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休閑

《休閑與人類行為》第一章《休閑與遊憩的一些觀點》提到:

雖然阿里士多德和其他希臘、羅馬作者曾對休閑做過分析,然而將休閑設定是後工業時期(Post industrial)的現代社會現象是別有意義的。那些享受休閑的少數希臘人靠的是奴役大多數人,而十四世紀前基督教世紀的休閑不過和禱告、默想與最後成為假日的聖教節日有關。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是休閑的黃金時代,但也僅存於貴族。我們或許會把藝術當成休閑活動,但是文藝復興時有名的藝術家,在當時僅被視同工匠,他們工作時間長,作品所得也很微薄。十八世紀起始的工業時代,產生了以工作為導向的社會。在西元1850年之前,工業世界中的勞工們被鼓勵去相信每周工作七十二小時是必須且自然的。當時,休閑是有錢人和貴族才有的享受。

讓多數人能夠擺脫勞苦工作而擁有自由時間的大眾休閑(Mass Leisure)萌芽於二十世紀,即那些能夠增加生產力並縮短人們必須工作時間的各項科技發明後。現今這個由電子科技領銜的“後工業時代”休閑已經成為社會的問題之一。在1950年代,廣泛流傳的預言是將來工作會消失,整個社會的焦點是休閑。科技小說將沒有辛勤工作的的社會設想成――自然資源不足,卻需要極大量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大量人口所需。這似乎減弱了休閑為主、自由時間無限的夢想。

在美國,成年男子每星期平均工作三十五小時以上,而成年女子每周工作時間超過二十八小時。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上層社會人士一星期足足有三十五小時的休閑,然而他們當中沒有一人能像現今美國社會一般人有這麼多休閑活動或旅行的機會。對於雅典文藝復興之際,貴族如何度過休閑,我們有一些理解,而且我們也知道,他們有時會提出該如何應用富足的自由。今天,人們怎樣度過休閑?以及該如何度過呢?當一個人從職責束縛中自由時,如何才能將時間做最佳應用呢?

這樣的問題具有哲學性。阿裏士多德曾問:“甚麼是美好的生活?”許多宗教明白揭示了美好人生應該包括甚麼。在這個多元社會中,單一宗教的答案似乎並不能適用於每一個社會成員。對那些不屬於特定教義的人,需要有世俗的答案來回答甚麼是美好生活。現代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提供了美好生活的各種建議。本書認為,影響人類美好生活的三像必要條件是:

決定自己的命運:當自由的選擇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或當你失去了自我控制權,要擁有和休閑類似的感受十分困難。要過休閑生活或如哲學家所稱的美好人生,通常需要能夠自我決定,也就是個人行為的發起者。

現代社會在任由個人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上,是人類歷史僅見的。美國中西部一所大學的出版品寫著“提供一千三百六十五個生涯給有興趣的申請人”。對大部分現代社會的人們而言,一生當中至少有數次因地理變遷而改變其事業或生活形態的機會。改變控制個人的環境、有若幹自主權,加上自己選擇在那裏、做甚麼活動,似乎是休閑存在的基本因素。

沒有選擇權就沒有休閑。一名囚犯或奴隸可能有沒事做的時候,但卻不是休閑。相反的,一名和尚或修女或許放棄了自由權,卻依然自由而開放了休閑的可能性。

從事自我發展活動的時間:在工業或前工業社會,個人被限定於固定角色,或許因為得全身投入,以致沒有時間或精力從事個人成長和修養的活動。個人成長時間是休閑生活的整合體;有時間做個人想做的事,有時間表達自我,有時間細想、哲思及有時間學習或加深友誼,這些似乎都是休閑生活的基礎與必要因素。休閑生活並不是全然以自我為中心,但是某些方面的自我成長是擁有意義休閑的基礎。

一些嗜好和消遣的培養是這個需要的指標。阿裏斯多德論及,友誼與沈思在休閑生活居領先地位,而多年來,人們對朋友和思考的需要並未改變。全然與人隔絕的休閑生活恐怕不會太有趣,除非你能與人分享你的歡喜與快樂。否則就喪失了休閑的重要因素。……擁有休閑生活,你必須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各種使個人自我發展的機會。

獲得額外經驗的機會:美好生活應該有某些特定形態,最單純的理由是人類有內定的生理時鐘,一定的規律能使人們運作最佳。然而,人類同時也有例外和額外經驗的需求。偏遠區域探索和充滿想象力的遊樂園如迪斯耐世界,正是人類強烈想打破日常生活束縛的指標。

馬斯羅(Abraham Maslow)描述了人類追求最終經驗的需要;而其他研究者,如艾沃特(AlanEwert)也曾探討過冒險式休閑的吸引力。雖然如滑翔翼、飛行傘和泛舟等具有刺激特性的活動,能讓人全神貫註,引起腎上腺素分泌,然而多數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並非靠節目安排;它們經常在偶然間出現,就像非預期中的禮物般。落日的美或人類行為的光彩使平常的生活有了變化;大自然的美或令人興奮的經驗能讓我們忘掉人類生活中不可豁免的種種苦痛。

或許人類在演進為定居並創造文明後,仍然有溯自祖先的原始需要,偶爾想感受類似追捕獵物或野地生活的經驗。在休閑生活中滿足了我們偶爾越過日常生活的現世界限,經驗了“恐怖生活”(真實或表面的)或使我們將全部能量投入全神貫註的事。這些經驗可能發生在體能、藝術、宗教或社會活動中。要有上述經驗,“有時間”和“有機會”是必要因素。

進一步了解休閑:美休閑的第一個基本要素是擁有照顧生活必須之外的時間。第二個要素是一種“所為就是目的”的態度和心情,休閑不是為了進一步的目標,也不是為了恢復精神的時間。遊憩(Recreation)並非經常被當成與休閑(Leisure)同義,但是這樣並不精確。遊憩意味著時間用來重建、補充和再儲存,也就是說,它的目的在使人能在精神恢復後再投入工作。雖然休閑活動也可能達到同樣的結果,但它具有更高一層的境界――休閑活動無所為而為。愉快和享受是休閑的結果,而並不是為了再儲存精力。

藝術和音樂休閑是最易被了解的例子,業余畫家和藝術欣賞者並不存心要獲取任何有用的功能,僅因為那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很多人演奏和聆聽音樂,正是無所為而為,只因為它令人愉快、享受與滿足。收音機和流行曲調使你禁不住忘神了,正是音樂為普遍性休閑的例證。

Gene Bammel & LeiLane Burrus-Bammel,1992,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Wm. C. Brown Publishers, 涂淑芳譯,休閑與人類行為,1996年,臺灣桂冠圖書公司,5-6頁

Views: 1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