的意思,無巧不成書,難道天註定要他門發明電影?他們放映電影的那家咖啡館,Le Grand Café 就在巴黎歌劇院區,目前還在24小時營業,享受一頓晚餐和看個短劇大約也要 70 歐元(~S$140)。

電影用的膠底片的格式,是由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提倡的。底片寬35厘米(mm),每一英尺(大約300mm) 16格,每秒轉動 24 格,每格兩旁各有4孔。每個片盒 裝底片一卷300米,約重2.4公斤,可放映666 秒(~11分鐘)。可以想像當時放映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要換上十一個膠片盒的麻煩。故在電影院裏都用兩部放影機輪流操作,操縱的好就不會有跳片的現象。

戶外放映35mm就難了。所以有新的格式16 mm供戶外之用, 重量不到35mm 的四分之一 ,每盒膠片也可放映半小時以上。就是大家在博物館看到的那種影片盒了。當然,一分錢一分貨,16mm 的質地和請晰度就比不上35mm了。

闊銀幕電影技術是由美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用在訓練坦克部隊上,後來才應用到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它的放映原理簡單,只要在現有的放映機加上特別的闊鏡頭就可以了,所以得到電影界的接受。當然,戲院得裝修和重建銀幕。

大家有註意到放映機的高度嗎?從人的頭頂到眼的距離大約是11.5cm,所以後排的椅子就要高過前排約11.5cm;這樣的設計太花空間,所以放映機從上而下就省下了空間。不過最前排的觀眾就要昂頭看電影,不大舒服,所以前排座位的票價都較便宜,越往後就越貴。

根據王振春的“尋根集”記錄,50年代的小坡奧迪安戲院,是唯一設有一間“哭房”的戲院。何謂“哭房”呢?這是為有帶小孩去看電影的觀眾而設的。如果小孩看戲的時候哭鬧,大人就可以把小孩帶到“哭房”去,就不會妨礙其他觀眾了。真是考慮周到。看來不久我們現代的戲院也該設個“電話手機房”,讓我們有個耳根清靜的地方看場好電影。

>3000 字的導覽講稿也該趕好了,又是周末,大家就去看場電影吧!


註: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竈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更多家明佳作請點擊 http://km-work.blogspot.my

Views: 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