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烈·終身學習的國際發展脈絡與趨勢(下)

六、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國際發展趨勢

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在理念與實務上,除了延續過去所強調的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學習參與的普遍之外,有些發展趨勢顯然與過去有所不同。當前的終身學習所呈現的是一種多元取向的國際發展趨勢,特別是與現代化及全球化相連結,整體言之,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具有以下十大發展趨勢:

 (一)民眾的積極參與以形成完善的終身學習政策與計畫

終身學習的一項明顯的國際發展趨勢,即是制定合宜的終身學習政策並擬定完善的發展計畫。從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所出版的「教育政策分析1998」中,即可明確看出許多國家為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理想,已透過政策白皮書或其他報告書的方式,具體規劃終身學習的實踐目標、策略與途徑,以作為實現終身學習理想的清晰藍圖。而在形成終身學習政策的過程中,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傾聽社會大眾的心聲,據此形成民眾共識,以促使終身學習政策更能為大眾所接受,並符合人人的學習需求。

 

(二)探究與採用適宜的終身學習模式

終身學習的發展,必須考量到各國獨特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背景。推

動終身學習,唯有運用適當而可行的模式,才能收其宏效。自二000年開始,德國的「聯邦及各邦教育計畫與研究促進委員會」(Bund-Länder-Kommission für Bildungsplanung und Forschungsförderung, BLK)執行了「終身學習模式試驗方案」(BLK-Modellversuchsprogramm “Lebenslages Lernen”),這項方案共為期五年,並由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及各邦各承擔一半經費,總經費高達二千五百萬馬克。這項方案主要目的在於試圖探索並試驗具有革新性的終身學習的內容與方法,激發全民終身學習的動機以及改善終身學習的整體架構條件(BLK, 1999)。而英國的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Economic &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亦於二000年將其從一九九四年至二000年期間所從事的學習社會研究方案(Research Programme on the Learning Society)的研究發現公布,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從終身學習的觀點,研究出學習社會具有十種模式(Coffield, 2000)。究竟何種終身學習模式,最能有助於全民終身學習理想的實現,這顯然已成為終身學習的另一項國際發展趨勢。

 

(三)發展新學習文化

終身學習的另一項國際發展趨勢,即是建立新學習文化(new learning culture)。新學習文化這樣的名詞,近年來常在一些國家的教育討論與文獻中出現。所謂「學習文化」係指一種學習的文化,是整體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涵,包含學習理念、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型態、學習內容、學習制度、學習態度與行為以及師生關係等等。因此,學習文化也是一種學習現象,包括無形的學習價值觀與有形的學習活動,學習文化的形成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交互作用之下的結果。良好學習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社會大眾具有合乎現代化且正確的學習理念、態度與行為的前提下發展而成。當前各先進國家在發展終身學習之際,所追求的新學習文化,事實上亦是一種現代化的終身學習文化。

 

(四)終身學習與知識經濟相連結

人類當前所處的這個時代,正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在此一時代中,終身學習顯然已經與國家競爭力與經濟發展相互結合。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與學習的關係更顯密切。知識經濟的特徵是需要不斷地學習分類編碼的資訊以及具備利用這種資訊的能力。教育是知識經濟的核心,而學習則是個人與組織進步的途徑。學習過程並不僅是獲得正規教育,在知識經濟中重要的是從作中學。學習的一個基本面向是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並且應用於實務中,進而發展出新的隱性知識。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非正規學習與訓練更是日益普遍的形式。組織正面臨著需要發展成為學習型組織,為適應新科技而不斷地調整管理模式、組織結構與技能。組織同時需要加入學習網絡,在此網絡中生產者與消費者在實驗與資訊交流中的相互學習,是組織創新的驅動力(OECD, 1996b:13-14)。

 

(五)配合地方特色舉辦學習節

學習節(learning festival)亦被稱為終身學習節、終身學習週或成人學習週等。無庸置疑地,透過節日與活動的方式慶祝成人學習,並不是一項新穎的理念。自一九六七年起,國際識字日活動即逐年在世界各國中推展。成人學習週的推動具有三項主要目的(Martinez & Weil, 2000):

1. 讚揚學習的角色,學習能改變生活;

2. 激勵兩性在各種學習型態中的參與;

3. 促進資訊、學習諮詢與指導的獲得。

此外,成人學習週的推動亦能促進各成人教育機構的合作關係,以及擴展成人學習機會(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1999:30)。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人類於二000年首度舉辦了國際成人學習週活動,而有些國家的成人學習週活動,則是在這之前即已開展(吳明烈,民90)。

 

(六)發展創新的終身學習理念與行動

推動終身學習,不應抱守陳規,而應積極創新。自一九九0年代中期,各國終身學習的推動,已漸重視創新的理念與行動。如歐盟的「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即提出了發展全歐志願服務體系(European Voluntary Service Scheme)、第二次機會學校(second chance schools)、知識技能認可體系及個人技能卡(personal skills cards)等創新的構想,以有效推動終身學習。而英國目前亦根據一九九九年「學習成功」報告書中的規劃,執行終身學習服務機構UfI (University for Industry)與個人學習帳戶(individual learning accounts)等創新的終身學習行動。此外,歐盟的終身學習備忘錄中,亦重視以創新的理念與行動開創終身學習的未來。因此,二十一世紀的終身學習的另一發展趨勢,即是重視創新。

 

