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夠大氣,美國孩子拼底氣

中國孩子夠大氣

早年做生意,沒有顧得上更多地照顧孩子,有錢了,想用錢來彌補自己對孩子的歉疚,他想要什麽都予以滿足。這種做法,在我國富裕家庭中很普遍.中國父母的觀點是,“再窮不能窮孩子”。上海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少年兒童都有零花錢,而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

大多數孩子的壓歲錢、零花錢都是自己支配,家長們發現給他們的錢總是很快就花光,花完之後就會伸手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要,而問他們錢都用來幹嘛了,他們往往答不出。在這些孩子的眼裏,家裏的錢是想拿就有的,沒有就可以去銀行取,而從來沒考慮過為什麽銀行能取出錢來,更不知道是來源於爸爸媽媽背後的辛勤工作……

杜鵑的兒子剛上小學,開始每周領零花錢。“但是每周剛過三、四天錢就花沒了,沒有就跟家裏老人要,根本控制不住。唉!”

家長恨不得為孩子張羅好一切,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我們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一些磨礪的,這樣才能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擔責任的勇氣。

“在家裏我們給孩子全方位的保護,可到了社會上就得靠他們自己了。可如果從小孩子沒有養成獨立的性格和勇氣,真擔心以後難以適應社會呀!”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的張女士如是說。

根據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這些早該自立卻因種種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體稱為“啃老族”。“養兒防老”變成“養兒啃老”。一邊是勞心勞力、白發蒼蒼的父母,一邊是賴在父母懷裏不斷乳的子女。

比中國經濟早發展幾十年的日本,這種現象已經日益明顯,日本“NEET”(啃老族)數量的激增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2004年10月,日本就出現了兩起因就業和升學壓力引發的集體自殺事件。

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沒有良好的理財習慣,沒有正常的賺錢能力,他們寧願去死,都不願意憑自身的能力去社會上謀生存。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有品牌的觀念,誰買什麽牌子的玩具了,誰穿什麽牌子的漂亮衣服了,誰的運動鞋是什麽牌子的,誰換了新手機了……回家就跟父母要,父母不給買就認為自己在同學朋友面前沒面子、丟人。

果果媽媽不無擔心的說:“我們家閨女今天跟我說,她有個同學戴了塊迪斯尼的手表,她也要。手表是好東西,咱可以買。閨女又說,你看,我同學家的車都比咱家的車好。說的我可真有壓力呀,唉,才上小學的孩子怎麽都開始攀比這些了呢?”

很多父母工作忙,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長輩對孩子過分溺愛,把孩子捧成高高在上的小皇帝小公主,犯錯了也不忍心罰,總是對他們笑臉相迎有求必應,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沒大沒小,頤指氣使。

“有次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小女孩指著她奶奶的鼻子大聲說:‘你走開!我要自己坐!’沒想到奶奶笑臉相迎:‘好好好,寶貝扶好坐穩了啊!’沒辦法,旁邊的年輕人又給老人也讓了個座。老人對孫輩那是毫無原則地溺愛啊!”懷孕的小王也在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

從“我爸是李剛”到“我爸是李雙江”,從“我舅是局長”到“我爸是市長”,再到“派出所是我家開的”……這些氣焰囂張的句子成為“富二代”惹是生非後力圖開脫的習慣句式。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句式並沒有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反而將他們乃至他們的爹、舅、叔等一系列背靠的大樹集體拖入輿論的旋渦。

正確價值觀的缺失,對金錢態度的扭曲,會直接導致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使“富二代”、“官二代”缺乏責任心、同情心,缺乏公共精神,只考慮自己的便利與得失,甚至漠視他人的生命。


美國孩子拼底氣

3歲左右,家長可以拿不同的面值的貨幣讓孩子辨認,讓孩子對錢有初步認識
4歲,通過遊戲或帶著孩子花錢,讓孩子了解不同貨幣之間的關系
5歲,帶著孩子一起勞動,讓他們知道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12歲的孩子進入高年級有一定的理財能力,父母可以為孩子開設銀行賬戶,通過利息收入讓孩子明白存在儲錢罐裏的金錢與銀行裏的金錢之間的區別……(收藏自 網路)

Views: 11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