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武《微電影時代》微電影的定位

微電影的悄然崛起,不得不說是網絡的功勞;而微電影的全民參與,又是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自從有了數碼圖像記錄以後,攝影就成了隨心所欲的事,尤其在圖像編輯軟件出現以後,更是如魚得水了。所以,現在到處都在拍微電影,人們張口閉口都在說微電影。那到底什麽叫微電影?微電影應該怎樣定位呢?如今,網上那些鋪天蓋地的短視頻和小紀錄片,很多人都叫作微電影。真能叫作微電影嗎?那電影的性質也太簡單了吧。其實,任何新生事物都一樣,剛出現時肯定會有一些因為誤解而產生的說法,但很快又會有一些規則來約束。微電影絕對不是網絡上那些粗制濫造的短視頻。它本就應該是電影,只不過是在制作規模和時長上小於電影,其他方面也應該用電影的標準來衡量。

那微電影到底怎樣定位呢?最近,有很多學者和藝術家都在探討這個話題,但是目前還沒有人給它下定義。這是為什麽呢?現在給它下定義有點倉促。因為現在的微電影只是處於起步階段,人們都在探討相關的理論,還是不要過早下定義為好。我們以前也有過很多這方面的教訓。還記得電視剛剛出現的時候嗎?人們給電視和電影就下過一個區分的定義。現在回過頭來看,就能發現很多可笑之處。當時的定義是:電影是用膠片記錄圖像,在電影院放映的影音作品;電視是用錄像帶記錄視頻,在電視機裏播放的影音作品。在當時,這種說法沒有錯,只不過現代技術發展得太快,一下就跳到了全數字記錄圖像上,所以,用當初的圖像記錄方式和傳播途徑就遠遠不能區分這兩種影音藝術。它們的真正內涵已經遠遠不是這兩方面所能詮釋的,我們在下定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這些教訓,不能再讓這些可笑的定義反復出現在我們面前,這樣會傷害那些潛心學習的人。電影裏的很多理論和定義,都是幾十年後人們才定下來的。所以,不能一出現一個新鮮事物就匆忙去下定義,那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現在的技術發展得太快,還沒等到定義成型,就已經出現新的問題了,所以還是先看準再說。

不過,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微電影的獨特性就體現在這個“微”字上。微,有“短小”的意思,即是把電影變成微小化的意思。總的來說,微電影的時長比電影要短,制作規模也沒有那麽大。一部正常的電影一般以90分鐘的時長為標準,基本不會相差太多,最長的電影上下兩集也就200多分鐘。也有超長電影,如蘇聯的《戰爭與和平》420分鐘,這是個別的。一部電影,不管是標準時長,還是超長時長,講的都是一個首尾圓合的完整故事。微電影在時長上有沒有一個標準呢?人們要把微電影定為多長才合適呢?在我看來,這個時長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後才能定下來。目前也沒有這個必要去給它設置一個固定的時長,但肯定小於一部正常電影的時長。

有一次,我在北京文藝臺(FM87.6)的節目裏聽到一個說法:微電影的時長是從30秒到30分鐘。我不知道這是哪個專家發的感慨。你們也不去想想,30秒是什麽概念?是一段硬廣告的時長。用這個時長去講一個故事能講得清楚完整嗎?什麽樣的人物能這樣快地進入情節呀?還有,30分鐘這個說法也不妥。中國第一部很有影響力的微電影《老男孩》時長就是42分鐘。微電影是短的,但是短到30秒,我覺得不太可能吧?不過,微電影的時長肯定要小於正常的電影,這是毫無疑問的。要不然怎麽叫作微電影呢。但是,它必須是在人們通過長時間實踐後,有了經驗和依據,再來確定的,不是我們想怎麽定就怎麽定下來的。不精彩的電影要是長了,觀眾看完後就會覺得很累;而精彩的短了,就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不過癮。所以,這個時間長度是非常人性化的,是根據人們在身體承受能力、感官情趣等感知來確定的。最後確定時長以90分鐘為標準,這是最適合人體一次性觀賞娛樂的,基本不會相差太多。這就是電影的時長來源。電視劇呢,其實也是參照了電影的時長,每集以45分鐘為標準,兩集的時長正好等於一部電影,所以,電視劇一般以一天兩集的形式播放。

