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怡潔·「寫」一道料理:飲食書寫之敘事分析(後記)

研究緣起: 自己愛吃,近年平面媒體出版許多軟性內容,閱讀過程中發現飲食文學有不同類別,閱讀時有不同感觸,可分為兩種,雜誌的多為純粹介紹特色餐廳、以折扣訊息為主,屬於報導性的;另一種則加入個人人生體驗、導入童年記憶、以及對食物的情感。

認為飲食是個日常性的活動,包含濃厚的社會文化意涵、集體記憶、群體文化。

飲食行動會將體驗轉化成身體感的記憶、或是對文化 or 國族的認同感。閱讀飲食介紹、電視報導也會勾起自身對料理的回憶問題意識:

一、飲食書寫如何勾起自己的生命故事?

二、此類敘事作品有何魔力因子?

三、結合敘事者個人生命與感官經驗的敘事手法,和報導性的的文章有何不同?

四、 各運用什麼敘事策略來寫?


飲食文學並非一個文類。其發展歷史切割不明,大致來說,五零年代興起的懷舊文學,外省族群記載食譜、描述飲食文化、寄託對原鄉情感,七零~八零之後,開始融入台灣文化、記憶與,九零年代開始,寫作的指涉對象包含全球各種的飲食,也可能結合旅行的過程。

有些文學當中的 內涵達到形而上的層次,如描寫精神狀況。流變初分為兩階段:

五零~七零年代--食物寄託鄉愁

八零~九零年代--個人經驗為主


分析工具:

以 Foss 和 Chatman 的分析脈絡解構文本的敘事元素。


分析敘事策略的視角:

Barthes:互文性(讀者與文本);

Todorov:擬真性 (eg.詳細描述開爐火的過程);

Satre:想像的的意識活動 (童年記憶對應敘事過程)。


分析結果:

一、島嶼的餐桌:36 種台灣滋味的追尋(較偏重此部份):部落格「國家的餐桌」集結出書,內容包括古早味的報導、食物與童年記憶味覺的差異、食譜。此部落格得過華文部落格大賞。 

Ø 敘事核心主題:以味覺召喚其生命記憶與懷舊情懷;次主題:記載個人烹調景況、回憶料理滋味、介紹料理的歷史、表達感念之情(對母親)

Ø 語言特性:知識性文字:料理文化特性、歷史淵源、塑造以情感為主的敘事氛圍

Ø 敘事特性整理: 1、抒發自我對特定對象的情懷 2、飲食作為一種自我生命圖景的縮影與象徵 3、再現飲食行動的經驗(透過細部描述、如寫日記過程) 4、飲食行動與料理的符徵 5、飲食本身的社會文化意涵(端午節)

Ø 敘事策略: 1、集體記憶釀造飲食文化深層意涵 2、食物為餌,垂釣記憶 3、襯出生命記憶對一些人來說,飲食已成為其生命核心價值,如部落格「肥到深處無院油」寫手,特地邀集眾美食達人與雄獅旅遊合作,到香港大啖美食。http://tw.myblog.yahoo.com/gary-lovetoeat/


二、Taipei Walker

Ø
生活休閒的雜誌第一獎:Taipei Walker

Ø 敘事主題:敘事焦點置於「物質」,料理本身;次主題:飲食餐廳、料理背景、提供飲食折扣情報、闡述味覺體驗深入報導較少;

Ø 敘事觀點:全知觀點,敘事者隱身,以旁觀、半涉入性的敘事、不會納入情感經驗。

小結: 一、許多研究方向需要擴充、還有更多文類待探索 二、文化圖景 三、情感態度為敘事基架 四、主要還是情感涉入,「味覺」不只是感官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

討論開始

鬼:記得原本怡潔的研究問題是:如何讓寫吃東西這件事情變得可能?自己如何寫、如何引起共鳴?後來的問題意識更清楚,很不錯。但限於篇幅,建議可把 taipei walker 部份拿掉,因書寫形式和那本書不同,文本比較好整理。

p.s.翁秀琪老師:你這問題值得一輩子來研究嗎?

臧:若是碩論,建議可以把 taipei walker 放進去做比較,更豐富。

暉:兩本書的不同點明顯,若比較反而寫不多,建議將範圍限縮為當代、華人飲食書寫

劭:剛提到「飲食文學」,這個就可以把 taipei walker 排除掉 ,即使是部落格也有不同風格,也有文學性很強的。台灣的飲食書寫開始流行自覺是從 1990 年代 「山居歲月」,在那之前對料理不會寫的那麼詳盡,多是族群對於料理的懷舊。探討這很有趣。因為他有時代的背景因素促成

芮:覺得所謂的個人情感並不只是個人經驗,也有可能是當地文化給的啟發或感想。記得有本書叫 「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3049

