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許多不成形的畫面,點點滴滴,片片段段,好像各不相幹,好像不可理解,又似乎隱含著生命最初始的驚愕,成為我們一生揮之不去的記憶

隔著迢遙的時間的鄉愁,童年的種種,已經褪淡成永恒靜止的畫面,沒有色彩,沒有聲音,像一張張泛黃陳舊的老照片,在歲月滄桑之後,從一切紛華嘈雜中澄鏈出來,裝鑲了黑木的邊框,鄭重地懸掛在空白的墻壁上。這樣鄭重,因為它已升高成為一種符號,隱喻著,或暗示著生命底層最不可解的、神秘的,近於夢魘的經驗。它比任何語言更高,不經由解析的、說明的方式冒險去曲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相反地,卻是以絕對的、超越理知的方式尊重生命破碎的、不相連續的狀況,陳列著生活現象的片段。它和生命若即若離,觸動著我們內在沈埋的共同記憶。那些欲望、傷痛、喜悅、小小的詭計與恩情,糾纏牽連,共同結構成一個大而無聲的世界,使我們忽然看到了自己。原來是這樣一個自己啊!有著和眾人沒有什麼不同的欲望、傷痛、喜悅、小小的詭計和恩情。在俗世的對錯之外,在是非之外,在人間的道德與律法之外,看到一個真正的“我”,背負著不可解的宿世的因緣,牽掛著、眷戀著、掙紮著、堅持著。而這一切,只是因為這片段、破碎背後,還有許多我們不能連續的環節,使生命,回看起來,似乎是一堆散亂各不相幹的偶然與意外,卻又冥冥中隱隱暗示著、隱喻著那宿命註定的線索啊!

對許多藝術家來說,童年像一個永世的符咒,以它不可勘破的原形,不斷在作品中出現,好像命運的手勢,塗鴉在斑剝的舊墻上,一個接一個,指向那深邃幽黯的生命的終結。

《長河》、《湘西散記》、《邊城》,沈從文一生的作品幾乎都是另一個形式的“自傳”,重現著那小小的湘西邊城,沿河兩岸的種種。那山川的美麗和人的殺戮,都沒有理由。那坐在吊腳樓前刮痧的白臉婦人也毫無理由。她卻一再重現著,看著腳下悠悠流水,用兩個銅板在眉心揪出一道紅……。她在沈從文的小說、散文、自傳中到處出現,與整個情節毫不相幹,卻是那湘西長大的少年心中不可解的夢魘,糾合著性的欲念,母親的、大地的原始悸動與神秘,無所不在地成為一個藝術家內裏最永恒而巨大的象征。

費裏尼的電影充滿了詭奇神秘的童年往事,以符咒的方式,片段的、破碎的,影射著那隱藏沈睡在我們心中共同的恐懼、欲念、好奇、善良與殘酷的種種。《八又二分之一》是童年符咒的集大成。那荒蕪炎熱的午後的海邊,躲藏在廢屋裏肥胖的瘋婦,她搖動著巨大的乳房,邪欲的笑著,那孩童眼中的懼怖、好奇、原始而野蠻的脈動心跳,似乎一直連接著久遠古老屬於動物時代的惡夢。

一部《紅樓夢》也不過是少年時的賈寶玉走進秦可卿的臥房,那悠悠不可醒轉的一場大夢罷。

我們都需要一些回顧。在指向未來的時刻,那回顧中有牽連、有眷戀,有不可解的愛與恨、恩與怨的糾纏,有傷痛、有喜悅。

有時,我覺得臺灣是一個沒有記憶的地方,一切都在迅速的消逝、替換。童年的“三軍球場”不見了,童年的“東方出版社”不見了,童年的《我的家在山那邊》不復聽到了。在一切迅速消逝中,童年在心中的點滴片段,變成不可印證的虛妄。我如何在所有的過去都在不斷被抹殺否定中,可以有信心我的今日不會遭到相同的命運呢?

我們需要一些往事,使我們被分散孤立的心情可以重新連接整合起來。所有的往事,即使再破碎,都是歷史,真正的成長,是因為經驗了親人的死亡,真正的愛,是在頻頻回顧的大路上,終於領悟了生命中不可解的傷痛與喜悅都應當擔待。

我看完侯孝賢的《童年往事》作如是想。

 

Views: 2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