微電影的時長問題也有不少專家談過,說法不一,還沒有具體的標準。倒是有一個參考點:網絡上付費點播的微電影要求時長以40分鐘以上為標準,這個時長值得我們關註,用它作為參考點還是挺有道理的,但這只是付費點播的要求。還有一種就是用貼片廣告的形式讓觀眾免費觀看,一般要求是五六分鐘到三十分鐘是一個量級。這兩種時長要求可以給我們作一個很好的參考,既然能在網絡上提出要求,勢必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它們是通過在網絡上運作一段時間後得出來的結果,既然是可行的,且今後的微電影大都會在網絡上發行,那不正符合這種要求了嗎?所以,10分鐘到40分鐘倒是能作為微電影的時長參考。另外現在的愛奇藝網有個電影頻道,要求是60分鐘,作為付費點播。這個時長不能做微電影的標準了,因為已經接近電影了,通過上述時長問題,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微電影現在沒有標準時長,這只能作為我們的參考點。

微電影雖然短小,但是人們還是把它稱為電影,那就得讓它真正成為電影家族的成員。讓微電影去真正追蹤電影的足跡,踏著電影的腳印走下去。追求電影的藝術本質,這才是我們做電影的人最理想和最真實的追求。不過,現在人們對微電影的認識還是有點模糊。有不少人都這樣認為,微電影就是短小的視頻,只要是拍下來的短視頻都稱為微電影。尤其是在網絡上,一些搞笑段子,一些紀錄片、專題片類的短視頻,都稱為微電影。這些短視頻真的能稱為微電影嗎?應該說是不行的,因為它們與電影的本質不同。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機的那個時刻,電影就誕生了。從電影誕生到現在,對電影的評論一直是萬家之言的大舞臺,你說你的道理,我講我的鏡頭,你有千言批電影,我有萬語論藝術。一時間電影給藝術界帶來不小的沖擊,西方一些高層社會裏的人們和一些藝術權威,幾乎是異口同聲大喊著:電影不是藝術,它只是一個記錄三維圖像的工具。有一個叫威廉-迪密爾的藝術理論家大放厥詞:誰也不會期望它(電影)發展成什麽,即使放寬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它也不會發展成能稱為藝術的東西。他們提出的主要理論是:第一,電影機只是對現實的機械記錄和復制;第二,電影是機械技術,是商業利益的產物,而非人類心靈的表現。正是有了這樣的理論,他們才堅定不移地說電影不是藝術。任何事物都是一樣,有正就有反。當時也有人說電影是第七藝術,也就是繼音樂、詩歌、舞蹈、建築、繪畫、雕刻之後的又一門新興藝術。反正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說法,這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當時的理論也沒有一邊倒。有人認為電影也算得上是藝術。康拉德-朗格就說過:“銀幕上是可能體現出藝術的。”

如果這些網絡上的短視頻出現在那個年代,說它是電影肯定毫無異議。不過,它們恰恰出現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大家就不能這樣把這些短視頻叫作微電影了。因為電影的定義絕不是光影留下的視頻,它的外延已經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微電影肯定就是電影家族的一分子,是一門無法用任何藝術門類來代替的藝術,哪怕是今天的電視劇藝術也無法相比,畢竟電影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輝煌歷程。

說起電影,從人們不承認它是藝術,到現在成了沒有任何手法能代替的一門藝術,它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電影絕不是能用理科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它飽含著電影人的千辛萬苦,所以必須尊重“電影”這個名號。電視劇上所應用的藝術手法,不管是推、拉、搖、移,還是遠、全、中、近、特,哪一個不是來源於電影呢?當然,電影出現在前是一個原因。但這也只能說電視劇跟電影是近親,它一直與電影有著血緣關系,有著不可分割的基因。而且有一點是肯定的:電視劇永遠代替不了電影。

