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偉:從華僑華人參與東南亞電影產業的歷程看自身社會角色的變遷(3)

2002年,彭順、彭發兄弟聯合執導的電影《見鬼》講述女主人公汶在香港移植眼角膜後終於再見光明,亦因此常常見到鬼。汶為了查清真相,尋找這雙眼角膜曾經的主人來到泰國,從而引出另一段冤魂故事。影片前半段在香港,除去“通過移植眼角膜而看見鬼魅”這一創意,其余恐怖橋段基本上都是香港鬼片中習見的套路,電影的後半部轉到泰國,影片籠罩在一片異域風情與神秘主義的色彩之下。這樣的場景與情緒色調轉換既滿足了跨地區投資方的市場要求,又將不同地區觀眾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微妙平衡把握得恰到好處。《見鬼》是泰國華僑、香港資深電影人陳可辛整合甲上娛樂有限公司(Applause Pictures)等國際電影資源制作出品的電影中成功的一部。馬來西亞歌手李心潔憑此片獲得香港“金像”與台灣“金馬”雙料影後。影片由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聯合出品,是“泰式港片”逐漸向“帶有泰國元素的國際化港片”方向發展的一個典型代表[11]62。

 此外,東南亞華人所創作的“新浪潮”電影也得到國際影壇的關註和認可。馬來西亞何宇恒(Ho Yuhang)導演的新作《太陽雨》(Rain Dogs)2006年在香港亞洲電影節上獲得亞洲新導演獎,在第25屆法國南特三洲影展(Festival des 3 Continents)上,獲得最佳導演獎。馬來西亞獨立電影工作者陳翠梅(Tan Chuimui)的《莫失莫忘》(Love Conquers All)在第11屆韓國釜山電影節上獲新潮流獎和國際影評人獎。2007年,馬來西亞導演李添興憑借新導演的影片《念你如昔》(Before We Fall in Love Again)第二次奪得最佳東南亞影片獎。新晉導演劉成達(Liew Seng Tat)憑借導演影片《口袋裏的花》(Flower in the Pocket)贏得第12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大獎”以及觀眾投票選出的“KNN電影獎”[12]69,72。

 四、從“他者”到“參與者”再到“傳播者”的轉變

 電影作為一種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華僑華人從藝術形式誕生就開始參與創作的東南亞藝術形式。華僑華人參與東南亞電影創作的歷史,就是一部華僑華人參與東南亞文化建設的歷史。華僑華人在電影創作過程中觀念的改變,也從側面反映了華僑華人社會角色的轉變。

 嚴格地劃分華僑華人社會角色轉變的時間點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華僑華人的轉變是一個群體性的行為,不僅是群體自身的轉變,而且也和群體的外部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從長遠的時間序列觀察,華僑華人社會角色的轉變可以簡要地歸納成從“他者”到“參與者”再到“傳播者”的變化過程。這樣的角色轉變過程,體現在華僑華人群體參與東南亞社會事務的各個方面,有的領域華僑華人角色轉變發生的時間比較早,如在經濟領域,有的領域角色轉變發生得比較晚,如在文化建設領域。

 當電影進入東南亞地區的時候,華僑華人群體已經在這個地區建立了群體意識和影響力,但這個群體在社會事務和文化建設方面相對獨立。雖然華僑華人生活的區域在東南亞地區,但是他們的群體意識卻仍然保持著“他者”的狀態,仍然強調自身與周圍群體的差異與不同,仍然堅持自身的社會組織與生活傳統。“他者”的身份,使得傳播中華文化成為強化群體意識的主要手段,在電影創作過程中,則體現為主要將中國的電影介紹到東南亞地區進行放映,故事的內容和主題是中國的,觀眾是華僑華人,目標是增進群體內部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同時,缺少文化建設的熱情造成了硬件設施建設滯後的現象,東南亞進行電影創作的設備基本上都掌握在西方人手中,華僑華人掌握的創作資源很少。華僑華人只是參與電影院的建設和電影的發行,為中國電影在東南亞地區建立傳播途徑。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逐漸從西方的殖民統治中獲得獨立,民族主義成為東南亞國家的社會思潮的主流,擺脫殖民主義影響和建設本民族文化的觀念開始萌芽,並在經濟和政治建設的基礎上,開始了民族文化建設的嘗試,新興的文化形態與傳統的文化形式在社會生活中交匯融合,東南亞民族成為文化創作的主體,具有東南亞文化傳統的藝術形式成為創作的主流。東南亞的本土電影在國家獨立之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民族主義的藝術家成為電影產業的主導力量,各種電影獎項也應運而生[16]17,23。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社會身份的轉變促使一部分的華僑華人開始與東南亞的主體民族進行合作,在堅持華僑華人文化特點的同時,選擇以東南亞的視角,運用東南亞的社會資源,兼顧華僑華人群體與當地民眾的觀賞喜好來創作電影作品。同時,還有一批在西方留學的華僑華人陸續回到東南亞,參與到東南亞的電影創作潮流中[17]465。也有華僑華人家族開始參與電影產業,開設電影院,放映東南亞電影和中文電影。在經濟參與之後,華僑華人也開始關註電影藝術中的文化建設,成為電影創作的參與者。

隨著世界交流的發展,文化創作的族群界限和地域界限逐漸模糊,東南亞的社會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進入21世紀以後,華僑華人參與東南亞的電影創作,在內容方面,從關註單族群內部關系逐漸轉向關註多民族關系;在參與形式方面,從電影的拍攝逐漸擴展到參與電影產業整體運作;在主題方面,從以道德教育為中心轉移到以親情、信仰為中心;在藝術類型方面,從傳統動作片一枝獨秀發展到適應東南亞社會偏好的多類型影片;在傳播理念方面,從將中國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地區,滿足當地人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轉變成利用東南亞的文化元素,創作多種文化共存、滿足域外觀眾興趣的電影作品。華僑華人成為東南亞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並且完成了在文化建設領域的角色轉變,成為文化建設重要的傳播者,而且傳播文化的內容不再局限於華人文化,而是包括了大量東南亞的民族文化。與此同時,華僑華人與東南亞民族共同創作的電影作品受到了不同族群的共同認可,華僑華人創作的電影也在各種電影節上獲獎。此外,華僑華人還在東南亞地區建立電影公司和電影院,不僅在文化建設方面貢獻智慧,而且為文化產業提供經濟支持,為文化傳播建立有利的渠道,從而為華僑華人轉化成文化的傳播者建立堅實的物質基礎。

Views: 1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