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瑟寡人·別被蓬勃假象迷惑:我們不需成本低、耗時短、曝光率高的創業培育體系

創業風潮在全球越演越烈,在台灣,過去五年,所謂的「創業培育計畫」和「共同辦公空間」如春筍般的冒出,好似一片榮景。然而,黑客松、孵育器、加速器、共同辦公空間、天使投資、種子基金等詞彙在科技傳媒中層出不窮,到底這些機構在營運結構上有何不同、又是否符合台灣的創業家需求?

讓咱們來翻譯翻譯。

  • 什麼是黑客松?

黑客松翻譯至英文 Hackathon,是 Hack(駭,拼湊的意思)和 Marathon(馬拉松)的組合字,象徵的是數天(通常是周末)的集中創新活動,讓參加的團隊可以想出個新 idea、進行市場研究、做出產品雛形並且向投資人、成功創業家推銷自己的想法。此類活動的代表大概就是 Startup Weekend 和 Techcrunch Disrupt Hackathon。除此外,世界各地都有相當多的黑客松活動。

嚴格上來說黑客松並不是創業活動和培育計畫,只能說是以創業為樣本的研討活動,其功用類似商學院的企劃競賽(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為什麼說這不算是創業呢?

因為創業重點不是在點子,而是在於執行力和應變能力。通常能在一個周末想出來的點子,通常都沒有經過任何深度的考核歷練,除了比賽外難以作為創業的參考指標。通常黑客松結束後,所有的團隊都會解散。多半黑客松吹捧之「成功案例」,幾乎都是已經成立、營運的新創公司藉由參與黑客松活動來行銷自己,並非黑客松中誕生的團隊。

整體而言,黑客松是一種促進科技和商業人才互動的活動,用以刺激其對於創業活動的興趣。

  • 什麼是孵育器?

孵育器英文名為 Incubator,原意是用來孵蛋的紅外線加熱儀器。這樣稱呼,意思就是要將一顆蛋卵(點子)孵化出雛鳥(商業模型)。不難理解,孵育器通常招收的是技術性團隊,透過提供商業、法律、會計、人力資源等實務支援,幫助技術團隊把一科學或工程構想發展成為有初步商業模式的公司。孵育器多為依附在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家機關的單位,以將研究和專案成果轉變為營利公司。

而孵育器通常是以什麼規格來培育新創團隊呢?

孵育器其實大致上可分為兩種:高參與度(Hands-on)和低參與度(Hands-off)。

高參與度孵育器基本上算是半個創辦人,除了提供辦公資源和諮詢以外,孵育器會主動為旗下新創公司進行徵人、員工訓練、籌資、締結策略聯盟、申請專利等營運事宜,並參與公司的董事會。一般來說高參與度孵育器必須要有一定資歷的全職專業團隊來參與團隊的營運,而由於投入的資源大,通常會跟新創公司索取 10% 以上股權。

低參與度孵育器為數較高參與度者多,幾乎大部分大學院校中的培育計畫都屬於此類。此類孵育器提供辦公空間、一些諮詢服務和些講座、課程,但是卻不會深入參與團隊的營運。一般來說低參與度孵育器通常由教授、教職、研究員主導,在營運、行銷、業務、設計等專業領域需求上較難有實質幫助。大部分低參與度孵育器亦不提供資本,只有少數會不定期提供小額獎金(Grant),通常金額都在五百到一萬美金之間。

由於孵育器接受的團隊通常都是研發性質,一般來說在商業上會比其他創業培育計畫的團隊更生澀資淺,平均成功率若一百個團隊中有一兩個團隊成功(定義為以可觀金額被收購、持續經營且穩定成長或是成功上市),就算是不錯的成績。

由於成功率低、風險高,多數孵育器都是由學術和公家機關贊助的非營利機構。雖說投資報酬率不佳,孵育器是研究商業化與產學合作的閘門,研發與創業接軌並進是國家產業政策中不可或缺的基礎。

  • 什麼是加速器?

加速器英文名為 Accelerator,顧名思義是幫助已經在進行的團隊加速成長。由於近年來軟體創業成本降低,有些加速器會招收只有點子的新創團隊,但以平均值來講,美國的知名創業加速器招收的團隊(尤其是成功案例)通常都已經營運一兩年、有產品基礎,可準備有規模行銷、籌資和拓展業務。

一般加速計畫的週期是三個月,亦有少數六個月的計畫。在培訓期間,加速計畫會提供團隊辦公室、師資輔導、講座課程和一些資本目前美國加速器行情在兩萬五至十五萬之間,通常加速器會要求 5%~7% 的股權,以及新創公司下一輪籌資的優先投資權(通常可優先投資下一輪的 25%)

創業人應該不難看出,三個月、六個月實在不是太長的一段時間,如果公司還在構思階段、沒有產品基礎,這段時間很容易就耗費在開發產品上。加速器真正的價值在於其人脈和曝光率,好的加速器可以協助團隊和資深投資人、產業高階主管、潛在客戶、主流媒體接洽。要善用這段培育時間,團隊應該要做好準備迎接市場的挑戰,才不會浪費三個月的時間處理「家務事」。

上述美國知名創業加速器,培訓後兩年後存活率約三分之一,而成功案例(收購、長久經營成長、成功上市)約是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由於有顯著的投資報酬率,許多加速器背後金主都是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 Fund)或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

因此,加速器是專業投資基金培養投資標的的管道。雖說投資報酬率較孵育器高出許多,加速器的成功要件,是市場上已經有許多執行力強、且有初步成果的原創團隊,而且需要招攬到成功創業家和投資人作為師資(平均一個團隊要有三位輔導師資),並不是做佛心來的,是不折不扣的投資事業

  • 什麼是天使投資?

