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上海面面觀 上海——大都市之一 (上)

一祖孫三代

這一天正是"冬至",並不冷,好像要下雨。下午五點鐘光景,天就黑了。上海北站的月臺上早已開亮了電燈。許多旅客正從剛到站的列車裏湧出來,鬼趕在背後似的朝出口處跑著。不多一會兒,那靠近列車的一段月臺上已經沒有人了,月臺出口處卻擁擠著五顏六色的一個大人堆。這當兒,冷清清的列車的二等室門口閃出三個人影來。第一個跳下車來的,是二十來歲的青年,穿一件花絨的拉練球衣,臂上掛一件夾大衣,不戴帽子。他下了車,旋一個身,把大衣披在肩頭,演了個柔軟體操式的雙臂向上屈伸,一面朝著車門喊道:

“爸爸!小皮箱交給我來拿罷。"

“要小心呀,"這樣答應著,一口24×14時的西式手提箱就由車門口的一個中年紳士的手裏遞給了那個拉練球衣的青年,卻又找補著說,“你就專管著這個。扶爹爹,有我呢!"

中年紳士氣色很好,看樣子頂多四十掛點兒零,穿的是駝絨袍子,外罩馬褲呢中裝大衣。他一手撩起大衣的下擺,一手扶著一位白須的老人慢慢地下車來。這位老者,就是那青年的祖父,單看他那白胡子,你至少要猜他將近八十,可是你再看他那紅嘖嘖的臉,他那很有精神的一雙眼睛,你會覺得他頂多不過六十四五;實在他是七十二歲,前清鹹豐十二年(公歷一八六二年)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五路進攻上海的時候,這位老人家剛剛出世,那時候,他的祖老太爺正帶了家眷避難在上海的英租界;那時候,這北車站一帶哪裏會有房子,蘇州河以北全是田地,現在的公共租界中區的跑馬廳裏那時還有小村落呢!

祖孫三代走到車站外邊,就雇了一輛祥生氣車,去落"棧房"。他們祖孫三代中間,那老祖父是十歲那年跟著家眷離開了上海以後,只在十五歲上再來過一次;那父親呢,自從民國十年以來一年總要來上海這麼一次,每次停留個把月,他算得是"老上海";至於那青年,這次還是第一次來,可是他讀書的學校卻也是在都市化的X城,所以他對於這陌生的上海的一切倒也不覺得怎樣奇怪。獨有那七十二歲的老祖父,他腦子裏記得的上海還是六十年前的上海,此時坐在汽車裏看著馬路兩旁的洋房那麼高,馬路上的行人和車子那麼多,鋪子的門前和大玻璃窗裏裝著那麼紅得亮得作怪的"年虹"廣告,——他就睜大了眼睛,嘴裏"嘖嘖"地,心裏想道:原來從前的上海連影子也沒有了!

他們到西藏路的一家大旅館,就會著了早一天先住在那邊的家眷。這是男男女女一大群:有那位老祖父的五十多歲的大兒子克勤和他的夫人和兒女,有二兒子克讓(就是同老祖父來的那位中年紳士)的夫人以及十多歲的小女兒;還有大房裏大少爺夫婦和三歲的小孩。老祖父和眾人見過,剛剛坐定,猛的就聽得頭頂上一陣哈哈大笑,笑過後就是咿咿唔唔的像是說話又像是唱戲,中間還夾些沙沙的聲音。老祖父擡起頭來細看,墻上是一個小洞也沒有的,只有個小小的木匣子,那聲音就像從這木匣子裏放出來。

“爹爹,這就是無線電播音!你討厭它嘈雜麼?關了它罷。"

大房裏的大少爺,就是克勤的兒子繼成對老祖父說;同時繼成的夫人,一位二十三四歲的都市式的少婦,伸手到門邊去撳一下,那咿咿唔唔的聲音就沒有了。

“哦,哦,怎麼就不響了?”老祖父望著墻上那木匣子。

“我關了呢。這裏就是開關。"時髦的大孫媳婦吃吃地笑著說,手指著門邊的一個紐。老祖父回頭望了一眼,看見那紐和他鄉間家裏的電燈開關紐卻也差不多,就點著頭坐下對大兒子克勤說道:我小時的上海連影子都沒有了。什麼都是奇奇怪怪的!"