爭爭吵吵地說電影從沒停過,熱熱鬧鬧地看電影更是一直延續著。但是爭論歸爭論,發展歸發展,電影可沒有因為有人爭論而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1899年,電影開始直接參與藝術,最開始主要參與舞臺藝術的記錄。通過電影機把大段的話劇、歌劇完整地記錄下來,以傳播為目的地熏陶藝術。那個時期,這些說電影不是藝術的理論家又衍生出了一個新的說法:電影機雖然記錄了話劇、歌劇的全過程,但只能說它是在記錄,不能說它是藝術。不過,那個時代就有人反對這樣的觀點:電影畢竟是記錄了藝術,也可以說是藝術。但是,說電影不是藝術的那些人馬上又有他們的說辭:就算是藝術,也只能說“電影永遠是戲劇的奴仆”。看過一些資料後發現,“電影是戲劇的奴仆”這種說法在電影發展階段流傳了很多年。他們的理論就是:電影只是為戲劇服務的工具而已,只是起到了傳播的作用。就這樣,電影在是藝與非藝之間徘徊了多年,沒有被人承認是一門真正的藝術。

1914年,在電影歷史上也可以說進入了一個騰飛的年代。在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圈裏出現了一個小場工,也就是在電影攝制組裏做零工的小學徒——大衛-格裏菲斯。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小場工”會有這樣偉大的貢獻,他使美國的電影走上了工業化、故事化的道路,成為了獨立的電影藝術。他的第一部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促使美國的電影工業向故事片化轉換。同時,電影院也最先在好萊塢誕生,人們可以走進一個場所裏去專門欣賞電影這門藝術了。也就是在一片“電影不是藝術”的叫喊聲中,大衛-格裏菲斯創造了一個奇跡,那些說電影不是藝術的人啞口無言了,他們也沒想到在這麽短的時間裏,電影不但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而且還成了當時百花齊放的藝術群裏的領頭羊。可是,格裏菲斯並沒有停下腳步。1916年,他又創作了電影《黨同伐異》,將不同時代鏟除異己的四個故事交織在一起,這是格裏菲斯的一大創舉,也是他在電影裏創造性地采用了交叉式剪接的手法,給後來的主流敘事手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促使鏡頭標準化基本形成。他把每一個鏡頭定為故事片裏的最小單元,也就像小說裏的句子一樣。小說是由一個一個句子組成的故事,而電影就是由一個一個鏡頭組成的故事,每一個鏡頭都在表達著故事裏所需的最小單元的內容。那個時候,在電影藝術中出現了很多定義,電影鏡頭和景別也逐漸地完善起來。所謂的推、拉、搖、移,還有遠、全、中、近、特逐漸地走向了標準化。

格裏菲斯在1916年拍攝的影片《黨同伐異》中還使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構成了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模式。

“最後一分鐘營救”後來形成了定義,也就是一種講故事的模式。《黨同伐異》包括基督受難、聖巴戴萊姆教堂的屠殺、巴比倫的陷落、母與法四個片段。其中,《母與法》這個故事根據美國斯泰羅工人罷工事件的素材編寫而成,描寫工人因反抗資本家而罷工,結果慘遭集體槍殺。有一個青年工人因失業流浪紐約並加入了小偷團夥,後來在愛人的幫助下想改邪歸正,但小偷團夥不放過他。一次,一名盜匪在威脅青年的愛人時被槍殺,結果青年被誤認為是殺人兇手,被處以絞刑。當他被押上絞刑架後,他的愛人發現了殺人兇手,便急告長,但州長已乘火車離開。於是,她乘車追趕。銀幕上展開了你追我趕的交替鏡頭:火車疾馳,騎車追趕,犯人被押上絞刑架。鏡頭速度越來越快,氣氛也越來越緊張,最後赦免令終於在最後一分鐘趕在絞刑執行前送到。格裏菲斯的這種平行蒙太奇手法的運用達到了驚人的效果,成為電影史上有名的“最後一分鐘營救”。這種手法仍在當代電影中使用。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國王很寵愛他的公主。公主為了國家的安危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那些圖謀不軌、意圖要推翻政權的奸臣,使得他們雖然詭計多端,卻始終不能得手。可是,奸臣們怎會善罷甘休,於是就一起向國王誣陷公主,說公主表面上柔弱可親,卻一心謀反篡權,背地裏想推翻國王的統治奪得寶座。這可是國王的軟肋,他最怕別人篡權,這些奸臣合力誣告,國王就信以為真,決定斬殺公主。公主被押赴刑場,馬上就要舉刀開斬之時,跟隨國王多年的老忠臣向國王求情:“公主怎麽會有謀反篡權的可能性呢?只是那些奸臣謀反受阻,才來陷害公主。”國王一聽有道理,可是公主已經被拉到刑場,怎麽辦?忠臣沒有多想,拿著國王的手諭,立即馬不停蹄向刑場奔去。另一邊,刑場開斬時刻即將到來,劊子手虎視眈眈,殺人的大刀寒光閃閃。老忠臣催馬急奔,風馳電掣,刑場上殺氣騰騰,隨時人頭落地。老忠臣揚鞭急馳爭分奪秒。就在劊子手舉起大刀等候斬令的關鍵時刻,老忠臣一聲長吼“刀下留人”。這個故事也是一個典型的“最後一分鐘營救”。