(七)擴展國際交流合作以強化終身學習體系

教育與學習合作體系的建立,有助於全民終身學習理想的實現。無論是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習:內在的寶藏」報告書或歐盟的「教與學: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均可發現經由密切的國際交流合作,以強化終身學習體系,儼然已成為各國的終身學習發展趨勢之一。依此理念,許多國家愈加重視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與實質行動,試圖與更多的國家建立起熱絡的教育合作體系,進行密切的資訊、知識與經驗分享以及各種人才人力的交流。歐盟各國間自一九九五年起持續進行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交流合作兩大方案,對於歐盟發展成為終身學習的聯盟,具有實質意義。合作關係的建立,將可促使彼此受益;合作關係的形成,亦能促進全球學習文化的發展。

 

(八)運用資訊與通訊科技擴展終身學習的機會與途徑

資訊與通訊科技的蓬勃發達,為教育與學習帶來了諸多改變。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發達,揭開了全球教育革命的序幕。學習應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中發生,透過資訊與溝通科技的整合,多元媒體將提供更多新學習的機會,英國最近所發展的UfI,即是一項明顯的例子。此外,目前許多國家在發展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即試圖透過現代化的資訊與通訊科技及多元媒體,建構多元的虛擬學習環境,以拓展與延伸學習時間及空間,而這亦被視為發展終身學習文化的一項重要內涵。

 

(九)促進人人成為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

自我導向終身學習結合了「自我導向學習」與「終身學習」兩項概念。在知識社會中個體除了需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與習慣,另一方面亦需具備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因此,成為一個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對於人人而言,實有其必要性。而這一理念,則已受到歐美國家的高度重視。

 

(十)建立現代化的學習社會

學習社會這項名詞與概念,最早可發現於一九六六年奧地利學者貝德納立克(Karl Bednarik)所出版的「學習社會」(Die Lerngesellschaft)一書中。貝德納立克在該書中強調:「我們生活在一個進步的學習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中,並非僅是社會的部分而是總體,正持續的朝向精神與物質的新導向發展」(Bednarik, 1966:7)。然而,學習社會的理念真正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則要歸功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以及歐盟的倡導與推動。學習社會係屬一個未來式的理想社會型態,時至今日,人類尚未將此理想充分實現。易言之,學習社會雖尚未真正建立,然而卻是各國當前教育發展與革新的方向。人類正在邁向學習社會,而這個理想的實現,則仍需長久的努力。

 

七、結語

 

終身學習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的積極倡導與推動,已然在全球社會中廣受重視,同時在理念與實務層面的發展都有了明顯的突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指出,成功的終身學習參與具有四項特徵:個人具有繼續學習的動機;人人具有自我導向學習的認知與能力;每個人具有繼續學習的機會與管道;全民終身學習能獲得合理的財政支援與文化激勵(OECD 1998:8)。終身學習是當前國際的重要發展趨勢與潮流,在這股學習潮流中,任何人當不能置身事外。人類正處於一個嶄新的知識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人人實有其必要成為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者。

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理想,是一條漫長的路,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有明確可行的政策及完善的資源整合與運用,無論對個人、組織、社會或國家而言,邁向終身學習,也就是邁向成功的未來。(本文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參考文獻

吳明烈(民90)。國際成人學習週的興起與實施策略,成人教育雙月刊,59,45-48。

Bednarik, K. (1966). Die Lerngesellschaft. Wien-München: Verlag Fritz Molden.

Bélanger, P. (1997). Reference Points. In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ed.). Reference Points: The four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Adult Education and their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ontext. Hamburg: UIE, p. 99.  

BLK (1999). Programmbeschreibung für das BLK-Modellversuchsprogramm “Lebenslanges Lernen”. Bonn: BLK. 

Coffield, F. (ed.). (2000). Differing Visions of a Learning Society. Research Findings Volume 1.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Cresson, E. (1996). The European Year of Lifelong Learning. Adults Learning, 7(9), 215-218.

Delors, J. et al.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UNESCO.

DfEE (1998). The Learning Age: a renaissance for a new Britain.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Limited.

European Commission (1995).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s.

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A Memorandum on Lifelong Learning. http://www.europa.eu.int/comm/education/life/index.html

Faure, E. et al. (1972). 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 Paris:UNESCO.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2000). Lifelong Learn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hanging Roles of Educational Personnel. Geneva: author.

Käpplinger, B. (2001). Nationale Kosultation zum EU-Memorandum über lebenslanges Lernen! http://www.die-frankfurt.de/portrait/aktuelles/konsultation_zum_eu_m...

Länge, T. W. (2000). Bildungsfreistellung in Europa – eine Empfehlung. http://www.die-frankfurt.de/esprid/dokummente/doc-2000/laenge00_01.htm

OECD (1973). Recurrent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 Paris: author.

OECD (1996a).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Paris: author.

OECD (199b).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author.

OECD (1998).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1998. Paris: author.

OECD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Paris: author.

OECD (2001).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 Paris: author.

Martinez, F. & Weil, M. (eds.). (2000). The Learning Festivals Guide. London:

DfEE.

Sekretariat der Ständigen Konferenz der Kultusminister der Länder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ed.) (1999). 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1998. Bonn: author.

UNESCO (1976). Recommend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Paris: author.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Ed.). (1999). CONFINTEA Follow-up Report. Hamburg: UIE.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ed.). (2000a). Global Dialogue: Building Learning Societies –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Hamburg: UIE.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0b). EXPO2000 – Global Dialogue 7: Building Learning Societies: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highlights/expo_2000/learning_socie...

Views: 3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