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漂亮的湯圓,是「雨花湯圓」。這是吃金陵菜(江蘇淮揚菜)的一道甜品。

南京古稱金陵,特產雨花石,小石卵上有隨意繞纏的綵帶紋理,一層一層暈化,每顆不同,永不重複。是大自然的巧妙天工。到南京旅遊的人,都喜歡帶一些雨花石回來細賞。而「雨花湯圓」是取其形象,在糯米粉中混合了可可粉(赭紅)、螺旋藻粉(青綠)、豆沙(紫紅),揉製出這悅目效果。餡兒是蓮蓉,吃來也不過一般湯圓口味,但以「外衣」取勝。太美了,吃一個少一個似地,帶不必要的惋惜——事實上,雨花台的雨花石,近年買少見少,精品早已落入不知誰家戶。有時還有假的出售,連石頭也說謊。

晚飯的時候聯想起翻版和贗品,真是殺風景吧。

有些湯圓外皮漂亮,有些則講究內涵。

乾燥清寒的日子,忽然吃到一碗好的甜品,感覺特別香暖,心不再灰。在本城地鐵天后站電氣道一帶,有家熱鬧的小店,喚「晶晶」,他們的酒心薑汁湯圓實在不錯,餡心是麻蓉加上玫瑰露酒,泡在薑汁糖水中,咬開柔韌的外皮,酒和姜的獨特芳香令人微醉又乍醒。這設計有心思。每次都點這個(還有炒米姜酒茶和薑汁豆腐花,我想我是喜歡辣。)

從前民間在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張燈賞月,佳節人人徹夜不眠,當然得弄點又香又甜的夜宵,一來取「團圓」之意,二來也祝願今年日子過得香甜。而這習俗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了。唐開元年間稱天下元夕燈火廣陵為盛,「家制米圓相餉,即呼之為元宵」。

除了「元宵」之名外,因它形如月,又名「圓宵」。在宋朝,也叫「焦錘」、「錘子」、「牢丸」、「浮圓」。南方則稱「湯丸」、「湯團」、「圓子」、「糰子」、「丸子」、「粉果」。生意人圖吉利,直呼「元寶」。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想當皇帝。復辟帝制取消共和,又怕人民反對,因為「元宵」與「袁消」同音,有被消滅之嫌,於是1913年元宵節前,他下令不準提此二字,自此以「湯圓」代替。漸漸成為最通行的名稱。想不到一度成為統治者的忌諱吧?

湯圓的餡兒都是豬油、白糖、桂花、玫瑰、豆沙、蓮蓉、棗泥、芋泥、南瓜、芝麻……等等,也有用花生、奶黃、巧克力、香蕉、草苺,比較另類。

其變奏有「擂沙團」,較大,滾上赤豆粉,清香軟糯。「鴿蛋圓子」潔白如鴿蛋,內包桂花、薄荷等糖餡,入鍋油炸後沾上芝麻粉。入口清涼。滬上豫園之寶。

沒餡的,廣東人有「糖不甩」,是湯圓沾糖漿椰絲芝麻同吃。還有「桂花酒釀丸子」,實心小丸子,因有酒釀同煮,桂花香而微酸,我最愛這個,可在南貨店買材料自己做。「珍珠圓子」是湖北特產,以一層亮晶晶的糯米為衣,在籠屜中蒸熟。

上海的湯圓名店各有特色。

「沈大成」點心店有一種清明糰子,又喚「青團」,碧綠得像假,用葉汁加糯米粉團成,拳頭大小,油汪汪的。是菜蔬蔥香。

南京東路上的「五芳齋」,已有百年歷史,以善制湯團、蘇式四季糕點馳名。1956年,陳雲主管中央財務,最愛吃名產「豬油湯圓」和「芝麻湯圓」。追溯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做共產黨的地下工作時,就經常到「五芳齋」了。這麼多年過去,他仍沒忘。可見吃的是感情。特務的另一面也不過如常人生活。

那天我走過南京西路的「王家沙」,它不算太「老」,只五十七年歷史,在上海則是無人不識。櫥窗內望,見人龍在等候,師傅們當眾製作,現包現賣。據說店中有「四大名旦」:酥餅、兩面黃、生煎包及鮮肉小抄手。其實他們以蟹粉點心最吸引,全年供應。現賣的清炒蟹粉或淨炒蟹油各二百元一斤。點心繫列有碧綠蟹粉、蟹粉泡菜飯、蟹粉大白菜春卷、蟹粉餛飩、蟹粉生煎、蟹粉小籠、蟹粉湯包、蟹粉豆腐……

面世才三年的「新發明」,是蟹粉湯圓,五塊錢兩顆。這款鹹湯圓,就像一個小小的蟹粉獅子頭,穿上一件白絲棉襖。香鮮可口,極受歡迎,一天可賣出一萬顆。

台灣九份地道的芋圓和蕃薯圓,也是湯圓一族。它們比較Q,而且鄉土味濃。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陸家咀某店(因不會回頭,所以沒記下名字),餐後有甜點,「涼瓜湯圓」,說是湯圓,卻不帶湯,一顆一顆獨立分包。用涼瓜汁入糯米粉,裹紅豆沙或綠豆蓉作餡。沾上黃豆粉的外皮,仍苦著一張臉地,吃進嘴裡,還是苦,苦到涼,便是甘,然後才進展到甜。第一次嘗到那麼有趣的圓子,只為中國人美食創意喝采。

湯圓雖是平凡的小點,但它密實、圓滑、可鹹可甜。它在蕓蕓眾生中,活得平安,但非掛帥招徠,故成不了被彈打的出頭鳥,不必面對大風大浪大起大跌。湯圓最重沈默「收口」,不咬開它,不知裡頭真相,倒是間諜首選。一顆收口不嚴的湯圓破裂了,餡兒汁液便流散在湯水中,壞了大局,非常惹嫌——所以它的操守很重要。

還有,一熟即浮的表現相當乾脆,是非分明。湯圓重新鮮,不能久擱,在湯水中久了,開始軟融,或變糊,或變味。不成形不成氣候。

湯圓是現世凡塵一種及時珍惜的恩愛小團圓。

Views: 1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