後來,有人把這種模式稱為格裏菲斯定律。這個“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模式在70年代的香港電影裏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尤其是邵逸夫的SB電影公司使用得最多。70年代的電影幾乎每一部片子裏都有這個“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情節。當然,這個“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情節並不是每個電影裏都是去救公主,只是類似格局的事件情節而已。也就是所有的人物關系,一步一步地走到最後的這一步,情況越來越危急,事態越來越嚴峻,使得觀眾懸起心來看著事態的發展、結局。事態中總是存在著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意外的可能,這就是“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成功之處,這樣才會讓觀眾感覺刻刻危機潛伏、處處暗藏殺機。“最後一分鐘營救”這個經久不衰的模式成了電影教程裏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定義。

“最後一分鐘營救”這種故事模式,是使用“平行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將發生在不同地點的平行動作交替切入,擺脫實際時間的束縛,打破傳統戲劇敘述的原則,創造真正符合電影藝術規律的敘事方式,能把故事推向高潮。這個模式,是電影發展史上最成功的模式之一,也是大衛-格裏菲斯對電影發展的最大貢獻。所以,在電影發展史上有“格裏菲斯前和格裏菲斯後”這個說法。

我們想做好微電影,這些知識不都是要學的嗎?首先,要尊重前人在電影發展歷史上總結出來的每一個模式。因為這些模式都是一百多年來,電影人從發現到總結最後形成的格式,不能輕易就否定它。其次,在這些成形的模式下要去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視頻制作已經是手到擒來了。越是如此,我們越要維護電影的本質。而微電影的規模雖然小於電影,時長也不如電影長,但它的本質還是電影。

電視劇和電影的定位要有所區分。電視劇和電影不是一回事,電影就是電影,電視劇就是電視劇,網絡視頻就是網絡視頻,雖然它們都是音像作品,但是各有不同,究竟不同在哪,後面我會一一道來。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用這句話來形容微電影,我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微電影的時長雖然可以縮短,但是拍攝的手法不應該少,更不能打絲毫折扣。一部電影的制作,要從劇本、導演、攝影、美工、音樂等方面,全都按部就班地開始,只有按照電影的手法打造出來的微電影,才能稱得上是微電影。

有一部微電影值得一看——《老男孩》,它是由肖央擔任導演、編劇和主演的一部42分鐘的微電影。從故事本身到攝制手法,從導演的理念到演員的表演,都是采用真正的電影藝術手法。另外,還有一首為電影特地創作的主題曲,一看就稱得上是電影作品。在網絡上還有一些比較不錯的微電影,都是認真地按照做電影的方法來做的。我為什麽總是在強調電影的手法呢?就是因為制作電影和制作電視劇是不同的。電影是一百多年來經歷了許多代人的創造和發展後,變成今天這麽成熟的。電視劇只是近些年來現代科技進入了家庭的產物。當然,為了制作出電視節目也要有一個方法,因此,人們在拍攝電視劇時就采用了電影的一些手法,但又和電影有著大相徑庭的制作手段。所以,在外行人看來,電影和電視劇似乎是一回事。記住,電影就是電影,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它們是有本質區別的。而微電影呢,它和電影、電視劇又有著怎樣的不同之處呢,不同點又在哪裏呢?最關鍵的就在於它們的屬性不同。下一節我講的就是它們的屬性。

Views: 2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