天使投資(Angel Investing)的意思就是以個人戶名義投資。由於投資金額小(通常都在十萬美金、三百萬新台幣以下),通常不會要求新創公司提供董事席次,甚至願意以可轉換公司債(註:意思就是先借貸,之後再視情況將債權轉為股權)的方式投資。如此「佛心」作風使散戶投資人獲得天使之名。

當然,天使投資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投資事業

  • 什麼是種子基金?

種子基金(Seed Fund)的定義很廣,稱自己為種子基金的機構從每筆投資幾萬美元到參與數百萬美元A輪籌資都有(註:A輪就是第一輪有規模股權籌資的意思)。種子基金和加速器最大的不同在於種子基金通常沒有培育期和辦公空間,只純粹透過董事會席次參與公司的策略性決策。種子基金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創投基金

  • 什麼是共同辦公空間?

共同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常常被誤認為孵育器或加速器。有些共同辦公空間會舉辦活動或是講座,但是不會參與承租辦公室公司的業務,當然也不會佔任何股權。基本上共同辦公空間跟創業培育完全沒關係,說穿了就是一個共用辦公室出租的房地產事業,並不是投資基金,更不是佛心事業。

  • 所以台灣現在的狀況是怎麼回事?

台灣近年來創業聲浪潮起,意味著創業相關之法律、稅務等議題都逐漸受到重視。台灣過去十幾年來,各類培育計畫紛紛成立,創業二字在台灣並不罕見。

然而台灣過去幾年在科技創業上的努力,成功案例仍多侷限於國外成功模式的翻版。過去數年台灣本土成功案例西進中國多不敵當地競爭對手之資本規模,近年來才有較多轉戰東南亞和歐美國家的趨勢。

這種現象告訴我們,台灣的科技新創公司原創性低。而上溯源頭,恐怕要徹底檢討產學合作機制、研發投資規模、科技基礎建設以及科技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合作打個比方,心理學和分析哲學不強的國家,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人工智慧、機器人學等領域很難強起來,在這些領域強勢的國家背後,都鉅額投資多學術領域與相關產業的合作並進,不是光投資工程就可以突破。

另外一個可觀察到的現象就是台灣的創業週期相當長,許多科技新創公司在一年內無法推出產品、兩年內無法有效籌資。太多團隊從開始到失敗收攤常常經歷至少四年,在矽谷和紐約同樣的週期不會超過兩年。

目前台灣的創業相關活動與機制幾乎都是以黑客松、加速器、共同辦公空間的形式呈現。

之前討論過:黑客松只是短期活動,對於實際創業並沒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共同辦公空間就是房地產事業,不但創新園區出租率奇低、原本可轉換之閒置空屋極多,台灣對於共同辦公空間的需求其實並不高;而加速器呢?成功要件是市場上已經有許多執行力強、且有初步成果的原創團隊和成功創業家師資,在一個原創和執行力都還不彰顯,且成功案例甚少的台灣創業界,其實根本不適合加速器大肆開張

加速器氾濫,導致台灣連知名加速器的成功案例都比孵育器還少(其中還有不少是改以種子投資名義入資已有穩定營收之新創公司)。

而為什麼黑客松、加速器、共同辦公空間會在台灣盛行?這三者有甚麼共通點嗎?

有,那就是成本低、耗時短、曝光率高。

這三種機制,都是不需投研發、不需要太多專業經驗、不需要大規模資金就可以開張的事業,如果沒有馬上賺錢也可以迅速登上傳媒版面。

黑客松多為非營利事業,但加速器和共同辦公空間這類營利事業大肆開張的情況下,造成供需失衡、品質低落,最後影響到獲利能力。拿加速器來講,若平均一個團隊要有三位輔導師資,這些師資需要有成功出場案例,按照台灣目前加速器每屆招收十幾、數十家新創公司的規模,這些加速器完全沒有提供應有的師資水準。

目前台灣的創業培育機制只能說是求快不求好,在短期內恐怕難有改變。

  • 所以台灣現在需要什麼?

台灣需要什麼,其實上面解答已經出來了。

要解決台灣新創公司的原創性、執行力不佳問題,台灣需要的是完善的高參與度孵育計畫。

在台灣我們喜歡喊要打出國際、要銷售全球、要讓全世界看到台灣,但是走進台灣的培育計畫,請問多少位師資有國際工作經驗?

一家新創公司起碼在設計、營運、行銷業務、籌資、科技管理五大塊需要師資輔導,甚至需要以師徒制請資深師資直接參與公司業務。想要打出國際,國外知名培育計畫一個團隊平均有三位國際級師資,而目前的本土培育計畫可能連一位有國際經驗的創意總監、營運總監、行銷業務總監、財務總監都沒有。

走到哪裡都是自己人交流,請問我們培育出來的新創公司怎麼會有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至於為什麼目前高規格、高參與度孵育計畫台灣沒有人想做,原因很簡單:因為孵育計畫勞神傷財耗時間,可能要努力五年以上才會有結果。這種有實際助益的昂貴投資,顯然與台灣現在的短線作風格格不入。

台灣絕對不是沒有國際級人脈,更不是沒有錢(我們錢多到可以丟到國外去把不想來台灣的加速器和創投基金請到台灣來站台),最後只是想不想做的問題而已。

因此個人寄望,台灣的下一批行政、立法與產業領袖能痛定思痛,從實務面著手去改變台灣的創業培育體系。(收藏自 2015-10-21《科技報橘子》網站,圖片來源:startupweekendleuven,CC Licensed)

Views: 1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