臧:關於飲食還有很多延伸的類別,如品酒。論文其中有一個地方提到「想像」的部份,飲食新聞如何引發讀者的想像?所有的新聞裡,飲食新聞是特例,政治新聞就比較難做到這樣

劭:覺得圖像很關鍵,老一輩人比較能夠只看文字,但現在的人需要靠照片的刺激

怡:其實一開始想做圖像,但翁老師建議那涉及生理學層次,更複雜了

釵:這題目很喜歡,寫作筆觸流暢。很好奇目前的書寫是圍繞飲食較多?還是觸及周邊裝潢、餐館

怡:都有

蔡:這研究擴展了思維的廣度、想像的空間。飲食是人類共同經驗,但極端缺乏學術研究。後續研究可包括新聞書寫多層次感官的回憶與想像,可放在華人傳播、家庭敘事之下。剛剛報告論文 時不只提到一次「媽媽的私房菜」,表示飲食的確勾起對親人、家族的回憶。覺得可先做文字部份,單是文字的隱喻就可看出敘事傳播的領域之「隱含的讀者」可能不是一般大眾,而是特 定想像的讀者,或是內在自己,monologue,因為華人可能,不擅於與家人溝通,透過文字很隱喻性的告訴對方「我想你」,可從精神分析、人類學相關的文獻著手。 關於「同理心」部份,深深覺得空間的游移會拉大生理距離,但減少了心理距離,心理會回到最原始的部分。核心研究點:感官記憶、媽媽私房菜。首先得畫個圖,釐清下手的脈絡

臧:蔡師剛提到一個滿創新的點。過去研究接觸過 Iser 隱藏讀者的概念(from 接收美學)。舉個例來說新聞記者訪問時一定有假設的讀者,通常不在現場但一定在傳播者的腦海裡。蔡師剛說的,隱藏讀者很有可能其實是自己,這表示傳播和心理學門有了接合的部份

劭:聯想到美國上過的論文寫作課,老師建議大家,一開始就要想,論文必須寫到讓 10 歲。孩子和阿嬤都看的懂。但也不能寫的太瑣碎,否則會侮辱讀者的智慧

楚:兩本書的主題和目的性不同,一個比較從食物出發,一個是從飲食這件事出發(名廚、氛圍)

怡:自己也反省,兩個樣本指涉的對象完全不同,文類太繁雜

臧:不知小直人能否幫忙找線上的飲食或旅行節目製作人。之後會不會做相關的報導?跟號角響起那類的美食節目差別在哪裡?

直:之後要去香港採訪。報導做的比較像真的,且是在新聞台播

臧:界線在哪?這就是最值得探討的地方

直:仔細想想好像也沒什麼差,但我們不能搞笑

臧:怡潔有繼續做擬真這塊嗎?

怡:沒有深入做 直:報導旁觀成分較多。號角響起比較像是行腳類節目。新聞做久了,覺得會 follow 一個淺規則, 但是講不出來

芮:覺得是表現方式不同。新聞是第三者、旁觀的角度 臧:其實不要害怕講這兩者沒有不同。號角響起會自己品嚐,也會訪問其他人

圓:過去寫過關於餃子的作業,有滿深的感情,因為爸爸愛吃。去德國時曾自己做,有個東北人很自豪,剁白菜吸引很多人來,但其實大家都不會包餃子,餡都掉了。發現許多情感都在食物裡釵:可能主角不是料理,而是親人間的聯繫,家鄉的感覺

暉:我腦袋中想到文化這部份。為何華人情感和其他人不一樣?食物對美國人的意義像汽油,是為了得到能量。但是對法國人來說是一種享受。那對中國人呢? 是一種家族傳承、傳統節日。從時間的向度上去想,中國民間會說民以食為天,如果人民沒有食物就會造反,對美國可能是自由更為重要。食物也有些哲學,如孔子說:割不正不食、君子遠庖廚。

 元:蜂蜜、豆瓣醬、羊肉爐(岡山三寶)。想到澎湖一位作家歐銀釧:記載一些快失傳的傳統食物描寫能夠引起想像,如特殊食材、烹飪過程(傳統的灶)、加入回憶。

劭:這本書強調的重點是復原失傳的食物,失傳的作法。

臧:為何這是一個傳播的題目?為何新聞研究所的研究生要研究這題目?

怡:向他者述說,這是一個傳播活動,牽涉到述說

臧:這麼講之前,先要定義傳播是日常生活的溝通

蔡:飲食文化的書,會不會很少出現在新聞當中?比較常出現在書籍、雜誌??

臧:之前國科會計畫,主要論點就是: 傳播就是敘事,傳播敘事學重要著作:如 Fisher(1987)傳播的敘事典範,Bowman,日常生活的敘事 Berger,胡紹嘉等。今日討論重點可歸納為:

1、文類的問題,許多文類需要處理,雜誌報導、部落格... ...

2、敘事主題:料理、料理周圍的懷舊感等等,該從哪裡切入?從哪裡停止?

3、敘事元素:時間、擬真、視角、空間、描述方式

4、描述方式

5、語言特性:如文字的隱喻

6、選材問題:圖片、連結、音樂,以及彼此間的連結

7、飲食敘事的課怎麼開?開什麼?

8、旅遊脫離不了飲食

9、飲食敘事如何跟商業活動結合?賣書?

10、當飲食書寫納入敘事分析的一環,它不同於其他敘事分析的地方在哪裡?

11、書寫策略:有沒有一種書寫策略、優於另一種書寫策略?

邵:小時候我們也許只會用「好吃」來形容食物,但現在會用其他方式,如描寫牛排上的疵疵聲。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上面提到,人的五感中,嗅覺是最難以形容的

臧:有趣新聞--車子上的假睫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tT0dJz8u0g

之後報告者:莉莉-元莊-小直人-蔡師 散會
(2010.09.11 老傳研究群 報告者:賴怡潔 紀錄者:黃嘉文)

Views: 2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