“可不是!我才只三四年不來上海,這次幾乎連路都不大認得。昨天我頭一回聽得這無線電在頭頂嘰嘰咕咕響,我也是嚇了一跳的!"克勤笑著回答。大家也都笑了起來。


二六十年前的上海


吃過了晚飯,大老爺克勤,二老爺克讓,帶著大少爺繼成一對小夫婦,出門拜訪親友去了。老太爺坐在沙發裏,聽無線電播音的《漁光曲》。聽了一會兒,他就搖手叫"關住"了,捋著他的白胡子慢慢地說道:

“克勤他們去拜會的周親家住在什麼北京路麼?你們叫什麼北京路,我就不曉得在哪裏,剛才克勤說那就是從前上老太爺在鹹豐十年逃難到上海來住過的李家莊,那我就記得了。那時,我還沒有出世。後來,聽你們的太公說,當初夷場北面就到李家莊為止,西面呢,哦,就到界路(現在的河南路),東面到了黃浦江,南面到洋涇浜,……"

“洋涇浜麼?現在沒有浜了。現在叫做愛多亞路。"拉練球衣的青年,二少爺繼美,插嘴說;他這點知識還是今天在火車上聽他老子談起上海那一條馬路最闊的時候得來的。

“哦,哦,那時候的夷場不過八百三十畝地皮,"老祖父捋著胡子只管他自己說下去,"那時候還只有英國一國的租界,——這是道光二十六年八月裏上海道臺姓宮的經手辦的案子。"

“就是一千八百四十二年鴉片戰爭《南京條約》訂定的五口通商罷?"二少爺繼美又插嘴說。

“什麼一千幾百年?鴉片之戰是道光二十二年!"老祖父不懂得什麼"公歷";他挺起眼睛想了一想,就又接著說:“可是,上老太爺帶了你們的太公他們逃難到上海的時候,是鹹豐十年。長毛已經得了蘇杭,那時候,夷場也比從前大了,李家莊也劃進英國租界去了,北面的界線到蘇州河為止,西面的,也推廣到泥城浜。……"

“哦哦,說起來,"大老爺克勤的次女珍小姐也忍不住插嘴了,“昨天爸爸說,這西藏路從前就是泥城浜,我們住的這個旅館底下,從前說不定還是些亂墳堆呢!真真變得快!爹爹,既然叫它浜,想來從前這裏有水罷?"

“怎麼沒有!"老祖父眼睛裏顯出得意的神氣來,“還有橋,就叫做泥城橋。那邊外國人跑馬的地方你們現在叫做跑馬廳的,我小時看見還是個小小的村坊。"

“對了,昨天爸爸還說從前外國人打球跑馬的地方是在現在南京路的北面,河南路的西面(道光三十年,公歷一八五○年),所以那個地方現在還叫做拋球場。爹爹,有這樣的事麼?"珍小姐性急地又問著,她似乎不大相信她爸爸的那些話。

“自然真的。你說的什麼路,我都記不準了,想起來是不差的。不過那時候的拋球場聽說只有八十畝地皮,你看現在的跑馬廳大了多少?"

“那時上海有二十二層的高房子麼?"繼美少爺巴巴地問。這可把老祖父問得睜大了眼睛沒有回答。二十二層麼?他想象不出這麼高——比三個寶塔還高些的房子聳在那裏怎麼不怕大風吹倒。他小時在上海的時候,別說二十二層,連三層的房子也沒見過呀。

這時候,大老爺克勤的夫人卻笑著說:“傻孩子,這句話虧你問出來的。那時候的上海比我們現在的鎮上還不如呢!我聽從前上老太爺說過,當初這夷場(英租界)剛開的時候,全是田地,小河小浜也不少,到了夏天,生滿了蘆葦,跟我們的鄉下差不多。當初這一帶的地價大約多則三十五千文,少則十五千文,比我們現在鄉下的地皮便宜得多呢!"

“是三十五千個小錢麼?合大洋是多少呢?”繼美更加弄不明白了。

“那倒不大清楚。約莫是三十塊錢罷哩!"

“呵呵,三十塊錢一畝麼!現在南京路一帶,他們叫做中區的地價,一畝要值三十多萬塊呢!"繼美很興奮地叫起來,卻又懊惱地接著說:“為什麼當初太公不買它幾畝呢?要是我,至少買下幾十畝!"

“誰料得到後來會漲到那步田地呀!二哥,你又說傻話了。”珍小姐笑著駁他。

老祖父也忍不住哈哈笑了。笑過後卻又正色說道:“阿美,你不要看輕那時候的三十塊錢。那時候,什麼都比現在便宜,三十塊錢卻也抵得上現在的三萬塊!"

“那時候上海的外國人有現在那麼多麼?"繼美又問了。

“不多,不多!"老祖父搖著頭回答,想了一想,又接下去說道,“書上說,上海初開埠的時候,英國的領事巴爾福,他本來是在印度炮兵隊裏當差的,租定了城裏東西大街新衙巷的五十二間的大房子,當做住宅和公署,每年房租只有四百元。這是道光二十三年九月裏(公歷一八四三年十一月)的事。這巴爾福就是第一任的領事。他正式辦公的日子,是九月二十三日(公歷十一月十四)。那時到底有多少外國人在上海,不大明白了,只知道他們都住在南京城外沿黃浦一帶的中國人的民房。那一年到年底為止,六個星期裏,進口的洋船共有七只,進口貨共價銀四十三萬三千七百多兩,出口貨共值銀十四萬七千一百多兩,所付進口稅是一萬六千五百六十多兩,出口稅是七千五百三十幾兩,噸稅只有九百八十五兩。——"

“呵!跟現在的一個月關稅就有五六百萬比起來,正是差得遠呀!"繼美又打斷了老祖父的話;同時,他看定了老祖父的紅嘖嘖的面孔和神采奕奕的眼睛,心想老人家的記性真好。

“你不要打岔。那時候雖然有了英國領事,還沒有英租界呢!那個英國領事巴爾福大概早已看定了地段,想設立租界,可是租地的辦法還沒弄好,一時就幹不下。本來那《南京條約》上也沒有明定租地辦法。當時巴爾福要求土地賣絕,清朝不答應;後來直到道光二十五年(公歷一八四五年)才由那時的上海道臺宮慕久和巴爾福商妥了租地辦法,就是現在叫做‘地皮章程的。到第二年,又明定了英租界的四至,這時上海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英租界。"

老祖父說到這裏,便看看他的孫兒女們。看見繼美和珍小姐都張大了嘴巴望住他,都是很愛聽的樣子,老祖父更加高興了;他捋著他的白胡子,慢慢地接下去又說:

“照宮道臺跟巴領事商訂的地皮章程看來,租界地皮的主權還是歸中國的,租界裏的更夫,就像現在的巡捕差不多,也要由上海道臺會同英國領事選派,這就是中國官還管得著租界內的行政事務。租界裏倘有壞人擾害治安,要由領事行文道臺,請求法辦,這又可見法權也還歸於中國,至少中國人犯了罪,要由中國官辦理!——可是後來長毛亂後,情形就不同了。租界的行政,中國官休想再去過問了;同治七年(公歷一八六八年)又訂定了《上海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十條》,從此就有‘會審公堂,名目上是會審,並且說凡是純粹中國人的案件,由中國會審官按照中國通行法律單獨辦理,然而實在呢,中國官只頂一個空名罷了。外國人就是那樣得步進步來的!"

“現在這會審公堂倒沒有了。”繼美又搶著說,“我聽爸爸說,是民國十五年改的,叫做臨時法院。十九年又改組為上海第一特區地方法院及江蘇第二高等分院,法租界的會審公堂也沒有了,也改做上海第二特區地方法院及江蘇第三高等分院了。”

“哦,可是我記不牢這麼長的名字。"老祖父微笑著回答。不料珍小姐在旁邊卻聽得不耐煩了,她對老祖父說道:“爹爹,到底那時候上海的外國人有多少呢?”

“呀,話說野了,當真忘記了正題目了。”老祖父和平地笑了起來,“你們兩個今天倒像是來考我了。幸虧我腦子裏的破銅爛鐵還有幾擔,不至於交白卷。慢著,讓我想一想——哦,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到英國領事處登記的英人只有二十五個;道光二十四年,住定在上海的外國人大約也只有五十人光景;道光二十五年,說是有九十人。到了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大約有一百多人,內中有七個女的。那時大約有二十四個洋行,三個是美國人辦的,其余的全是英國人的。道光二十九年,上海的外國人聽說共有一百七十五人。"

“這跟現在是差得遠了。現在據說上海的外僑共有四萬三千多,代表四十三國!"繼美感慨似的說。但是珍小姐立刻又來跟他擡杠了。她扁扁嘴說道:“想來總沒有中國人那樣多得快罷?去年調查,說是上海共有人口三百二十四萬多呢,去了四萬的外國人,中國人整整有三百二十萬!二十六分之一的三百二十萬就是十二萬多,爹爹,那時上海的中國人有沒有十萬人?"

這可把老祖父問得詫異起來了。他一時間想不到珍小姐這個算法是怎麼一回事。他正在納罕,克讓二老爺的夫人卻進言道:“爹爹乏了,你們不要再纏住了他問長問短罷!"

“不乏,不乏!"老祖父哈哈笑著說,“珍兒!你不知道,當初租界裏是不許中國人去住的;‘地皮章程上是訂明了華洋分居的。後來,長毛起事,外省的人逃難到上海;鹹豐三年八月初五(西歷一八五三年九月七日),小刀會占據了上海縣城,城裏的中國人紛紛避入租界,這才租界裏也讓中國人雜居,這年年底,據說租界裏的中國人約有五萬左右。到鹹豐末年,上海城裏的小刀會雖然敗退,可是長毛已經占領了江浙許多地面,避難到上海的中國人更加多了,我們家也是那時候逃來的。同治元年,上海租界裏的中國人據說就有一百五十萬光景。不久,長毛打跑了,逃難的人大半回去,可是到同治四年(一八六五),據說英美租界裏還有九萬中國人,法租界裏有五萬。"

老祖父說完這一段話,似乎真個有點疲乏了,便閉了眼睛在那裏養神。

“到底還是中國人多。"珍小姐自言自語地小聲兒說。忽然她又抿嘴一笑,轉過臉去悄悄地問她母親道:“媽!我從前還聽得我們家的老林媽說,——就是抱過爹爹大來的那老林媽的媳婦,外國人當初搬到租界裏去住的時候,想來大概總是道光末年的事罷,租界裏的馬路壞得很,下雨天簡直不好走路,垃圾都堆在黃浦灘,房屋大都是木板搭的,還不及我們鄉下房子倒用的是磚瓦,那時候,夏天晚快邊,外國人坐了牛頭小車,在黃浦灘頭格支格支地兜兜小圈子,就算是頂寫意的了,——媽!這些可當真?"

珍小姐的母親還沒回答,那邊繼美少爺先就撲嗤地笑出聲來。老祖父睜開了眼睛,就說道:“何嘗不是真的呢!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英租界的外國人弄起了一個什麼道路碼頭公會來,專門修路造碼頭,可是到了鹹豐年間,馬路是造好了許多條,路面還是那樣不行,可見那時的上海進步也慢得很,哪裏比得現在隔開一兩年就房子翻新,馬路弄闊弄平,簡直換了個樣子呢?眼前我們用的東西,走的路,住的房子,六十年前便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於是大家都像感觸很深的樣子,垂下了眼豈不作聲。過一會兒,忽然繼美少爺嘆口氣說道:“一個地方人多了,就會越弄越好;我想上海的租界大概總是因為太平軍革命以後平空多了十四五萬的中國人,所以就一日千裏發展起來了。上海的繁華到底還是中國人造成!"

老祖父聽了這話,不住的點頭。珍小姐這次不擡杠了,看見大家都沒有話了,她就笑著說:“我想起來了,那時候外國人坐在牛頭小車上,在黃浦灘頭格敦格敦地兜圈子,算是寫意不過了,我總忍不住要笑。二哥,你明兒有那副老面起到黃浦灘坐牛頭小車兜風,我就佩服你!"

說著,珍小姐自己先哈哈笑著,老祖父、兩位太太、和繼美,也掌不住都笑了起來。這當兒,房門開了,大老爺和二老爺一先一後進來,看見他們笑得那麼似的,大老爺也就笑著問道:

“有什麼事這樣好笑?也講給我聽聽。"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